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大庆油田石油集输管道局部腐蚀检测数据,对利用极值分布方法预测油田集输管线腐蚀剩余寿命进行了探讨。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腐蚀深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通过极值分布概率统计给出了腐蚀管道理论最大腐蚀深度,并依据局部腐蚀进展经验公式,预测了管道腐蚀后的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2.
油气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的成果和研究发展状态,比较了国内在寿命预测研究上的差距,并指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工作在国外不断得到加强,但国内研究才刚起步;该领域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建立了一系列的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腐蚀速率模型和专家系统,尤其是在含CO2凝析气井的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方面,其模型已比较完善。但总的来看,腐蚀剩余寿命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预测点蚀管道的剩余寿命,在对老龄管道腐蚀失效段的腐蚀深度进行拟合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广义极值分布函数,采用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IASFA)优化模型参数,并利用估计结果预测整条管道最大腐蚀深度,基于可靠度理论预测了管道剩余寿命,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算法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服役年限下腐蚀深度符合的概率分布函数不同,Gumbel分布、Frechet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拟合优度较好,其余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差,仅用一种模型表征腐蚀状况具有局限性;通过案例分析,广义极值分布法、有限折线近似法、常规剩余寿命预测法计算的管道设计寿命分别为30.96、23.87、20.77 a,剩余寿命分别为14.96、7.87、4.77 a,广义极值分布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设计寿命一致,预测模型不受数据分布限制,其结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腐蚀管道的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气管道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由腐蚀引起的管道穿孔和断裂等事故隐患加大,因此,对腐蚀管道进行可靠性评价具有重要作用。腐蚀管道的可靠性评价主要涉及对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估和剩余寿命的预测。文章介绍了现在常用的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估方法和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运用可靠性理论建立最大安全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干涉模型以及临界腐蚀深度和实际腐蚀深度的干涉模型。这种基于可靠性理论的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管道工程建设的投资成本,为管道的维修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做好管道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可靠性理论培训和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气田集输管道腐蚀诸多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管道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的困难性,比较分析了适用于集输管道腐蚀预测的两种方法。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能较好地预测集输管线腐蚀变化趋势,为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埋地管道腐蚀生长过程模型一般将管道从投入使用到检测时刻的持续时间作为腐蚀时间,认为管道从投用即开始腐蚀。埋地管道通常采用外防腐层和阴极保护等措施以减缓腐蚀,当防腐层破坏后管体金属才会腐蚀。基于实际的腐蚀过程,将埋地管道的腐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管道防腐层失效阶段,该阶段管体本身不发生腐蚀。2管道腐蚀且腐蚀缺陷扩展的阶段。应用线性腐蚀生长模型对腐蚀缺陷的扩展过程进行了建模,利用检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通过对预测腐蚀深度分布与实际腐蚀深度分布结果比较后发现,两阶段模型比传统的一阶段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Monte Carlo仿真方法对实际的管道剩余寿命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钢制压力容器与管道腐蚀剩余寿命可靠性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小宁 《石油机械》2005,33(2):35-38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认为介质及环境对钢制压力容器 与压力管道的最大腐蚀深度符合Ⅰ型极大值分布,耐腐蚀寿命属于Ⅰ型极小值分布。初步建立了 腐蚀剩余寿命与腐蚀速率及变异系数、腐蚀裕量、可靠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确定腐蚀剩余 寿命的计算公式。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比现有腐蚀剩余寿命计算方法更科学、更合理。最后指 出最大腐蚀深度和腐蚀速率等参数的变异系数往往大于0.2,因此不宜用正态分布模型进行压力 容器与管道耐腐蚀剩余寿命的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埋地油气管道发生腐蚀将会导致油气管道穿孔、泄漏甚至破裂,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存在腐蚀缺陷的油气管道进行检测并对其剩余寿命进行预测。以长庆油田油气管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管道的腐蚀特征及防护措施,结合各检测技术的优缺点,采用CIPS与DCVG联合检测方法对管道腐蚀进行检测,效果较好。同时在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采用灰色理论预测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油气管道的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9.
针对气田集输管道腐蚀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管道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的困难性。比较分析了适用于集输管道腐蚀预测的两种评价方法,即概率统计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能较好地预测集输管线腐蚀变化趋势,为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提供可靠依据。并对腐蚀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前油气管道已成为油气集输的主要方式,管道一般敷设于地下,复杂的环境容易造成管道腐蚀,引起油气泄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对管道腐蚀因素分析及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管道腐蚀因素及剩余寿命进行预测,可为管道的保护、检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川渝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发展情况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敏  马学峰  刘军  罗军  何衍  王靖 《天然气工业》2006,26(3):107-110
20世纪60年代开始,管道工业进入了持续发展时期,储运研究领域的各项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油气管道向着大口径、高压力、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管道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被不断用于新管道建设和对老管道的改造当中,有效地提高了施工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文章通过分析川渝地区净化气干线管网现状及建设趋势,总结了近年来川渝管道工程在SCADA控制技术、在役管道完整性评价、高钢级管道钢的应用、新型防腐材料的应用等科研、工程实施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进而对未来几年川渝天然气工程建设在管网系统水力模拟适应性分析、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技术、干燥技术、管道内防腐技术等的科研、工程实施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内腐蚀数据治理是实现腐蚀控制管理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前提,在现阶段内腐蚀数据来源不一、数据入库格式不统一、数据出现异常等背景下,引入内腐蚀数据治理能够高效解决腐蚀业务管理与数据管理脱节、数据标准化程度低以及数据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方法分析探究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各生产环节的内腐蚀数据采集管理现状、数据治理流程以及数据治理成效,并基于西南油气田腐蚀数据与控制管理平台展示重点区块的内腐蚀数据入库情况。 结果①通过制定内腐蚀数据标准和管理办法,规范了数据入库格式,提高了数据共享能力,降低了数据沟通成本,确保了各类数据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入库;②通过箱形图对内腐蚀数据开展异常数据识别研究,识别准确率达到88.3%,实现了内腐蚀数据质量的高效校准,提高了腐蚀数据分析评价结果的可信度;③基于内腐蚀数据入库研究,2022年完成了205个场站以及233条管线的数据入库,有助于全面了解西南油气田各气矿场站及管线的腐蚀情况;④基于治理后的内腐蚀数据,围绕腐蚀预测、风险评估和整体腐蚀控制进行了腐蚀数据决策支持研究,提高了数据的有效利用率。 结论内腐蚀数据治理的持续推进能够支撑西南油气田腐蚀控制管理业务数字化转型,为西南油气田全业务链数字化一体协同模式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四川致密气特殊工况,研究并明确集输管道在生产中存在的微生物腐蚀风险,并基于此提出腐蚀控制措施。 方法取现场产出水监测细菌浓度,研究了凝析油比例和温度对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生长及腐蚀程度的影响规律,并系统评价了防腐药剂的应用效果,基于页岩气腐蚀控制经验,推荐了腐蚀监测方法。 结果致密气产出水中存在大量细菌,虽然凝析油对SRB的生长和L245N钢的均匀腐蚀存在抑制作用,但仍有大量细菌附着在试片表面诱发局部腐蚀;排采期高温条件下的点蚀现象更严重。评价得到两类杀菌率高于99%、能有效抑制点蚀的防腐药剂。 结论致密气集输管道存在一定的微生物腐蚀风险,应结合加注高效防腐药剂和加强低洼段监测两方面进行腐蚀防治。   相似文献   

14.
江汉盆地咸水湖相潜江组油、气的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继纲 《石油学报》1981,2(Z1):83-92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潜江组沉积时期为一盐湖,因此,其油气生成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有别于我国东部其它陆相沉积盆地。本文以有机地球化学资料为主,结合地质、古生物资料,阐述了盐湖相沉积的油气生成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有机质的低丰度、高转化率和正构烷烃中明显的偶奇优势。同时主要依据总烃/有机碳,将有机质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确定了油、气生成的起始门限:深度2200米,温度90℃。利用埋深图解法,研究了生油岩的埋藏史,确定了主要生油期。  相似文献   

15.
柯克亚凝析气田是以中孔小喉道、低渗储层为主的凝析气田,地层流体以凝析气为主,原始凝析油含量在300.600,0之间,且为饱和凝析气藏,在地层压力稍一下降,地层中马上出现大量反凝析液,这要求凝析气井的油管选择不能与干气井、湿气井类同,必须考虑井筒携液的问题,而气田油气井油管尺寸的选择是根据试采期油气藏产能进行编制开发方案时所确定;随着开发时间的延续,油气藏逐渐进入产能递减期,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井筒的摩阻损失降低、滑脱效应增大,井筒、井底积液情况屡屡发生,油气产能急剧下降,目前采用的油管尺寸显然已不能达到有效携液的目的;为了提高油气产能,通过不同油管粗糙度、流体组分含量、不同井口压力条件、不同油管尺寸对井筒压力损失及合理产气量的影响进行油管优化机理模拟研究,最终确定油管尺寸与油气举升效率、产量间的关系,并在气田成功措施作业2井次,不仅解决了气体滑脱、并底积液的现象.还提高了油气产能。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外油气管道建设中,部分管道要穿越冻土区,对管道保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文章以漠河-大庆段原油管道为例,介绍了国内保温管道预制和补口技术;以阿拉斯加原油管道为例,介绍了国外架空和埋地管道保温技术;从保温材料和生产线、保温热力学分析和软件开发等方面介绍了国外保温技术的新进展;最后着重分析了管道补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焊接残余应力是造成焊缝开裂失效的主要原因,因而精确描述应力对于管道安全输送极为重要,而外加拘束是影响焊接应力分布的众多因素之一。为此,应用ANSYS仿真软件,采用实体—壳单元耦合建模方法,建立了拘束度与焊接过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仿真模型,研究了拘束对油气管道焊缝应力的影响。同时,还基于自建的1套自拘束焊接试验装置,实现了不同拘束状态下管道的焊接,并通过应变仪采集焊接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证明了ANSYS 仿真耦合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对于两端约束的钢管焊接对接接头,随着管长增加,焊缝处的轴向应力减小,在距离焊缝230 mm处的轴向应力亦减小;②焊趾处的塑性应变亦减小,整体焊接结构的拘束度降低;③焊接的管道残余应力随着拘束度的上升而增大,拘束情况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明显;④拘束度最大的0.5 m×0.5 m管子,其焊接残余拉应力最大可达140 MPa,高残余拉应力会严重削弱管道的整体性能。进而提出建议:加强管道建设期间的焊接施工管理,避免产生管道焊接时的强拘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传统单通道变形检测器检测精度低、动态性能差、数据分析效率低等问题,管道局进行科研课题立项,对设备结构、探头机构、电子包、发射机系统、数据分析软件等进行系统研究设计,成功研制了系列化高精度管道变形检测器。作为目前在役长输油气管道进行检测的最有效工具,高精度系列变形检测器可在管道运行过程中分辨并确定弯头、阀门、焊缝、凹陷、椭圆度等管道特征,进行里程定位和周向位置定位,具有动态性能好、检测精度和灵敏度高、可移植强等优势。相比老设备,高精度变形检测器实现了变形缺陷的周向位置定位,变形大小的量化也得到了提高,探头灵敏度达0.5mm。目前,系列化变形检测器已经有多套设备进行了长输油气管道的现场变形检测工程,市场应用前景良好,为我国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深层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天然气主要依据的是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理论上认为,储层含气使声波时差孔隙度和密度孔隙度增大,使中子孔隙度减少。以此为基础,已发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在东濮凹陷深层气应用中效果明显下降。该区深层气藏类型为低渗透凝析气藏,具有含气饱和度低、凝析油含量高的特点,因此使深层气在探测范围比较浅的三孔隙度测井资料上显示较弱,如何突出天然气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上的细微变化是深层气识别的关键。文章以天然气测井响应理论为基础,计算出天然气对三孔隙度测井曲线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补偿密度不同的影响量,考虑到天然气在孔隙度曲线上的影响变化量的差异及仪器探测深度,提出了用含气当量法来识别深层气,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其重点突出了天然气对声波时差的影响量,因此识别精度明显改善,在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测井解释应用中,识别符合率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钻井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本手段,21世纪我国油气钻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油气钻井核心技术的筛选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油气钻井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陆上石油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定性和定量油气钻井核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特尔斐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筛选和预测了今后5~10年支撑我国油气钻井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技术。对于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权值因子判断法,该方法计算简单、实用。该筛选方法克服了单纯定性分析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