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婚姻—家庭关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社会形式之一。家庭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鲁迅把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方面的问题,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对封建的婚姻家庭伦理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并结合自己切肤之痛的感受,剖析了封建伦理纲常造成的“种种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一个崭新的家庭伦理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国婚姻家庭史研究,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顾鉴塘、顾鸣塘昆仲合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一书(以下简称《历代》),以不足6万言的篇幅,沿历史发展的脉络,以翔实的资料,流畅生动的文笔,展示了上起远古,下迄清末数千年中国婚姻与家庭的历史生活图圈.综览全书,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甚为鲜明.其一,对中国婚姻家庭史作了高度浓缩与概括.如何在历史的变动中准确把握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轨迹,在有限的篇幅中以具体的史实形象地揭示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实质及其必然衰败的道理,同时从婚姻家庭这一侧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并非易事.为此,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了章节布局,将全书除引言外分成远古、夏商周、秦汉至唐、宋元明清、清末共五个历史区间,在每一区间又以婚姻形式、婚姻家庭制度、婚姻成立条件、贞节观、妇女地位、民族婚姻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论述,使全书显得脉络清晰,简明系统,便于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婚姻家庭史进行高度浓缩与概括.  相似文献   

3.
家庭和谐问题的社会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极富家庭传统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转型,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婚姻家庭问题.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就必须重新回到对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本质的再认识上.本文从人类婚姻的动机说起,指出人类之所以需要结婚,设立家庭制度,是为了传宗接代,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婚姻从表象上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从这点出发,我们能够对当前出现的形形色色婚姻家庭问题作出合理地分析和科学判断.认真履行婚姻家庭义务,遵守婚姻家庭的社会规则,对建设和谐家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极富家庭传统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转型,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婚姻家庭问题。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就必须重新回到对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本质的再认识上。本文从人类婚姻的动机说起,指出人类之所以需要结婚,设立家庭制度,是为了传宗接代,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婚姻从表象上看是个人行为,但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建设和谐家庭既有个人标准,也应有社会标准。从建设和谐家庭的社会标准出发,认真履行婚姻家庭义务,遵守婚姻家庭的社会规则,对建设和谐家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5.
红色苏区婚姻立法的习俗基础与制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苏区的婚姻立法,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婚姻立法。这一时期的婚姻立法,是在对封建的婚姻家庭陋俗进行抨击与改革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在承受婚俗改革成果的同时,又将婚俗改革的成果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适用于全苏区的婚姻条例和婚姻法。红色苏区婚姻立法的实行,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相似文献   

6.
离婚现象的理性思考——辩证统一的社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婚率的增长,离婚现象的增多,是中国婚姻家庭领域的突出现象.社会调查的实证资料表明,婚姻的自由度越高离婚率越高,越是追求爱情离婚率越高,夫妻之间越是讲求个性、不注重合作离婚率越高,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越高离婚率越高.这些规律进一步证明了婚姻现象是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的辩证统一.现代社会既要保证婚姻自由,提高婚姻质量,又要控制离婚现象,实现婚姻与家庭的相对稳定,实现婚姻家庭中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一个世纪的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 ,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有关论著来看 ,早在本世纪初 ,讨论婚姻家庭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热点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 ,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 ,尽管家庭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社会学的被取消而停止了活动 ,但各级政府部门对家庭的调查却从未中断过 ;在五六十年代 ,仍有许多涉及婚姻和家庭问题的书籍出版 ;自 70年代末社会学恢复以来 ,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进入了兴旺时期。一、2 0世纪上半叶对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概况2 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瞿秋白在对辛亥革命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在两个方面表现了不成功之处:一是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二是没有打倒一切封建势力,彻底实行土地革命,政权仍旧掌握在封建官僚和军阀手里.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也有两点:一是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二是没有一个彻底的团结的真正能领导革命的阶级.  相似文献   

9.
林葆先 《河北学刊》2014,(2):136-139
构建和谐家庭是婚姻法的终极目标,而婚姻法是实现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故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调控作用须有"婚姻良法"。考察婚姻良法的伦理标准,至少应包括:科学反映婚姻家庭的客观规律;合理把握婚姻法的道德层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10.
<正>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和失败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这是我国史学界公认的定论.但不能因此推论:辛亥革命在任何方面都是不彻底的、失败的.我认为辛亥革命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彻底的、成功的,就是推翻了中国历时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对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丰功伟绩,史学界历来估价不算高.原因是:作为反帝反封的革命,它是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大前提.辛亥革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如千钧霹雳,震撼了中国大地;如万里狂飙,扫荡着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它以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页。“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翼,新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诗,则是新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由机械团结型社会向有机协作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家庭观念亦由传统保守趋向自由开放,如婚姻伦理自由化、婚姻形态复杂化、家庭结构多元化以及家中心理念淡化等.由此导致的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及非婚生子女数量剧增等给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抚养、探视等带来严峻挑战.基于婚姻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之需要,创新发展婚姻家庭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适时作出理性制度回应,是当代法律制度维护未成年子女权益法律价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观、婚姻家庭观和人生价值观,使现实社会中的爱情、婚姻、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宋代寿妻词中呈现的主要是齐眉偕老与红颜永驻的爱情观;妻贤子贵与齑盐相伴的婚姻家庭观;荣华富贵与柴门自好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杨甫旺 《学术探索》2007,(5):113-116
50多年来,永仁县谢腊村彝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传统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多元化婚姻模式的传承,为现代谢腊彝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基础,"养儿防老"观念日趋淡薄。谢腊彝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直系扩大家庭为主,婚姻礼俗中的当事人、父母、媒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家庭关系呈民主化趋势,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吸纳了现代文化,它对谢腊彝族社会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回族传统婚姻家庭的转向、价值观念的更新、人格模式的变换 ,从而导致整个回族婚姻体系、家庭结构的总体转型。本文择取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中的择偶观、生育观、性观念等层面 ,以探其社会转型中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之嬗变  相似文献   

16.
1981年作者以谱系法对云南省永德县彝族(利米人)的婚姻史进行了调查,发现利米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特殊,其基本特征为:利米人享有较大的性自由,不仅婚前而且婚后可以和异性朋友在外野宿(俗称“买牛加”),不受社会非难;利米人正式婚姻实行严格的单偶制,不允许多妻。但婚后享有充分性自由(“买牛加”),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其他原因,利米人离婚甚为频繁;利米人实行父方居住及父系嗣继制度。一对正式配偶及其未婚子女或加上单身父母(或其他亲戚)组成的核心家庭是利米人家庭主要形态,儿子结婚后便要分家。利米人的婚姻形态与另文介绍的云南永胜县他鲁人的婚姻形态有若干相同之处。像利米人、他鲁人这样的婚姻形态,对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意义在于它们提供了实例,有助于人们摆脱至今仍占统治地位的单线进化论的影响。曾由摩尔根首先提出并经恩格斯归纳出人类婚姻家庭的演化模式,即人类婚姻由血缘婚和群婚到对偶婚再到一夫一妻制,与此相适应的原始群到母系家庭再到父系家庭,已有愈来愈多资料表明,这一把婚姻家庭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的模式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婚姻家庭史研究,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口发展史研究的有机构成部分.由顾鉴塘、顾鸣塘昆仲合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的《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一书(以下简称《历代》),以不足六万言的篇幅,沿历史发展的脉络,以翔实的资料,流畅生动的文笔,展示了上起远古,下迄清末数千年的中国婚姻与家庭的历史生活图卷.综览全书,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甚为鲜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费孝通先生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以"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为中心的婚姻家庭本质论、以"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为模式的婚姻家庭结构论和以"双系抚育"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功能论.婚姻从表象上看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看是社会行为.现代社会变迁使婚姻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并没有动摇它的地位.维护家庭结构的相对稳定,使家庭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对于社会的整合和绵延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学术界纷纷举行学术讨论会和座谈会,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针对当时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和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传统,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中国的旧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上,农村婚姻家庭始终是一种滞后的力量。台湾学者殷海光教授曾把中国的家庭比作一个恒古不变的“常数”。婚姻从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结合,而本质上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婚姻家庭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习俗的变异,而且涉及到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和心理学诸多领域。为了弄清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家庭作为农村社会的微观基础,其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情况,了解支配农民实际行动的婚姻观念,寻求推动婚恋领域发展变化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家庭模式和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山东社科院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