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信"、"达"、"雅"的翻译要求比较研究译林出版社与中国致公出版社的《红字》译本,可以发现两译本在人物性格刻画及语言风格方面存在着差异。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做到了形神兼备,做到了信达雅。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认为,《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以"忠实"为第一准则,是"忠实"与"背叛"的完美结合。事实上,葛浩文译本存在许多误译问题。结合选自葛浩文译本的六个译例,详述了葛译误译所在,并指出了两大可能原因:逻辑思考分析缺位和文化背景知识缺失。同时,针对葛译误译给出了相应的正确译法,强调译者翻译前深入阅读并吃透原文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刘心竹 《科技咨询导报》2011,(13):160-160,162
<论语>的众多英文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较有代表性.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译本对"礼"的涵义的英译,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这两个译本的闪光点和一些误译之处,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礼".  相似文献   

4.
运用改写理论探究马君武的《缝衣歌》译本,表明马氏基于目标语"主流诗学"和个人"政治意识"对原文本进行了改写,从而拓宽了译本研究的视角,并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变通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简·爱》第十二章两种中译本的译文为例,以严复"信、达、雅"三字标准或称三字原则为衡量标准,比较评析两种译文各自的出彩及失当之处。就原文而言,两种译本在"信"、"达"、"雅"三方面均各有千秋,亦各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英汉语对比及差异角度探讨两种译本成功或失当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杂合"概念解读辜鸿铭的《论语》译本,指出辜鸿铭的译本体现了一种杂合特征,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构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讲述在解读"醉翁亭记"的译本时发现其译文在文化传播方面受到了局限。通过分析了解,导致这种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英文语言文字表达的差异;二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这两种原因都会造成译本中文化原味的流失,使译本往往难以达到完全表达出原文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邹卫宁  李洁 《长沙大学学报》2014,(1):104-105,112
"约谈"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欧美国家并没有此制度,因此没有现成的规范的英译可供借鉴。经过对比分析"约谈"在新闻中的翻译,提出了发改委"约谈"语境下的两种译本:(1)price talles,hold price talles;(2)inquiries,make inquiries。这两种译本既体现了发改委"约谈"的固有特色,又能充分反映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郑海陵教授所提出的"和谐说"是目前比较科学的翻译标准和审美标准。本文利用"和谐"的翻译标准对比分析《厨房》的两个译本,试图在原作理解与译文表达中,发掘出哪个译本更能与原作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1.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的各种译文中,以大陆的林少华与台湾的赖明珠译本最为读者信服。林氏主张翻译出作品的味道,而赖氏主张"信"的翻译原则。两种翻译原则的不同,使《斯普特尼克恋人》的两种译本中"堇"的人物形象在行动和感情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或减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奥斯卡·王尔德最杰出的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两个中文译本,并对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剧名的翻译;人名的翻译;文化意象的翻译;格言警句的翻译。旨在分析两种译本的优缺点以求有益于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任溶溶翻译的E·B·怀特的"成长三部曲"译本为立足点,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研究任溶溶如何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为中心和三维转化这些重要方面做出"适应与选择",同时通过分析任溶溶的"成长三部曲"译本中的实例,深入了解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5.
"冷月葬花魂",《红楼梦》中《葬花吟》一诗对整部小说意义不言而喻,关于它的英译较常见有三个版本,即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大卫·霍克斯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由于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的不同,三个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拟从词句、文化等方面分析三者的不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巩艺超 《科技信息》2010,(16):I0162-I0162,I0164
本文将《圣经》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两个译本进行对照,比较了两个译本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论,对两个译本的《新约》部分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包括语言、神学术语的处理、比喻的处理和性别的处理等。比较研究彰显出两个译本的特色,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读者对两个译本不同的反应。基于分析,作者对两个译本的改进和将来的译本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以译者主体性的内因、外因两方面的解释为参照,比较林语堂的英语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可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代表,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这种差异更多是由译者各自的翻译选择所导致,亦即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日语广告语的特点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雅玲 《科技信息》2010,(19):I0194-I0194
本文通过日语广告语的译本为例探讨了日语广告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尝试应用概念隐喻,结合西方的阐释学理论,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隐喻为语料,具体分析阐释学对隐喻翻译尤其是概念隐喻的指导。翻译是经过"理解"和"表达"两次形变之后的产物,是一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的过程即阐释的过程,不同的译者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是经典译本,他本着"信"与"顺"的翻译标准,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应地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在"忠实"的基础上力求通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