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0.3%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各30例。罗哌卡因组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BP、HR、SpO2,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R、SpO2无明显变化。A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循环稳定,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 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组(Ⅰ组,25例)和左布比卡因组(Ⅱ组,25例).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部位均为肌间沟间隙,分别给予Ⅰ组0.375%左布比卡因加氯胺酮0.25 mg/kg(共25 mL),Ⅱ组为0.375%左布比卡因25 mL.评定麻醉期间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感觉阻滞达C6、C8及最终平面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情况.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达C6、C8及最终平面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情况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可以增强上肢手术时左布比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局麻药配伍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期单侧前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氯罗组(1.5%氯普鲁卡因+0.4%罗哌卡因)和碳左组(0.86%碳酸利多卡因+0.4%左旋布比卡因)。均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自注入局麻药后的30 min内,每隔5 min评价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记录臂丛神经阻滞(感觉和运动)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与氯罗组比较,碳左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P〈0.05),但两组感觉,运动阻滞作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普鲁卡因和罗哌卡因局麻药配伍(1.5%氯普鲁卡因+0.4%罗哌卡因)可提高起效时间并安全性高同时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任晖  张丽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9-18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Ⅲ级,年龄65~80岁,按所用麻醉药物浓度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 mL,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术中麻醉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最短,B组次之,A组最长,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持续时间C组最长,B组次之,A组最短,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满意度比较,B组、C组术中满意度高.A组术中轻微痛例数多,需加用麻醉性镇痛药镇痛,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一例喉返神经阻滞.[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0.25%罗哌卡因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20 mL更适合于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5.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具有镇痛效果较好、作用维持久和对全身干扰小等优点,但起效相对较慢。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pH值可使其起效加快,且改善阻滞效果[1-3]。左旋布比卡因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局部麻醉药,与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相比,其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久[4-5]。如果使其碱性化是否可进一步提高其麻醉效果,为此本研究通过将左旋布比卡因加以碳酸氢钠提高其pH值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进行了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0.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以0.5%布比卡因作为对照。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时,于肌间沟注射0.5%罗哌卡因(n=15例)或0.5%布比卡因(n=15例),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和肌松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起效快、范围广。运动阻滞效果好,但时间短于布比卡因。镇痛和肌松质量优于布比卡因,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15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P<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人择期上肢手术,ASAⅠ~Ⅲ。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复合液(0.35 ml/kg)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本组均在麻醉效果满意状态下完成手术,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同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完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毒性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R组:0.75%罗哌卡因15ml.;B组:0.75%布比卡因15ml,两组分别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及1:20万肾上腺素3滴,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给药。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R组优者达93%,B组麻醉优者达87%,B组有1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助药物,并有1例患者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一点法与多点法腋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行肘部及肘部以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一点法组(SI组)和多点法组(MI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选择1%利多卡因与0.375%左旋丁哌卡因混合液20 ml。两组中均首先用5 ml阻滞肌皮神经,SI组在腋动脉后方近六点钟位置注入局麻药15 ml,MI组则定位正中、尺、桡神经各注入5 ml。分别记录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测定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SI组相比,MI组阻滞操作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均延长,起效时间短(P<0.05),桡神经及尺神经阻滞成功率高(P<0.05),切皮时麻醉优秀率高(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产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多点法腋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一点法。  相似文献   

12.
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15ml,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共30ml。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从肌间沟和腋路给药。观察生理指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B组优者达92.5%,A组麻醉优者达65.0%,A组有4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镇痛助药物。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经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锁骨骨折手术时应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30mL联合阻滞颈浅丛和肌间沟臂丛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60例拟行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n=30)和布比卡因组(B组,n=30),两组用药分别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30mL,各组用10mL作颈浅丛阻滞、20mL作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注药后感觉阻滞达到Ⅱ级时间、注药后30min两组感觉阻滞达到Ⅲ级的例数、术后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麻醉质量评级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感觉神经阻滞达到Ⅱ级时间LB组短于B组(P<0.05);注药30min后感觉阻滞达到Ⅲ级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B组和B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为(15.6±3.7)、(12.4±3.4)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质量评级,LB组完善24例、良好5例、不全1例,B组完善22例、良好6例、不全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有1例出现剧烈恶心、呕吐,1例出现短暂耳鸣,LB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作颈臂丛联合阻滞时起效时间短,镇痛效果确实,可满足锁骨骨折手术要求,且术后镇痛时间长于布比卡因,对术后镇痛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可乐定混合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尺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级拟于上臂或手实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可乐定组(组)和布比卡因组(组)每组30例。组在肌间沟穿刺出现异感后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和150μg可乐定混合液25 ml,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1∶20万肾上腺素液25 ml,观察尺神经阻滞是否完善,及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术后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结果:组和组相比:阻滞完善病例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觉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无显著缩短(P>0.05),术后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可乐定混合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法臂丛麻醉对尺神经阻滞的效果显著优于左旋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5.
对于前臂及手手术可选择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临床用于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常规用1%利多卡因,常出现阻滞不全、桡侧效果不佳,需要添加辅助药,或者联合肌间沟阻滞甚至于改全麻。作者于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用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用于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药效学特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为二组: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L组);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R组)。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注药前及注药后5、10、30、60min的HR的MAP。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眩晕、恶心、抽搐等不良反应以及阻滞满意度。结果:L组麻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麻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R组(P〈0.05);L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R组(P〈0.05)。二组患者均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麻醉阻滞满意度优为88.3%,良为11.7%。优良率100%。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有相似药效学特性,左旋布比卡因麻醉性能较罗哌卡因强。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中枢神经和心脏毒性小,可代替布比卡因用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出于更安全、更有效考虑,左旋布比卡因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娟  王培松  吕晨  陶涛  邹建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4):2902-2903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同时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25mL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各支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开始时间,术后进行随访,并记录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对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肋间臂和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两组比较前臂和肘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腕和手指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同时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组(P<0.01),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桡侧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罗哌卡因相同,但尺侧起效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快于罗哌卡因,同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从而可提供满意的术后止痛。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57-259
81例择期单侧上肢手术患者分为A、B、C三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B、C三组患者分别给予0.25%、0.375%和05%的罗哌卡因各30ml,观察三组患者注入麻醉药物后15min和30min各部位神经痛觉阻滞情况,统计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并比较对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麻醉15min后,A组患者各部位神经发生痛觉阻滞的人数明显低于B组和C组,A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较B组和C组长,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恢复时间明显较B组和C组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麻醉30min后,三组患者各部位神经发生痛觉阻滞的人数和总麻醉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0.375%的罗哌卡因30ml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且在一定范围内可延长阻滞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浓度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的效果。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I-Ⅱ级肩关节脱位患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肌间沟法臂丛阻滞,低浓度组(L)注入0.5%利多卡因15mL,对照组(C)注入1.5%利多卡因15mL。观察复位效果,同时观察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记录起效时间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复位都易于成功,对照组(C)发生Horner's征4例,因膈神经阻滞而致同侧呼吸音减低2例,低浓度组(L)起效时间相对较长(P<0.05)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止痛性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