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茜  裴小东  陈璐 《临床医学》2020,40(8):34-3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麻醉中的效果。方法筛选出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手部创伤手术、尺骨鹰嘴骨折手术、肱骨骨折手术、尺桡骨骨折手术等手术的98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0.2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进行臂丛神经麻醉处理,观察组应用0.2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进行臂丛神经麻醉处理。记录、对比两组的麻醉结局。结果给予对应处理后,两组在运动阻滞见效时间及维持时间、感觉阻滞见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脉搏、血压等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的麻醉有效性明显提升16.33%(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麻醉中运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有助于充分分离患者的运动阻滞与感觉阻滞,对机体循环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给予罗哌卡因麻醉,布比卡因组给予布比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感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高于布比卡因组;罗哌卡因组的运动恢复时间为(1.7±0.3)h,显著少于布比卡因组;罗哌卡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的18.6%。结论: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过程中,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罗哌卡因麻醉运动恢复更快,不良反应少,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0.375%罗哌卡因与利布合剂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40例行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罗哌卡因组n=20)腋路臂丛麻醉用药为0.375%的罗哌卡因30ml;Ⅱ组(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合剂组n=20)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5ml+2%利多卡因15ml混合液共30ml。麻醉过程中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记录麻醉前、麻醉开始后10min、30min、60min、术后1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运动、感觉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与麻醉效果。结果:Ⅰ组与Ⅱ组麻醉起效时间相似,麻醉维持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Ⅰ组麻醉中和麻醉后各记时点HR和MAP与麻醉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而Ⅱ组30min及术后60min的HR和MAP比麻醉前增高。结论:0.375%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同浓度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Ⅰ组、罗哌卡因,Ⅱ组、左旋布比卡因。Ⅲ组、布比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感觉阻滞消退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Ⅲ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消退时间Ⅰ组显著短于Ⅱ、Ⅲ组。结论:三种药物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运动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中使用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脊髓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9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25.0 mg罗哌卡因、15.0 mg布比卡因及40.0 mg利多卡因进行脊髓麻醉。主要研究终点是感觉阻滞完全恢复所需的时间。次要研究终点包括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失败率、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术后疼痛、首次运动、排尿和出院时间以及短暂性神经系统症状(TNS)发生率。结果利多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3.1±1.7)h和布比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6.1±2.5)h均明显长于罗哌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2.6±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0)。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组相比,罗哌卡因组患者运动阻滞恢复更快。罗哌卡因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排尿和出院时间均较布比卡因组患者短,而与利多卡因组患者无差异。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患者相比,布比卡因组患者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更少。3组患者满意度、心律不齐/低血压发生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使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脊髓麻醉时,应用罗哌卡因麻醉患者感觉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7.
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0.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以0.5%布比卡因作为对照。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时,于肌间沟注射0.5%罗哌卡因(n=15例)或0.5%布比卡因(n=15例),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和肌松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起效快、范围广。运动阻滞效果好,但时间短于布比卡因。镇痛和肌松质量优于布比卡因,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0.375%左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0.375%左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组(A组,n=20)和0.37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组(B组,n=20),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注入局麻药25 ml(含1∶400 000肾上腺素),观察臂丛神经C5~T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肩关节、肘关节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臂丛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结果:两组在C5-T1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臂丛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A组有2例、B组有4例出现心动过缓症状,两组均无毒性反应发生。结论:0.375%左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效果优良,安全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项雪琴 《临床医学》2003,23(11):20-20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用于腰麻下剖宫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剖宫产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用 0 75 %罗哌卡因 1 6ml 10 %GS1 4ml;Ⅱ组用 0 75 %布比卡因 1ml 10 %GS2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BP、HR、RR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低血压的发生率、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最大运动阻滞时间Ⅰ组晚于Ⅱ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Ⅰ组短于Ⅱ组。结论 :等效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腰麻下剖宫产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与布比卡因相似 ,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R组:0.75%罗哌卡因15ml.;B组:0.75%布比卡因15ml,两组分别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及1:20万肾上腺素3滴,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给药。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R组优者达93%,B组麻醉优者达87%,B组有1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助药物,并有1例患者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间隙阻滞采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的效能,并与布比卡因作比较。方法:选择48例ASAI-Ⅱ级行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经L3-4由旁正中进针。组I蛛网膜下间隙注入布比卡因7.5mg(0.19%4ml);组Ⅱ罗哌卡因7.5mg(0.19%4ml);组Ⅲ罗哌卡因10mg(0.25%4ml);组Ⅳ罗哌卡因12.5mg(0.13%4ml)。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程度。同时观察感觉与运动恢复的全过程,并于手术后随访有否不良反应及局部周围神经症状。结果:罗哌卡因7.5mg蛛网膜下间隙用药,可产生完善的麻醉,与布比卡因7.5mg相比,罗哌卡因7.5mg感觉阻滞消退至S1-2的时间、运动阻滞不完全程度发生率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或轻于7.5mg的布比卡因。而蛛网膜下间隙用罗哌卡因10mg,除运动组滞恢复时间短于布比卡因7.5mg(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用罗哌卡因12.5mg组,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百分率明显高于7.5mg组。罗哌卡因7.5mg组术后均可早期排尿,4组病人均无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结论:(1)蛛网膜下间隙注入罗哌卡因7.5mg可达到完全麻醉,适用于短小手术和门诊手术病人。(2)罗哌卡因10mg作用与布比卡因7.5mg相仿,用于蛛网膜下间隙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CSEA组38例在蛛网膜下间隙注入0.5%罗哌卡因2.2 ml;EA组38例给予2%利多卡因实验剂量,出现节段性平面后给予2%利多卡因5-10 ml,术中追加2%利多卡因维持。观察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麻醉效果评级。结果:CSEA组起效快,麻醉效果优于EA组。结论:重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15ml,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共30ml。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从肌间沟和腋路给药。观察生理指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B组优者达92.5%,A组麻醉优者达65.0%,A组有4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镇痛助药物。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经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定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患者40 例,随机均分成R 组(0.5%罗哌卡因25 mL) 和RD 组( 0.5%罗哌卡因+ 12.5 滋g 右旋美托咪定),均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麻醉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并行麻醉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记录.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RD 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显著短于R 组,麻醉效果评价也显著优于R 组(P < 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时,能缩短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改善麻醉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5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左旋布比卡因组,每组25例.分别用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行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恢复时间、麻醉效果和药物安全性指标,观察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组阻滞恢复时间长于罗哌卡因组(P<0.05).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两种药物药效学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依据麻醉药物不同分为罗哌卡因组40例和布比卡因组50例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布比卡因组运动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低于罗哌卡因组,而最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高于罗哌卡因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的效果均较为明显,但罗哌卡因对产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朱卫兵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565-8569
背景:目前,对髋关节置换临床上的麻醉用药方案较多,但在选择麻醉药物上的争议还较大。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麻醉药物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患者81例,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用体积分数0.75%的罗哌卡因、0.5%的布比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监测并记录患者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相对布比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具有更加显著的稳定性;切皮前、切皮后20 min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增加(P〈0.05);感觉阻滞起效的时间、阻滞平面固定的时间与麻醉过程持续的时间都较长,且最高阻滞平面较大(P〈0.05);Bromage评级效果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3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术中不良反应方面总体表现均较好。结果证实,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作为麻醉药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总体上效果都比较好,不良反应少。同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采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的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好、感觉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弱、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神经中枢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较低,已广泛应用于区域阻滞麻醉。以往神经阻滞多采用0.375%的布比卡因和1%的利多卡因,由于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我们用罗哌卡因取代了布比卡因。本文旨在观察罗哌卡因在臂丛阻滞中的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持续时间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杨燕 《临床医学》2014,34(10):83-84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8例择期拟行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9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6.74±4.88)s和(132.64±11.76)s,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两组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运动恢复时间为(1.75±0.44)h,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相当,但罗哌卡因麻醉运动恢复更快,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观察了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SpO2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