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建筑设计管理》2012,(10):9-10
中国美术馆新馆的竞标有了结果,新馆设计方案由让.努维尔夺得。这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向记者确认的。这意味着,又一座中国的国际性建筑将由国外建筑师操刀主持设计。2008年至今,对城市公共建筑的"国际风"现象的讨论,因一座座巨大建筑的诞生,几乎从未停止过。现象背后,国际建筑师的设计会给我们的城市带来怎样的变化呢?中国的国际性建筑是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这样的论  相似文献   

2.
东京都和福冈市在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候选城市的竞争中.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于2006年8月30日召开了选定委员会,决定提名东京都为日本的候选城市。由55人组成的选定委员会经过投票.东京都获得33票,福冈市获得22票。2016年的奥运举办地将于2009年10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的总会上决定。  相似文献   

3.
网上热点     
刘士兴 《时代建筑》2005,(3):163-163
far2000.com信息集锦作品库1.变色龙Chameleon(图1) 设计:Cassandra Complex国家:澳大利亚类别:室内设计2.St Patrick大教堂(图2) 设计:MGT, Romaldo Giurgola国家:澳大利亚城市:帕拉马塔类别:公共建筑3.海滨俱乐部(图3)设计:AndaAndrei国家:美国城市:迈阿密类别:公共建筑4.洛杉矶普拉达中心(图4)设计:OMA国家:美国城市:洛杉矶类别:公共建筑5."七巧板"影视制作公司(图5) 设计Charles Deaton国家:美国城市:洛杉矶类别:公共建筑6.Namba公园(图6)设计:The Jerde Partnership国家:日本城市:大阪类别:群体规划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公共建筑项目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发展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地标性建筑的比重越来越大。屋顶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为公共建筑遮挡阳光以及风霜雨雪的作用,而且对于整座公共建筑体现美学和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建筑的屋顶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科学实用、安全可靠、美观大方、绿色生态以及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特点、流露该地历史文化特色等六大因素。本文对科学设计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就是为了提高公共建筑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领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设计概念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逐渐成为建筑设计所关注的新热点,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和方法途径.博物馆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类型,与城市关系密切,又具有建筑类型自身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笔者参与设计的连云港市新博物馆方案为例,重点探讨建筑创作中的城市设计维度问题以及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6,(2):94-98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所在的迈阿密是美国东南地区最大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为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一所新大楼,不仅是对这所年轻的学院的扩展,也是这座蓬勃发展的城市促进各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群体间互动交流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7.
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式绿地,可以看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补充。Macdonald(1985)认为,日本是一个现代化和快节奏的国家,由于其没有足够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因此创造绿道系统将会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将自然与人文风景有机结合,创造和谐城市等等。此外,绿道系统不仅可以使得城市更加地生态,也具有预防自然灾害的功能。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日本福冈市城市绿道系统从而总结出绿道系统的好处。本文第一部分将集中讲述福冈市的总体情况,包括土地面积、人口、位置等等,之后本文将说明福冈市使用绿道系统的原因。在第三部分,本文将着重于分析福冈市绿道系统的组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塑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大连在城市设计、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在城市设计中考虑了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控制要素,在城市建设上考虑了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街道空间设计,“外部模数”理论的实践以及公共建筑的设计,是做好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功能的先驱性实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部分省市和地区的大量公共建筑实际能耗公示数据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公共建筑实际能耗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布研究方法,揭示了中国公共建筑能耗独特的二元分布结构特征,同时与美国和日本的单峰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并且初步探讨了造成中国公共建筑能耗二元分布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中心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中国的作品,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新颖的建筑形式都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这座位于柏林心脏地带的公共建筑位置靠近城市轨道的高架线,业主对该项目也有许多希冀——希望新建筑在材料与设计方面能具有表现力,并且经久耐用。这些背景条件对于洪堡大学的新图书馆十分有利,有望使它成为柏林的一座新标志性建筑物,一座能够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留下形式印记的建筑,就像附近的博物馆岛那样,或其现代主义先驱建筑——在柏林文化广场由密斯·凡·德·罗和夏隆设计的建筑那样。评委会基于两条理由在公开设计竞赛中授予马克斯·杜德勒一等奖:首先,是由于他成功地将建筑物融入  相似文献   

12.
正9月16日,由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与羿天设计联合主办、羿天设计承办的"长江主轴·城市远见——2018建筑空间国际设计峰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峰会邀请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顶级设计机构,中国华中区域最具实力的地产企业以及来自上海和武汉的高校学者参与。会议聚焦未来城市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中小学校防灾抗震设计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日本东京与神户两座城市的实地调研,从灾前的设计防范,灾时的应急机制、灾后的恢复重建三个层面,对日本中小学校规划设计中的防灾抗震措施作了梳理,从中总结出对我国的学校防灾抗震设计有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时代建筑》2007,(6):I0026-I0039
办公建筑设计=城市背景设计 城市是一个由作为元素的建筑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其中每一座建筑都有其作为元素与作为关系的双重特性。办公建筑是城市公共建筑中的主体类型。与其他公共建筑(如商业、文化、大型综合体建筑等)相比,办公建筑在城市中的存在量,使用功能与建筑属性决定了它们不应成为城市区域的中心、主角,而更应该作为城市的“背景”而存在.即办公建筑在城市网络中作为关系的特性要强于其作为元素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任务 “瓷堂”是上海徐汇滨江“西岸201 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室外“营造”国际建造展的展品.这个设计任务要求建筑师设计一座类似博览类建筑的半临时性构筑物,它需要形态上有一定艺术性,并尽量与参观展览的观众取得互动.随着设计深化,项目中另外一些潜在设计要求也逐渐显现.首先,这座建筑坐落在黄浦江边的徐汇滨江景观带中,紧邻城市道路,平时有大量城市居民经过,除满足展览使用及参观要求外,它也应该具有城市公共建筑以及公园景观建筑的特性,以适应市民的日常行为要求.其次,建筑距离双年展主展场非常近,又融合在城市环境中,在设计过程中被要求附加一系列功能,如担负小型会议、咖啡厅、展览、晚会、发布会等,以便可以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二次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城市开发活动,日本是世界上几个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较早和比较成系统的国家之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历史、日本关于地下空间利用的功能划分类别以及几个典型城市和案例的介绍,内容涉及地下交通、市政设施、公共建筑等方面,对了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低碳城市发展为公共建筑能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由于低碳城市包含了城市-社区-建筑等3个尺度,所以公共建筑能源管理也相应发展成为公共空间能源管理。它应该更多地关注在紧凑型城市中低密度能源的集成应用,以及由低碳概念带来的能源管理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公共建筑中,入口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与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过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城市区域空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可以为都市中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具有更大开放性的活动场所,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区域空间的多样化发展。此外,它还可以为公共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提供更多的可能。丰富了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在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中,既要表达公共建筑本身功能的属性特征,还必须满足它与城市空间的连接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笔者对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浅析,对公共建筑进口空间的设计内容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筑要唤起人的情怀,要激发起人们热爱生活的信心,公共建筑尤其如此。一座建筑从城市拔地而起,要成为市民心中的“绿地”,也要让城市客人回味咏叹。一位建筑师设计一座建筑,要意识到使该建筑成为城市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外在于城市性格。  相似文献   

20.
笔者乘观摩2003年国际建筑业展示会之机,在华盛顿、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三座城市参观了大量的住宅区,并对美国的住宅发展状况以及中美两国住宅设计理念的差异有了新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