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BiO-(Sr+Ca)O-CuO相图上的Bi2Sr2CaCu2O8+6(Bi-2212)相附近选择不同成分,用分子束外延法制备成薄膜,利用XRD,EDS,SEM和AFM研究了成分,衬底温度和臭氧分压对Bi-2212相薄膜成相的影响,分析了生长速率和错配度对Bi-2212相薄膜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i-2212相薄膜单相生成的成分范围(原子分数)分别为Bi 26.3%-32.4%,(Sr+Ca) 37.4%-146.5%,Cu 24.8%-32.6%;当衬底温度为720℃且臭氧分压为1.3×10-3 Pa时,在MgO(100)衬底上生长出质量较高的c轴外延Bi-2212相薄膜;通过调整生长速率、更换衬底和插入不同厚度的Bi2Sr2CuO(6+δ)过渡层的方法,可以改善Bi-2212相薄膜的结晶质量.表面形貌和导电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BiO--(Sr+Ca)O--CuO相图上的Bi2Sr2CaCu2O8+δ(Bi--2212) 相附近选择不同成分, 用分子束外延法制备成薄膜, 利用XRD, EDS,SEM和AFM研究了成分、衬底温度和臭氧分压对Bi--2212相薄膜成相的影响, 分析了生长速率和错配度对Bi--2212相薄膜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Bi--2212相薄膜单相生成的成分范围 (原子分数) 分别为Bi 26.3%---32.4%, (Sr+Ca)37.4%---46.5%, Cu 24.8%---32.6%; 当衬底温度为720℃且臭氧分压为1.3×10-3 Pa时, 在MgO(100) 衬底上生长出质量较高的c轴外延Bi--2212相薄膜; 通过调整生长速率、更换衬底和插入不同厚度的Bi2Sr2CuO6+δ过渡层的方法, 可以改善Bi--2212相薄膜的结晶质量、表面形貌和导电特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子束外延法在MgO(100)衬底上制备Bi2.1CaySr1.9-yCuO6+δ薄膜。薄膜的结构、外延性、化学计量比及表面形貌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谱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薄膜的R-T曲线通过标准四引线法测量。结果表明,Bi2.1CaySr1.9-yCuO6+δ薄膜具有较好的结晶性能,沿衬底[001]方向c轴外延生长,且表面平整;随Ca含量(0.2≤y≤1.0)不同,Bi2.1CaySr1.9-yCuO6+δ相的c轴长度发生变化,且薄膜显现不同的导电特性。  相似文献   

4.
将铋系高温超导粉末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进行焙烧,然后用XRD分析样品中的相组成,并用内标法计算样品中各相的相对含量。通过对Bi-2212相、3321相、(Sr,Ca)2CuO3(2:1相)和CuO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提出了3321相生成的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铋系超导材料中3321相的生成与(Bi,Pb)-2212相的分解是直接相关的。Pb从(Bi,Pb)-2212相中析出引起(Bi,Pb)-2212晶体结构中缺少足够的(Bi,Pb)原子,导致部分(Bi,Pb)-2212相的分解,在生成3321相的同时还生成(Ca,Sr)2CuO3和CuO。  相似文献   

5.
利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SrBi4Ti4O15(SBTi)铁电陶瓷,研究了过量Bi2O3对SBTi陶瓷烧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50℃以下烧结的Bi不过量的样品完全由SBTi相组成,当烧结温度提高到1175℃时,样品中出现了微量焦绿石结构(Sr,Bi)2Ti2O7相,当烧结温度提高到1200℃,样品中出现了(Sr,Bi)2Ti2O7和Sr2Bi4TisO18相.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SBTi陶瓷材料的晶粒逐渐长大,但晶粒沿a(6)-轴方向生长迅速,而沿c-轴方向晶粒的生长十分缓慢,导致材料c-轴取向度明显增强.过量Bi2O3的加入可在降低烧结温度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密度,可补偿高温烧结过程中Bi的挥发,抑制焦绿石相(sr,Bi)2Ti2O7的生成及插入型层错的产生.在相同的烧结温度下,随着过量的Bi2O3量的增加,材料的c-轴取向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部分熔化处理工艺和普通两段热处理工艺的对比研究,分析了部分熔化处理工艺在不同热处理阶段对(Bi,Pb)-2223/Ag带材相组成和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熔化温度下,部分(Bi,Pb)-2212相发生分解,分解为(Sr,Ca)2CuO3相、(Sr,Ca)Cu2O3相和富(Bi,Pb)液相,与此同时(Sr,Ca)2CuO3相和(Sr,Ca)Cu2O3相快速长大。随着冷却和成相处理,(Sr,Ca)2CuO3相和(Sr,Ca)Cu2O3相长大到一定尺寸,各相系统达到平衡后,就不再长大,并和部分液相反应,重新生成具有良好取向的(Bi,Pb)-2212相。在成相处理阶段,(Bi,Pb)-2212相转化为(Bi,Pb)-2223相,同时生成的(Bi,Pb)-2223相继承了(Bi,Pb)-2212相的良好取向,使(Bi,Pb)-2223相织构得以改善,致密度得到提高,结果最终带材的性能得到提高。通过部分熔化处理工艺处理的带材Ic达到51A,而普通两段热处理工艺处理的带材Ic为36A,Ic提高了约40%。  相似文献   

7.
Ba_(0.6)Sr_(0.4)CeO_3具有特殊的质子传导特征,可作为新型电解质材料应用于中低温燃料电池。主要研究了Bi掺杂对Ba_(0.6)Sr_(0.4)CeO_3材料电导率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Bi掺杂量的Ba0.6Sr0.4Ce1-xBixO3(x=0,0.05,0.1,0.2)粉体。利用XRD及SEM分析了Bi掺杂量对材料物相组成和断口形貌的影响。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分别测试了Ba0.6Sr0.4Ce1-xBixO3在空气和氢气气氛下的电导率,并分析了材料在不同气氛下的导电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掺杂量的Ba0.6Sr0.4Ce1-xBixO3在空气中1300℃下保温10 h均可形成结构单一且气密性较高的电解质。掺杂Bi可有效提高Ba_(0.6)Sr_(0.4)CeO_3体系的电导率,当Bi掺杂量x为0.2时,Ba0.6Sr0.4Ce0.8Bi0.2O3电导率最高。在氢气气氛下,700℃时,Ba0.6Sr0.4Ce0.8Bi0.2O3的电导率达到了9.1×10-3 S·cm-1。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解液修饰法,利用微弧氧化技术直接在铝基体上制备CuO/Al2O3微弧氧化复合膜层,研究复合膜层表面元素的结合状态以及电参数对复合化膜层表面形貌和孔径的影响,探讨复合膜层对甲基橙溶液的催化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可一步制备出CuO/A12O3复合膜层,且CuO晶格氧含量可达33.7%(质量分数);随着电压、占空比的增大和频率的减小,复合膜层表面微孔的孔径增加,孔数目减少,粗糙程度增加;复合膜层在常温常压下催化10 h可使甲基橙溶液降解率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步合成法制备Bi-Pb-Sr-Ca-Cu-O系超导体,系统地研究了Bi/Pb比,Sr/Ca比及CuO含量对超导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b取代Bi的最优量为15%—20%,Ca及Cu的多余均不利于2223相的形成。并初步分析了已有报道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Polycrystalline samples of Bi 1.5 Pb 0.5 Sr 2-x La x Co 2 O y (x = 0.1, 0.2, 0.3) with a layered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All samples are p-type semiconductors. Th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namely, the electric resistivity (ρ), Seebeck coefficient (S), and power factor (S 2 /ρ) of the samples are dependent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values of ρ, S, and S 2 /ρ increase with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for all samples. The substitution of Pb 2+ for Bi 3+ and La 3+ for Sr 2+ improves th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Bi 2 Sr 2 Co 2 O y system owing to the simultaneous decrease of electric resistivity and increase of Seebeck coefficient. As a result, the optimal thermoelectric property has been obtained in Bi 1.5 Pb 0.5 Sr 1.7 La 0.3 Co 2 O y and the power factor can reach 2.1 × 10-4 W·m-1 K-2 at 998 K.  相似文献   

11.
CCD在塞曼效应中的应用及最佳灰度值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CD观测系统取代传统的塞曼效应实验仪观测系统。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并确定图像的最佳灰度值。不但提高了实验精度,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该实验方法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开发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一定作用,值得在其他实验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任建民  周世旭 《轧钢》1998,(5):51-54
通过多次技术改造,发现了生产热轧带肋钢筋套用传统的孔型设计参数存在的问题,因而对连铸方坯在箱形孔型、方轧件在平椭圆孔型中宽展系数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并介绍了在连铸坯一火成材改造中,通过改进孔型系统改善了咬入状态,使轧制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不同含磷电解液在微弧氧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变电解液的组成,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铝镁合金表面的微弧氧化处理,用SEM/EDS手段观察氧化膜的形貌及对其成分分析并测量微弧氧化膜的厚度,根据锉刀试验评价氧化膜与基体的结合力.结果表明,磷元素的大化学计量比可以提高微弧氧化成膜速度,降低氧化膜的孔隙率,提高其致密性,增强与基体的结合力。并改变了氧化膜的组成;同时,分子的聚合状态也影响其成膜速度和氧化膜的孔隙率,链状聚合物可提高氧化膜成膜速度及氧化膜的致密性,降低其孔隙率,而环状聚合物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将测量金属氧化膜内应力的单面弯曲法和检测氧化膜破裂的声发射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金属氧化膜开裂临界应力的测试装置。即从声发射信号判定氧化膜第一次开裂的时间,并由相应的氧化偏转曲线求得氧化膜开裂临界立力。纯 Ta 试样的测量结果表明,在500℃、550℃、600℃1atm O_2中,Ta 氧化膜开裂的临界应力分别为:23.3、38.5、18.4×10~6kgf/m~2。不论Ta 遵循直线型还是抛物线型氧化规律,只要时间足够长,恒温氧化中膜都会破裂;且破裂的临界应力和膜的疏密程度及开裂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5.
许多大型回转窑在运转过程中窑体存在着轴向运动。托轮与滚圈间摩擦系数变化对窑体轴向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而托轮与滚圈间摩擦系数变化规律是研究回转窑轴向运动及进行轴向运动调控的首要问题,本论文对托轮与滚圈间摩擦系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万纾民 《金属学报》1959,4(3):195-205
本文用有限汉克尔变换计算了炉底衬料的导热性及其厚度、冷却情况以及缸温等对炉底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的结果均用曲线来表明。这些结果指出:在多层结构的炉底中,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而愈靠外层的导热性愈人,则炉底的温度梯度愈陡,热损失也愈小;冷却情况的好坏及缸温的高低对炉底温度场的好坏均有很大的影响。所得结果对炉缸、炉底的合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内指出应该进一步研究炉底1150℃的位置与炉缸内外径及各层衬料厚度的关系;死铁层的深度对炉底温度场,尤其是1150℃的位置以及炉底底部中心处的温度等的影响也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当用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如碳砖)作最内层衬料时,其厚度很可能有一临界值。所谓“临界厚度”,意即当小于此厚度时,则遵守“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炉底的温度则愈低”的原则;超过此厚度后,则反之。 在多层结构(如双层结构)的炉底中,下部的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层具有“过渡的”冷却作用,而且有一个有效厚度,此厚度很可能是下层衬料与上层衬料导热性之比的递减函数。  相似文献   

17.
孙明君 《硬质合金》1996,13(2):108-110
合金模坯镶套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缺陷,是影响合金模坯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模套与模坯之间的接触面,使模套的预加应力很有效地传递到模坯上,从而达到或抵消模坯所承受的工作应力。通过实践证明,模套与模坯之间有良好的接触面,模坯的抗张力和抗冲周力增强,从而减少和消除硬质合金模坯在使用过程中的破碎率,提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龚润生  陈军 《硬质合金》1995,12(2):65-69
该文采用动态热模拟技术研究了稀土对硬质合金性能与粘结相结为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以非氧化物方式加入稀土元素能改善合金性能,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了粘结相向h.c.p结构的马氏体转变,且在长期热循环效应下保持稳定。而以氧化物方式加入稀土元素,抑制粘结相向h.c.p结构的马氏体转变能力差,在一定的热循环效应下不稳定,随着热循环次数的增加,h.c.p结构相含量增加,区改善合金性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Electrodeposition ofalloys is w idely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ew m aterials possessing specificchem ical,physicalproperties,such asnanocrystalline m agnetic thin film sand functionalm ultilayers[1-5].In com parison to otherdeposition tec…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磁场检测钢球表面裂纹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余婷  石道渝 《无损检测》2001,23(8):330-333
通过对国内外磁性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用地磁场磁化钢球来检测钢球表面及近表面裂纹的想法、方案及其实现系统。提供了实现低价、高灵敏度、微型化磁检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