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赘的手术治疗,以往采取组织刮除创面暴露的方法,不但疤痕形成影响面容,而且病程长,易感染。作用用额部岛状皮瓣修复巨大鼻赘创面一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7岁。鼻尖部逐年增大20余年,近三年增长迅速,影响外观。冬季常发生冻伤,夏季有异常臭味,诊断巨大鼻赘于1990—03—05入院。检查:全身无特殊情况。鼻尖部异常增生,表面皮肤粗糙呈暗紫色:面鼻测量面长19.5cm,鼻长8.0cm,鼻宽2.8cm。鼻尖部近于上唇,鼻小柱受压而鼻腔不能通气。治疗;因患者迫切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3岁。因双眼距增宽,鼻尖部有一皮赘间断漏液13年,于1995-04-04以鼻尖部“脑膜膨出”收住院。患儿系足月顺产,出世后即发现眼距较正常婴儿宽,且鼻尖部有一皮赘,半月后鼻尖部皮赘处溢出“透明样”液体少许,此后每半月左右溢液1次,至入院未...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8岁。3年前于某医院行右肾移植手术,术后8个月于肛门口处发现一绿豆大增生物,未重视而逐渐增大,呈菜花状乳头瘤样改变而就诊。病史否认不洁性生活史。皮肤科情况:肛门口见—10cm×9.5cm×8cm菜花状乳头瘤样赘生物,暗褐色,基底部较宽,无活动及压痛,界限清楚。活组织病理检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4岁。因鼻尖部肿物逐渐增大半年于1986年3月31日入院。自述1983年5月曾因鼻尖部肿物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汗腺瘤”。近半年鼻尖部原肿瘤处又复发,肿物逐渐增大。体检:鼻尖部有一约2×2×1cm大小肿块,边缘不清,表面光滑,局部皮肤有小血管扩张,鼻腔内无异常。入院后行鼻  相似文献   

5.
例1 女,20岁,未婚。因腭部赘生物、吞咽时有异物感2个月于1997年3月14日就诊。既往有不洁性交史,包括口-外生殖器接触史。3个月前曾患“急性淋病”,经“淋必治”治疗后症状消失。检查:咽部充血,软腭后缘见6个直径约0.5cm×0.5cm×1.2cm的葡萄状赘生物,色淡红,表面光滑,质软,无触痛,易出血,基底细小如蒂状。醋酸白试验  相似文献   

6.
男,11月龄。呼吸困难3日入院。入院检查:患儿发育差,软腭裂,咽后壁右侧一暗紫色赘生物约5×1.5×1.5cm。触诊质韧,表面光滑,无搏动,蒂部较细,其附着于鼻咽部右后上方。追问病史,患儿足月,顺产,分娩后新生儿窒息,经给氧等积极抢救后好转,在院行鼻饲1周。回家后吸吮常发生憋气,面部紫绀,休息片刻可缓解。近来呼吸困难加重,3月前渐不能平卧,平卧则憋气,张口呼吸只能俯卧位,头偏向左侧。行颅底“CT”扫描,患儿呼吸困难不能安静入睡,图像不清。拟诊:鼻咽部息肉、附耳。治疗:血管钳挟持赘生物,用扁桃体圈套器绞套摘除右鼻咽部肿块,根蒂部有少许渗  相似文献   

7.
鼻赘(rhinophyma)又称鼻赘疣,是由酒渣鼻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少见病,发生恶性变者更少。我院在1979年遇到一例,今报导于下: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6岁,农民,住院号24229。主诉鼻尖部肿物10余年,近一年来生长较快,于1979年10月27日入院。自述约30岁开始鼻尖部皮肤发红及粗糙,逐渐蔓延至整个鼻下部及两侧面颊,于10余年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4岁。以鼻部逐渐增大20余年为主诉入院。20年前开始鼻部皮肤潮红并逐渐隆起。鼻尖部逐渐增大并下垂至下颌,状如象鼻以至完全遮盖鼻孔、口腔,严重影响呼吸、进食及发音。病人既往嗜酒50余年。体检:面部皮肤潮红。毛囊孔增粗呈桔皮样改变。鼻部显著增大,鼻尖部赘物约6×7×8cm,表面凹凸不平,毛囊孔可见豆渣样分泌物。赘物完全遮盖鼻前孔及口腔。垂达下颌上部,质软。无压痛(见附图)。拟为酒糟鼻巨大鼻赘畸形。行鼻赘切除、整形手术。手术于鼻梁区较健康皮肤处做倒“V”切口,鼻柱、鼻翼上方设计“△”形皮瓣,分离切除鼻赘。术中见鼻部皮肤增厚,血管扩张,皮脂腺呈蜂窝状改变。并见豆渣样皮脂堆积。  相似文献   

9.
吕晓梅  范敏 《淮海医药》2001,19(4):352-352
患者 ,女 ,8岁。以会阴部赘生物 6月余入院。半年前出现外阴瘙痒并发现会阴及肛周有米粒状赘生物 ,使用“疣必治软膏”后脱落。 4月后原部位赘生物再现并渐增至 4cm× 4cm×3cm大小 ,外院活检为“外阴部尖锐湿疣”,给予局部治疗 (具体方案不详 ) ,无效后改为 5 - Fu 2 5 0 mg赘生物基底部注射 ,每周 1次 ,共 5次。但赘生物仍继续增大 ,分泌物增多 ,为粘液脓性 ,偶带血丝有臭味 ,并出现外阴部疼痛及尿频。其父母均为农民 ,否认不良生活及尖锐湿疣病史 ,全家均有在公共浴池沐浴史。查体 :中度贫血貌 ,睑结膜苍白 ,心肺正常 ,余无异常。妇检 :…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院用丝线结扎治疗寻常疣、皮赘、化脓性内芽肿共52例。其中寻常疣37例,皮赘12例,化脓性肉芽肿3例,临床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1~#~000~#丝线(或头发丝)约15cm长,置1‰新洁尔灭液浸泡备用;14cm平镊一把。 (二)方法:患处皮肤用2%碘酊和75%酒精棉球常规清毒,术者手指用酒精棉球消毒。先用丝线打成一个单结,套住赘生物的基底部,然后用平镊轻轻提起赘生物,同时收紧结扎线,至赘生物皮肤呈灰白色(缺血状态)为止,补打外科方结,距线结0.5cm处剪去多余线头。结扎处无须盖消毒纱布。如发现赘生  相似文献   

11.
混合瘤多发生于延腺,原发于鼻部少见,生长于鼻尖部更为罕见。笔者遇到一例。初误诊为皮脂腺囊肿。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混合瘤,手术搞除后.恢复鼻尖正常外观。报告如下。 患者男,41岁,工人。因鼻尖起包一年半,于1996年3月来医院就诊。检查,鼻尖部轻度微血管扩张、无溃疡、鼻尖隆起、中等硬度、不活动、无压痛、鼻前庭及  相似文献   

12.
徐高四  陶彩云 《淮海医药》2003,21(4):321-321
患者男 ,4 5岁。因枕后正中疣状赘生物 4年入院就诊。患者 4年前不明原因于枕后正中部发现有一赘生物生长 ,不疼 ,不痒 ,4年来肿块生长缓慢 ,一直未能诊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否认有不洁性交史及配偶感染史 ,家庭生活成员中亦无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者。体格检查 :头皮枕后正中部见有一单发局限性隆起的蚕豆样大小疣状赘生物 ,皮损部位完全秃发 ,淡黄色 ,边沿界线清楚 ,基底宽 ,触之柔软 ,无明显油腻感 ,无触痛。诊断为头皮皮脂腺痣。行 CO2 激光治疗 ,切除的组织作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报告 :表皮角化不全 ,棘层肥厚 ,表皮突延长…  相似文献   

13.
1999—2001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中,其中62例有体表赘生物的新生儿施行了摘除手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2例新生儿日龄≤5d,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赘生物分布于颜面的22例,颈部15例,前胸部10例,会阴部6例,手指部4例,脚指部5例。1.2摘除方法:①赘生物基底部≤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易行而且成功率高的兔细菌性心内膜炎模型。方法:自麻醉新西兰兔颈总动脉插一导管至左心室,2 4h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自耳缘静脉注射109cfu甲型溶血链球菌,对照组注射1ml的生理盐水。7d后抽血进行血液培养,处死后观察主动脉瓣赘生物、左心室腔内附壁赘生物及心脏组织学改变。结果:感染组每只存活到最后的动物在主动脉瓣和左心室底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赘生物生长;血液及赘生物培养液中均有细菌;光镜下观察到赘生物外,心内膜、心肌组织均见局灶变性、坏死、出血、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而对照组主动脉瓣和左心室底部均无赘生物形成;光镜下见心尖部心内膜有损伤、脱落;血液培养结果阴性。结论:用这种方法制作兔实验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成功率高,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7岁,诉于一年半前鼻尖部长一小突起,颜色与皮肤基本一致,痒感,抓破后流出少许渗液。约1月后,该部长一软性肿物,仍具痒感,致患者经常用手搔抓,时而出血,久之肿物增大,呈黑色质坚硬若骨。严重影响容貌就诊。检查:鼻尖正中部一犀牛角样肿物,略向上翘,锥形,黑色、坚硬,长3cm,基底1.5×1.5cm 成圆锥形,钳夹肿物无痛觉。入院行手术切除,暴露部分大翼软骨,应用耳后游离皮片植于创面,000丝线细心缝合。术后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第10天间断去线,第15天完全去线痊愈出院。病检报告:鼻尖皮角症。  相似文献   

16.
患者,30 岁,女性,已婚.主因全身泛发性红斑7 d.于2001年6月25日就诊于皮肤科,就诊前曾在妇产科诊断为宫颈糜烂.患者于2月前外阴部出现扁平状赘生物,未予处理,7 d前出现全身泛发性红斑,以躯干及掌跖为著,无自觉症状.否认婚外性行为,追问其丈夫有不良性行为.查体:一般情况好,腹股沟淋巴结有轻度肿大,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肝脾未触及,脊柱、四肢活动自如.皮科所见:四肢、躯干散发暗红色斑疹.皮损时隐时现,互不融合,掌跖处为角化性斑片,伴有脱屑,无痒感.外阴有一扁平状赘生物,表面湿润,醋酸白试验(-),宫颈上可见约1 cm×1 cm大小的糜烂面,无疼痛及压痛,触之较硬.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RPR(+),滴度:1:256,TPPA(+),HIV(-),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一次,连用3周后,周身皮疹及宫颈部溃疡均消退.  相似文献   

17.
例1,男性,已婚,27岁。趾间红色赘生物20天,于1992年5月就诊。一月前在右侧足趾处外伤,对症处理一周后愈合。与此同时,在第2、3趾间愈合处出现一枚细小的乳头样丘疹,迅速增至黄豆大的疣状赘生物。行走时足趾摩擦疼痛,触之易出血,时有瘙痒感。双足有糜烂型足癣五年。否认冶游史。其妻及一子均无类似发病。体检:右侧第2、3趾间见0.5×0.8cm 大小的红色赘生物,表面不规则,呈密集针刺样突起,新生物形似菜花型,鸡冠状,其间隙中有少量分泌物及红黑色血痂。双足趾间均浸渍、糜烂及轻微皲裂。肛门及外生殖器无皮疹。足趾间鳞屑真菌  相似文献   

18.
体表良性赘生物在体表各处均可发生。表现为隆起皮肤,色泽与皮肤一致,有一蒂与皮肤相连,无明显自觉症状。因碍于美观,患者多愿将之去除,既往多以手术切除之。近年来,我们采用栓结法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前提是该赘生物必须是良性,有蒂,且蒂直径应在0.5cm以内。鉴别良性、恶性必须由专业外科或皮肤科医师进行。在常规消毒后,用1号丝线在蒂根部栓系牢固,无需局麻也不用敷料敷盖、更不需更换敷料。约1周左右,因赘生物蒂被丝线拴牢阻断了血液供应,赘生物便会自然干瘪、脱落,基底部也随之愈合。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患者,男,66岁。发现左侧阴囊皮肤赘生物20年,无痛,无坠胀感,阴囊无肿大,排尿正常。近一年来肿物逐渐增大,影响日常活动,于2006-02~05入院。查体:左侧阴囊皮肤可见25cm×10mm×10mm赘生物,无压痛,质软,有蒂,直径约2cm,阴茎、睾丸、附睾未见异常。各项血液化验未见异常。行手术完整切除赘生物,重约450g。切片病理示:组织被覆鳞状上皮,含大量增生的肌纤维,有玻璃样变性,其间可见血管和淋巴管。诊断:阴囊血管淋巴管瘤。2讨论血管瘤性质多为血管增生畸形,属瘤样病变,少数为真性肿瘤。淋巴瘤也多属淋巴管发育畸形而非真性肿瘤,小者有包膜…  相似文献   

20.
刘爱民 《云南医药》2011,(3):F0003-F0003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额部反复生长赘生物2年。患者2年前发现额部皮肤1菜籽粒大小红色丘疹,随后红色丘疹增长到米粒大小,无自觉症状,洗脸时擦破可流血不止,6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皮赘”,给予激光切除,1月后在该部位又发现有赘生物生长,且在其周围有“卫星”状赘生物生长,再次到上次就诊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