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著名Framingham研究显示有25%~3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发病起始无明显的表现,其中一半是属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或梗死,国内几家大医院急诊室病例回顾分析显示,经住院确诊为AMI的病人,在急诊室就医时多达30%~50%病人并未确诊为AMI。由于静脉溶栓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以明确其是否需要进一步行诊断性检查。方法纳入2008年3月。2012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心肌梗死溶栓(TIMI)危险评分为低危、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215例。通过观察患者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以明确行进一步诊断检查的必要性。结果30d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95%CI:0%~2.6%),该患者在住院期间第3次复查肌钙蛋白T时呈阳性结果。无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需要血运重建。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此类患者行系列心脏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有可能获益,但无需行进一步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晓梅  孟军  董国雄 《山东医药》2001,41(10):57-5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 Q波性心肌梗死和 Q波心肌梗死 )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严重的不良预后 ,已引起了急诊医生的重视 ,但仍有 2 %的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被漏诊 [1 ]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率为 2 1%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漏诊率为 2 3%。另外 ,还有 2 %~ 4%的胸痛患者在离开急诊室后 2 4h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 ,寻找一种更敏感、能更早诊断及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特异指标是很有必要的。1 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传统诊断方法已经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斑块不稳定、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性猝死(SCD)。它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这类患者在急诊室以急性胸痛  相似文献   

5.
aVR导联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研究aVR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定位的意义。方法对比65例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26例、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29例、左叫旋支(LCX)闭塞10例,分析在病人胸痛发作12h内的心电图变化。结果三组病人下壁导联的ST段抬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如不伴aVR导!联卯段膻低,则提示LCX闭塞,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寒,不影响胸前导联ST段,心电图指标阳性预测值96.7%;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则构成V1~V3导联ST段压低,阳性预测值83%;LCX闭塞虽不影响aVR导联卯段,但构成V1~V3导联ST段压低,阳性预测值8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除下壁导联ST段抬高外,是否合并aVR导联ST段压低,是区别RCA闭塞或LCX闭塞的关键指标。对预后和决定是否采取血管厦建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传统方法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冠状动脉的特征。方法:对52例急性胸痛伴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患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分析相关血管的改变情况。结果:冠脉造影证实48例AIMI中相关病变血管为右冠脉(RCA)为37例(77.1%,37/48),其中闭塞为25例(占52.1%),左回旋支(LCX)病变20例(41.7%),其中闭塞10例(占20.8%),左前降支(LAD)不同程度狭窄6例(闭塞3例),左主干(LM)病变2例。4例冠脉造影无异常。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病变血管主要为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相似文献   

7.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AM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3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或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NSTEAMI病人的发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静息性胸痛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P〈0.01);NSTEAMI病人血中肌钙蛋白I阳性率、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低(P〈0.01或P〈0.05);两组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EAMI病人接受血运重建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低(P〈0.01)。结论 NSTEAMI病人发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胸痛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血中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因急性胸痛住进急诊室的患者被怀疑胸痛是由心肌缺血引起时通常会被送进冠心病监护病房,然而其中仅有约30%的病人获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另一方面又有4~8%的急性胸痛患者会因病史和心电图证据不足被急诊室医生认为危险性小而错误地让他们出院回家,使得这一部分病人与住院患者相比,发生心脏疾病尤其是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所以在当今这个注重经济效益的时代,对于诊断未搞清的患者尽早地适当地确定他们所患疾病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1月15日至2006年12月12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159例(≥60岁)和非老年组121例(〈60岁),分析两组在性别等各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男女发病率接近,非老年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发病时有胸痛者48例(30.2%),无胸痛者111例(69.8%);非老年组中有胸痛者87例(71.9%),无胸痛者34例(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部位基本相似(P〉0.05),以广泛前壁和下壁较多。老年组有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非老年组有60例接受PCI。结论老年男女心肌梗死发病率相近,症状不典型,临床叙述不准确,合并症多,临床极易误诊,延误早期溶栓及急诊PTCA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判断相关病变动脉的意义。方法84例首次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的病人,其中胸前导联和下壁导联同时ST段抬高者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在胸痛12h内均记录12导心电图。结果 各支相关冠状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相应的心电图变化特点。结论 根据体表心电图结果可初步判断相关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病人数据库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病人64例及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无心房颤动病人6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数量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脑钠肽最佳截断值为513 pg/mL、左心房内径42.5 mm、植入支架2.7个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结论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数量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急症,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少数病人以腹痛为主诉,缺乏明显胸痛、胸闷症状,在就医初始容易误诊。我们自1998年以来,收治急性心肌梗死215例;其中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就医者18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和心电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区别为:①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前或发病时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且常伴发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阿-斯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而胸痛发生率低,相对较轻甚至无胸痛。②心肌酶谱升高相对不显著(一般呈轻~中度升高),尤其是CK—MB甚至可在正常范围,心肌酶峰不显著,CK峰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CK—MB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均〈0.01)。③心电图损伤性改变显著,病理性Q波常呈-过性可逆性改变,多数呈QS或QR型,经适当治疗一般2-3天内消失;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多数呈qR型,且病理性Q波逐渐增深、加宽、范围扩大或出现等电位性Q波。④ST段抬高和无对应性ST段压低。⑤病理性Q波与ST段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状动脉阻塞来解释心电图改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可根据临床、心肌酶谱和心电学演变等特征,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60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为A组,86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为B组,比较两组发病时主要症状、并发症和病死率等因素分布情况。结果A组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为58.4%.明显高于B组的18.6%,A组病死率为23.3%明显高于B组的12.8%,且A组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高于B组。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痛型较多且病情较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中青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回顾性分析探讨40岁以下(中青年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比较72例年龄小于40岁和276例年龄40岁及以上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发病诱因、冠心病危险因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结果中青年组ACS病人在发病前多数有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大量吸烟占91.2%,明显高于40岁及以上病人(P<0.01),高脂血症占73.6%,与中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单支血管病变。合并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以及病死率在中青年组均低于40岁及以上病人(P<0.01)。结论 大量吸烟、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是中青年人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诱因;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青年人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预后较40岁及以上病人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伴有较多其它系统的症状,心电图常不典型,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8例,占21.5%。38例患者,治愈30例,死亡8例,治愈率78.9,死亡率21.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无典型胸痛,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常见,以其它系统症状较突出,并发病多,误诊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及早诊断采取预见性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心房分离1例     
患者男,68岁。“阵发性胸闷胸痛2h”入院,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房分离(图1).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远端99%狭窄,给予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与性别有关的研究显示,女性胸痛仅一半左右存在冠状动脉狭窄(〉50%),其余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状动脉阻塞或仅有轻度冠状动脉管壁不规则病变,然而由于后者多年受胸痛困扰,多少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尚不得而知。女性胸痛患者数量庞大,发病率增加,无疑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死亡的风险几率,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冠状动脉管壁斑块的进展与未来心脏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与性别有关的研究显示,女性胸痛仅一半左右存在冠状动脉狭窄(〉50%),其余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状动脉阻塞或仅有轻度冠状动脉管壁不规则病变,然而由于后者多年受胸痛困扰,多少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尚不得而知。女性胸痛患者数量庞大,发病率增加,无疑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死亡的风险几率,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冠状动脉管壁斑块的进展与未来心脏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l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变化,评价该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稳定性心绞痛33例,正常对照2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分析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同时对急性心肌梗死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病人血浆NT-proBNP水平为3630ng/L(95%可信区间1412~9332),明显高于对照组75.8ng/L(95%可信区间40~144)(P〈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术后12~24小时内血浆NT—proBNP水平从术前4732ng/L(95%可信区间为1828~12246)降至344ng/L(95%可信区间为192~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心功能情况。治疗后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