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前方及外侧肿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枕骨大孔区前方及外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95年9月至2002年10月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前、外侧肿瘤10例,其中脑膜瘤5例、复发性脊索瘤2例、舌下神经鞘瘤2例、颈静脉球瘤1例。结果 本组10例中,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该入路可增加术野空间,从更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有利于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腹侧及腹外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经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区腹侧及腹外侧脑膜瘤11例,其中,经枕髁后入路5例,经部分枕髁入路4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部分枕髁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7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3例,大部切除(SimpsonⅣ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经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区腹侧及腹外侧脑膜瘤的关键在于:①合理设计磨除枕骨大孔侧方骨质的范围以充分暴露肿瘤;②术中注意保护脑干、上颈髓、后组颅神经及椎动脉等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显微锁孔入路切除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重点探讨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总结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显微锁孔入路切除8例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的经验。手术入路:远外侧经髁后入路5例,远外侧经髁入路3例。结果8例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 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经髁后和部分经髁锁孔入路足够暴露和切除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成人尸头标本15例,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并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14例颈交界区肿瘤,其中肿瘤经颈静脉孔完全向颅内发展4例,跨枕骨大孔进入颈椎上部7例,呈哑铃型生长至颈静脉孔外口处2例,累及颈动脉鞘1例.结果 枕下远外侧入路可充分暴露枕下三角、椎动脉区和后组脑神经区.本组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病侧外展神经麻痹1例.面神经不全损害1例,死亡1例,余11例无新增脑神经损害表现;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13例随访4~70个月,除1例头痛外,余术前脑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肿瘤复发2例.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可增加术野,减少对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是切除脑干和高位颈髓腹侧、腹外侧及颈静脉孔区病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前方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大孔前方肿瘤,即延髓腹侧肿瘤,部位深、手术显露困难,是神经外科高难度、高危险手术,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部位病变的手术入路已作了许多临床研究,认为远外侧入路有利于切除枕大孔区前方病变。我科1998年~2004年5月,采用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前方肿瘤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在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17例颅颈交界区(腹侧3例,腹外侧14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术中均暴露良好、充分。14例肿瘤全切(9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及1例骨源性肿瘤次全切除。术后7例出现原有后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出现新的后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内恢复8例,2例残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颅内感染2例,均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无术后颅内血肿、脑积水及临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0.5~31个月,1例脊索瘤复发。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依据病灶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枕大孔区腹外侧病变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时显露比较困难.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我们采用激光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远外侧入路切除位于枕大孔区腹外侧的肿瘤,术中肿瘤的暴露满意,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础远外侧入路存枕骨大孔区腹外侧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回顺性分析15例枕骨大孔区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基础远外侧入路手术、其中下斜坡腹侧和腹外侧肿瘤12例,椎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2例.结果12例肿瘤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3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继发小脑梗死1例,无脑脊液漏或皮下积液,随访14例,时间2-6年。3例次全切除病人术后复发,接受伽玛刀治疗:余病人术见复发。失访1例。结论根据病灶特点,基础远外侧入路治疗枕骨大孔区腹外侧病变的效果理想,术中磨除枕髁并非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枕大孔区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显微手术切除枕大孔区神经鞘瘤21例,其中19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2例采用改良的远外侧入路.结果 手术21例均全切.无手术死亡,及手术致残.21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恢复良好.结论 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治疗可以提高枕大孔区肿瘤的全切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锁孔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显微锁孔入路切除10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其中远外侧经髁后入路5例,远外侧经髁入路3例,枕下中线入路2例。结果10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远外侧经髁后和部分经髁锁孔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椎动脉及其分支,保护后组颅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方法和入路分析。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枕骨大孔区肿瘤20例,其中脑膜瘤13例,皮样囊肿3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1例,脉络丛乳突状瘤1例。影像学检查17例肿瘤位于硬膜内,3例位于硬膜外,其中肿瘤位于枕骨大孔前方、前外侧12例,后、侧方8例,5例肿瘤骑跨于枕骨大孔。结果本组20例中,采用后正中入路7例,枕下外侧入路12例,经口咽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轻度麻痹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手术显微程度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尤为重要。手术入路应根据肿瘤位置及与脑干的关系来选择,枕下外侧入路对于处理前、外侧肿瘤是一项好的选择,而脑干被压于侧方的,即使肿瘤位于前腹侧也可选择后方入路。  相似文献   

12.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16例(32侧)成人尸体头湿标本,15例干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乳突尖、环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枕骨髁及枕下三角都是重要的术中解剖标志。椎动脉第三段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是术中显露椎动脉时重要的出血来源。切除枕骨髁后内侧1/3,外科术野可扩大(15±1)°,切除1/2时术野扩大(18±1)°。应用此入路解剖学研究结果治疗枕骨大孔腹侧肿瘤5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关系复杂,但可在不牵拉脑干的基础上充分显露枕骨大孔区腹侧,枕骨髁的切除范围仅限于其后内侧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量化分析枕下远外侧入路中不同部位骨质切除与其相对应的显露范围的差别.方法 15例(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基础远外侧入路,行骨窗成形后分为3组:分别模拟经髁入路、髁旁人路及髁上入路,比较其对应的显露范围.结果 基础远外侧入路对斜坡方向显露范围为(15.77±1.67) mm,对枕骨大孔前缘向侧方的显露范围为(-1.85±0.63) mm,距颈静脉孔后缘手术距离为(11.23±0.46) mm,距枕骨大孔前缘的手术距离为(21.78±1.49) mm.与基础远外侧入路比较,经髁入路显著增加斜坡方向和枕骨大孔前缘方向的显露范围,明显缩短距枕骨大孔前缘的手术距离(P<0.05);髁旁入路明显缩短距颈静脉孔后缘的手术距离(P<0.05);髁上入路显著增加斜坡方向的显露范围(P<0.05).结论 磨除枕髁可显著增加枕骨大孔腹侧和下斜坡的显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显著增加中斜坡的显露,磨除髁旁骨质可显著增加颈静脉孔区的显露.  相似文献   

14.
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治疗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中的应用。方法对14例脑膜瘤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枕髁后入路8例,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部分枕髁入路2例,经完整枕髁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3例;1例行枕颈融合,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脑干缺血。结论远外侧入路是手术治疗下斜坡区和上段颈髓腹侧、腹外侧病变的理想入路,可以理想显露肿瘤及其基底部并减少术中出血,但手术操作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脑干腹侧肿瘤采用远外侧入路,5例脑干外侧肿瘤采用后正中入路2例、远外侧入路3例,1例脑干背侧肿瘤采用后正中入路。肿瘤全切除12例(Simpson分级Ⅰ级1例,Ⅱ级11例),部分切除1例(Simpson分级Ⅳ级)。3脑干腹侧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1例肢体肌力下降,治疗半年恢复正常;1例因脑脊液漏,引发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应激性溃疡而死亡。存活12例术后随访18~120个月,平均(77.31±38.25)个月;1例脑干外侧肿瘤出现脑积水,1例复发,其余10例无复发、正常生活。结论 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根据肿瘤位置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保护好椎动脉、脑干、后组颅神经等重要组织,显微手术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枕大孔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枕大孔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显微手术治疗枕大孔区肿瘤共22例,其中采用远外侧入路18例,枕下后正中入路4例。病理类型:脑膜瘤13例,神经鞘瘤6例,脊索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血管外膜细胞瘤各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症状全部缓解13例,明显好转9例。随访1.5-2年,其中无任何症状16例,遗有轻度颅神经功能障碍4例,生活自理1例,部分自理1例,本组患者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枕大孔区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枕大孔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大孔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43例枕骨大孔区肿瘤,根据肿瘤位置分为:Ⅰ型(背侧)和Ⅱ型(腹侧),Ⅰ型又分为Ⅰ a(髓外)、Ⅰ b(髓内)、Ⅰ c(髓内外)三型,Ⅱ型又分为Ⅱa(髓外)和Ⅱb(髓内)两型.对于17例Ⅰ型患者选择后正中入路,26例Ⅱ型患者选择远外侧入路.结果 全切肿瘤35例(81%),无手术死亡,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临床症状改善32例;保持原有症状3例;加重8例,包括出现新的脑神经症状、肢体运动障碍和呼吸困难.结论 枕大孔区肿瘤的术前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判断手术效果,Ⅰ型多选择后正中入路,Ⅱ型选择远外侧入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approach of magnum foramen tumor.Metho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43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tumors involving the foramen magnum.According to the site of the tumor,the classification was divided to:Type Ⅰ ,located at dorsal, Ⅰ a extra - medullary, Ⅰ b intra - medullary, Ⅰ cintra - and extramedullary; Type Ⅱ,located at ventral, Ⅱ a extramedullary, Ⅱ b intramedullary.The midline approach was used in the Type Ⅰ (17cases), while the lateral or far- lateral approach for the Type Ⅱ (26 cases).Results Total excision was performed in 35(81% ).There were no mortality and no recurrence during the follow -up period.Thirtytwo patients had improvement in their neurological status, 3 cases unchanged.There were 8 cases aggravation,including newly cranial nerve deficits, hemiplegia, dyspnoea.Conclusions The preoperative classification was useful for the selection of surgical approach and evaluation of surgical outcome.The midline approach was apt to Type Ⅰ , while the lateral or far - lateral approach for the Type 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