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间歇性清洁导尿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30例低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奇偶排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奇数对照组患者仅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偶数观察组患者在行间歇性清洁导尿的同时加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清洁导尿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更好地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残余尿量,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膀胱容量测定可评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排空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性导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性导尿,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预防上尿路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性导尿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护理人员正确实施间歇性导尿,本文就膀胱容量测定指导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季琴 《中国伤残医学》2012,(11):145-146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膀胱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神经源膀胱患者通过评估膀胱功能、制定饮水计划、实施间歇性导尿,动态调整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等促进膀胱功能康复。结果:膀胱容量接近正常19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残余尿量大于100ml3例,继续实施间导,患者无尿路感染、肾积水及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结论: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膀胱康复护理中效果可靠,极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觥患者的临床效果,其及对膀胱功能、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留置导尿,观察组选择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尿潴留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治疗后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和平衡膀胱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尿潴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膀胱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潴留,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尿路感染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间歇性导尿实施后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运用间歇性导尿术实施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对其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周的膀胱容量、实验室指标、残余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比治疗前多,而残余尿量明显比治疗前少,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实施间歇性导尿可以促使神经源性膀胱接近生理状态,降低尿路感染出现的概率,通过实践提倡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48例入住我科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18例。康复组采用间歇性导尿( IC)、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护理训练及治疗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及国际LUT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林丽娅  陈雪平 《吉林医学》2015,(6):1204-1205
目的:评价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手法运用、针灸疗法等膀胱功能训练,分析比较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残余尿量。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与以前比较有大幅度减少,40例自主排尿功能得到恢复,26例患者停止间歇性导尿。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发生,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与饮水计划配合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对本医院治疗的5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项目研究,选择于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依据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分组,试验组收入26例,对照组收入27例,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照组排除1例,试验组排除1例,对患者开展6个月以上随访,对照组随访后失联1例,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取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与饮水计划配合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留置导尿技术,计算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患者出院后对其随访6个月以上,分析两组泌尿系统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指标,自主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指标,证实数值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泌尿系统感染率少于对照组指标,证实数值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与饮水计划配合治疗的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在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首先评估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指导间歇导尿训练.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使患者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肾功能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间歇导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护理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技术,根据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控制入水量管理。结果:膀胱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15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不能自行排尿需留置导尿1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1例,继续实行间歇导尿,患者无尿路感染、肾盂积水、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结论:间歇导尿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极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和科学的入水量管理,是解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方式和不同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递次分为留置导尿管组(A组)、清洁间歇性导尿-平卧位组(B组)、清洁间歇性导尿-长腿坐位组(C组)、清洁间歇性导尿-短腿坐位组(D组),各24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最大尿流率(MFR)、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C组、D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剩余尿量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下降,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比A组、B组也明显减少,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以D组患者的残余尿量[(52.3±13.6)mL]和剩余尿量[(20.9±10.5)mL]最低,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285.1±39.7)mL、(288.6±38.5)mL、(292.1±36.9)mL]、最大尿流率(MFR)[(14.9±2.0)mL、(15.3±2.1)mL、(16.2±2.5)mL]均明显高于A组,尿路感染情况明显轻于A组,生存质量评分[(69.7±6.6)分、(70.3±5.9)分、(71.1±6.1)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洁间歇性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而清洁间歇性导尿术中以短腿坐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方法改进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改进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改进的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两种训练法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为参考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术治疗,观察组行间歇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接近,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自主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间歇导尿术与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自主排尿量,减少尿量残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学创新》2014,(31):12-14
目的:观察尿道外括约肌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40例男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纯间歇导尿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单纯间歇导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球囊牵张尿道外括约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间歇导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尿道压、排尿方式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最大尿道压及排尿方式等方面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减少间歇导尿次数、减小尿道流出道阻力、降低残余尿量,有利于自主排尿恢复;该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选择性高等优点,便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