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思考经络     
经络是人有机体中各系统结构的功能组合,它既不独立于任何一子系统,也不是各系统功能的相加和,是存在并独立于各系统之间,与各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系统结构之间的分离,即经络的功能结构也消失,经络的结构性、功能性是各解剖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联系的,人体各解剖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不可分性是经络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2.
覃芳  李立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014-2017
关于经络研究,众说纷纭。"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系论"的论点,是辽宁的两位作者张声闳、陈静首先提出的。从近几年不同方面的研究和不同作者的论文来看,不少成果和结论与两位作者的论断是相呼应的。人体间隙维就是久寻未见的经络系统,间隙维中的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只有它才配有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自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晋闽 《中医正骨》2002,14(3):51-52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径路.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医家有"不明经络脏腑,开口动手便错"的告诫.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且广泛应用于骨伤临床实践中.作者在运用经络学说理论指导骨伤临床诊治中,对两者的关系有一较粗浅的认识,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  相似文献   

5.
1针灸作用机制与信息增强规律针法灸法是对人体不同的能量输入,本身信息量较少,主要是提供人体组织细胞机械能、热能部分,但信息度较强.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发挥自身整体调节功能的信息(即经络传导信息),是一种生命信息,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包括复杂的生物电、组织细胞物理化学变化等,其相对于针灸刺激强度来说是极其微弱的,很难用效应来觉察它的存在.但是机体组织细胞吸收了针灸刺激的能量信息后,其经络传导信息的强度增强,通过经络感传,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抗病治病之目的.从效应状况来说,健康者可以发挥自身调节功能而保持经络传导稳定的状态,在疾病条件下,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强度降低(即经络传导功能降低),不足以使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其发挥自身整体调节功能的信息是"潜在的"信息,但通过吸收针灸刺激能量后,其经络传导功能的信息强度增强,通过产生酸胀痛麻等感应,转化为一种"现实的"信息,使症情向痊愈方向发展,达到治病的目的.生命信息的功能在于能从针灸等刺激中吸取能量来增大自己的强度和有序化效应,即是针灸发挥作用的现代信息论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经络与人体物质和能量信息两大系统的关系.方法:将实验结果及多方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结论: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经络运行除有神经、体液、微循环和化学因子等参与外,尚须依托以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所以,能量信息系统是经络的源动力.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振荡参数之中包含了调控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各种信号,协调着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经络具有物质粒子与电磁和化学波动共存且相互转化的"波粒"二重"量子"特性.  相似文献   

7.
按中医理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达四肢.经络上的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针灸疗法以针刺腧穴,可影响一定脏腑系统的功能.在气功疗法中,练功亦能引起脏腑的反应,据说有时还会感到"内气"在经脉上行走.近来有若干作者的研究结果,指出了皮肤电现象可反映经络与腧穴.日本中谷博士发现人体皮肤有良导络和良导点,其分布与经络及腧穴的位置极相似.苏联???利  相似文献   

8.
推经治脏是"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其在小儿推拿"五经配伍"理论指导下结合成人推拿特点,基于湘西刘氏小儿推拿五经配伍对脏腑功能的整体调节思想和传统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发展为成人"大五经"调节脏腑功能,从整体上调节各脏腑功能,对慢性疾病CFS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灸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循经感传以结缔组织为基础,无论是神经感觉还是气液转化,结缔组织构成的间隙通道都有重要意义。从结缔组织结构分析,经络可能即为筋膜结构及结缔组织本身,也可能是由结缔组织间的排列间隙构成的通道,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经络脉气在通道中通行;从结缔组织功能角度,神经纤维信号传递、微循环物质运输等在循经感传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物质(五羟色胺、组胺等)及Ca~(2+)作为信号起到了激活经络效应的作用。经络效应虽然以结缔组织为基础产生,更离不开多系统、多物质的参与;经络学说从结构、功能上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既不独立属于任何系统,也非各系统功能的总和,不应单纯从西医解剖单一系统分析,是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筋膜、肌肉及未知元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未来应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综合探究经络实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王居易教授提出"经络缝隙"理论,强调经络气化是经络的重要功能;阐述三阳三阴开、阖、枢的经络气化;提出"症候结构"理论,阐明"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含义与临床意义,明确"是动""是主"与"症候结构"的关系;发展经络诊察方法;选择治疗经脉与配穴等诸方面,探析了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空间时相针灸法"是殷克敬教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颇具特色的针灸治疗方法.它是把医生、病人和经络腧穴三者统为一体,将传统针灸治疗法与<易经>和"螺旋守中"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多维立体调控、人体能量互补、信息转化、激发经络气血使紊乱功能呈现有序化的一种创新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12.
经络理论是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中关于"神志"生理、病理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中医学经络理论,深入阐析了人体神志活动与经络的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揭示了神志功能活动的性质以及相关神志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强调了经络在中医神志病学"脑-脏腑-神志"理论学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祝步文 《养生月刊》2013,34(7):646-650
"十八拍",原为蔡文姬创作的胡茄曲名,这里说的是作为健身方法之一的拍打十八个经络穴位。《黄帝内经》推崇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它认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在起作用,可以说经络是"决生死,治百病"的。并具体讲述了每条经络在人体的循行规律,其云:"夫十二经脉者,内藏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也就是说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向外四  相似文献   

14.
经络实质的模型遐想——关于“波粒”二象性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梦玄 《中医药学报》2010,38(5):148-150
本文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推到经络实质上,提出了经络的波粒二象性特征,粒子性即细胞舒缩功能,波动性即机械波与电磁波的协同性,电磁波是启动波,机械波是功能波,它们之间相互协同;经络是多波源的自组织系统,组成经络的每个组织细胞既是波源,又是传导媒介;经络生物电传导的开环单向性,可以在非闭合回路中传导的观点;机体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传导是经络现象的基础;并提出了经络低阻抗现象,即经刺激穴位后细胞的舒缩功能,组织的机械振动强弱是形成经络传导难易程度的原因。从以上观点出发,就可以很好解释经络传导现象形成的原因,表明了经络实质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它与神经,血管,淋巴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络的实质.方法:对经络、腧穴、脑及相关脏器应用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和高磁场脑功能扫描仪(fMRI)进行检测和分析.结论:发现沿低阻通道传输的相对稳定的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循行流.不同的振荡之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引发共振,从而形成具有电磁和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最具调整效果的经络和腧穴.脑是经络的中枢,在不同生理、病理和调节状态下,经穴和脑磁频谱出现特征性变化且呈现反相关的现象,很可能就是经络动态调衡过程速效高效的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16.
曾庆利 《国医论坛》2002,17(6):37-39
中医对于人体结构的认识 ,与现代医学概念不完全相同。它虽然具有现代医学解剖结构的内涵 ,但主要是以生理功能为单位划分的功能结构 ,这就是中医人体结构的两重性。五脏六腑各系统实际是功能系统。经络是联系脏腑与体表的结构 ,其性质必然与脏腑相同 ,但其联系是结构联系还是功能联系 ,仍很模糊。兹就五脏结构和五脏与七窍的联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十二经脉气血循环路线等方面探讨经络的实质。1 从五脏结构与五脏和七窍的联系看经络中医理论所说的五脏 ,其名称虽然与西医解剖器官相同 ,但功能却超越了同名器官的功能。如在中医理论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观眼识病”的中医眼针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密切联系,所以它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通过针刺眼穴可以调理脏腑经络之功能失调。眼针疗法是以观眼识病为基础的,脉络的部位、形态及颜色是观眼识病的要点,各脏腑在眼睛上都有相对应的区域,应用眼针取穴针刺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chen JD 《中国针灸》2012,32(6):565-569
根据近年有关疼痛发生的"非神经元中心"理论,并结合针刺经穴镇痛的临床研究和经络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针刺经穴镇痛作用的"经络机制"假说: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对经络结构及功能的直接影响,改变了组织的酸化及炎性介质等对外周感觉神经元乃至中枢神经功能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与经络结构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直接相关,疼痛的"非神经元中心"机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经络结构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张盼  李贺  黄漫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06-1409
韩碧英教授认为疼痛当属痹症范畴,并指出调整卫气是针刺止痛机理,而井穴、原穴及络穴为干预卫气常用的穴位。韩教授根据《内经》中"是动病及所生病"所述内容,进行经络辨证,内因致痹多责之后天之本脾胃,外因致痹多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邪中于肌表,当以经络辨证为主;若邪气循经入里内舍于脏腑,当以脏腑辨证为主,兼调经络。韩教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针灸"止痛四法"。"补原通络法"和"相交相贯法"可调整卫气治疗经络痹,"五输连用法"多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脏腑痹,而"深刺输郄法"可治经络脏腑的一切痛症,经临床验证,疗效斐然。  相似文献   

20.
脊柱脊背反射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说中脊背部的穴位经络,它与一些脏腑器官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从现代神经系统学解释,脊神经由椎间孔穿出并完成对各脏腑器官功能的支配。通过术者对人体脊背部的某一敏感点(压痛点、阳性反应物等)进行适宜的刺激,可以有效发挥神经系统在机体调节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