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血透室规范化管理的不断深入,血透室感染管理工作日趋完善,血透室护士的职业防护也备受关注。血透室是一个封闭式管理的环境,血透室护士在这种环境中频繁暴露于被患者血液感染、锐器刺伤、有害气体、化学消毒剂等危险因素之中。另外血透室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及对血透室护士的高要求使得血透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也易致血透室护士身心危害。因此,血透室护士的职业防护尤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是探讨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 总结危害血透室护士的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心理性因素,针对危害因素,采取职业防护措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结果 通过采取防护措施,保护了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身心健康,保证了透析质量的提高.结论血透室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职业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加强自身防护,将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血透室是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科室之一。血透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工作的群体。正是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使血透室护士经常暴露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感染。被锐器刺伤.被化学消毒剂、有害气体危害等危险因素之中。因此,必须加强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的职业防护。结合本院血透室的情况,对血透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进行探讨,以保证护士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增加,在很多县级医院增设了血液透析科,就医的血透患者数量也明显上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血透室护士的缺乏,护士培训没有形成制度,同时血透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并且高强度的消毒工作也是由血透室的护士独立完成。上述原因,使基层血透室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关系到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也影响患者的就医安全。因此,本文将国内外血透室护士职业防护的新进展综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室(以下简称"血透室")作为一个特定的医疗环境,存在着大量化学、生物、放射等有害因素的污染,对长期工作在血透室的护士造成一定的职业危害。充分认识这些职业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对避免和减少有害因素对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影响有积极意义。1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1],锐器损伤是护士职业暴露中最高发的危险因素,如针刺、皮肤暴露、其他锐器伤等。  相似文献   

6.
因血透室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通过探讨增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预防和控制才能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王秋莉 《黑龙江医药》2010,23(5):841-842
总结了血透室护士可能遭受的身心健康的危害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因素。认为针对各种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预防职业危害,保护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县、市级医院血透室护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行为的现状及其与个人属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省10所市、县级医院对其血透室52名在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血透室护士对职业危害认知水平较高,防护知识标准化总分为:(80.8±6.5)分,防护行为介于“经常”与“有时”之间,标准化总分为(75.4±7.2)分,防护知识总分与防护行为总分呈正相关(r=0.17,P〈0.05),不同职称护士之间防护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5)。结论基层医院血透室护上职业危害认知较高,防护意识强,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行为,医院应加强系统职业安全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技能,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和充足的防护用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以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室护士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在工作中面对的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血液透析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认为增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预防和控制才能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0.
血透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尿毒症透析患者日益增多,在血透室获得感染的机会逐渐增多,血透室面临感染的威胁。现对血透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血透室护士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透室护士工作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加强学习及普法教育等。结果血透室护士可从容面对压力,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认真对待血透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是保护血透室护士心理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陈莉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266-267
目的探讨门诊换药室护士在工作中的健康危害因素,提高换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加职业防护意识,以减少对换药室护士的伤害。方法从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意外伤害等方面对职业危害进行论述,以引起换药室护士的重视。结果增加了换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及自身保护意识,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结论换药室护士可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3.
<正>血液透析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血液透析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液透析室护士自身对血液透析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1职业危害的因素1.1机械性损伤因素:锐利器械损伤是血透室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主要指针刺伤,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发生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诊采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方法抽取40名门诊采血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门诊采血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经过分析与总结,门诊采血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生物损伤因素、物理性损伤因素、化学性损伤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防护措施:针对上述几种职业危害因素实施生物损伤防护措施、物理损伤防护措施、化学损伤防护措施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防护措施。结论门诊采血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较多,护士应提高警惕,采取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分析人流室护士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及特点,据此提出防护措施。方法对5所综合医院的25名人流室护士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其职业危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人流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发生各种损伤,主要是血源性职业暴露,其中溅洒所占比例最高。结论人流室护士的防护意识比较弱,对职业危害造成的损伤处理不当,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高爽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90-691
血液透析室是感染高风险区域之一。血液透析室护士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直接接触患者污染物品机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也较大[1]。对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危害进行分析、明确影响血液透析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危害因素,加强防护才能使危害降低。  相似文献   

17.
笔者对2002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血透室护士的工作、生活、心理变化、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观察总结,对各种压力产生的因素分析如下。1血透室护士职业压力的因素及分析1.1不良工作环境(1)血透室工作环境封闭,血液透析机多,空气流通性差,每天接触的设备,如:水处理机器、透析机、各种监护仪等和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安而碘、酒精、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均影响护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2)血透室护  相似文献   

18.
邢春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3,(29):298-298,F0003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找出主要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噪声、感染性因素、紫外线、心理因素等,制定有效地对策。结果血液透析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危害性降低。结论充分了解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并针对性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对保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护士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职业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即: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和环境保护,健全防护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法规,增强护士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加强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护士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职业安全,才能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陈琼  高燕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271-272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血透室感染管理存在的现状,探讨预防控制感染管理的措施。方法笔者密切关注所在医院血透室在软件和硬件条件建设方面的状况同时,走访了本县所有二三级医院。结果发现好多基层医院血透室患者拥挤、环境差、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自我防护能力差、医务人员手卫生差、虽然有诸多流程及法规制度但有很大一部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缺乏相应知识,注定随时会有医院感染发生。结论基层医院血透室感染管理需要领导重视再重视是关键,加上多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等相关部门监管,加上血透室科主任、护士长贯彻制度落实以及血液净化专业护士精湛的操作技术、丰富的临床知识及慎独修养,是解决目前血透室交叉感染隐患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