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输血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方法:对2012-2014年住院输血患者共6386例,常规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4项血清感染标志物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4项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9.02%,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阳性率分别为4.56%、2.82%、1.55%和0.09%;抗-TP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HBsAg阳性率呈逐年递减趋势;抗-TP和抗-HIV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输血前血清感染标志物的监测,控制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血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拟输血的10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输血前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研究乙肝表面抗原(HBs Ag)、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阳性率,并进行分析。结果:1026例患者中输血前Hbs Ag检测验性率最高,达9.94%,抗-HCV、抗-HIV、抗-TP分别为1.75%、0.19%、2.24%,不同指标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78.14,P0.05)。对不同指标阳性率的科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病理产科的阳性率最高,达29.66%,不同科室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字2=73.52,P0.05)。结论:输血前各种疾病存在一定的感染率,其中乙肝感染率较高,且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ELISA法进行输血前HBs 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在输血前对3 536例受血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标志物检测。结果:3 536例患者HBsAg阳性率为9.27%;抗-HIV阳性率为0.056%;抗-HCV阳性率为0.93%;抗-TP阳性率为1.07%。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使无症状的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保护,是预防控制职业感染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必要措施,还为地区性传染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方法将2016年-2018年12月以来中医院住院输血前患者学前标本进行收集,一共有13422例,所有标本均是在输血前所采集,在收集之后对患者血清ALT、HBs Ag、抗-HCV、抗-HIV及梅毒等5项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13422例输血前患者传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总阳性有1594例,占据11.88%,其中ALT阳性例数为335(2.50%)、HBs Ag例数为861(6.41%)、抗-HCV例数为318(2.37%)、抗-HIV例数为3(0.02%)、梅毒抗体例数为57(0.42%)。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工作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能够减少因为输血而造成的医疗纠纷,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源性疾病传播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前手术前产前血源性感染疾病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进行输血前、手术前和产前患者1800例。均抽取静脉血3ml送入检验科进行检验,血液标本经高速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无内毒素试管中。标本收集后按一次使用量分装,避免反复低温冷冻。检测方法为酶标法。结果:1800例患者经血液检测结果显示HBs Ag、抗-TP、抗-HIV、抗-HCV总阳性率为8.89%(160/1800),其中以HBs Ag阳性率最高达8.06%(145/1800),抗-TP阳性率为0.44%(8/1800),抗-HIV阳性率为0.05%(1/1800),抗-HCV阳性率为0.33%(6/1800)。结论:输血前、手术前和产前对患者进行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检测,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经血液途径的传播,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高光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69-3470
目的通过孕产妇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了解传染病感染状况,为诊断治疗及产科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5 886例产科住院产妇进行输血前血液检测,检测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抗-HCV、抗-TP和抗-HIV。结果总阳性率为3.534%,乙型肝炎病毒和梅毒是主要病原,HBsAg阳性率为2.362%,抗-TP阳性率为1.070%。结论孕产妇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医护人员感染发生率,同时对育龄期妇女的产前保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输血前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查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是否已经感染过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方法:收集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2864例,用ELI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2864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592例,总阳性率20.67%。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8.82%、1.01%、0.84%和0.00%;HBV和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情况,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 713例患者输血前血清中乙型肝炎(HBs Ag)、丙型肝炎(抗-HCV)、梅毒(抗-TP)以及艾滋病病毒(抗-HIV)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12 713例患者中上述4种感染性标志物阳性表达者275例,阳性表达率10.14%,其中HBs Ag阳性表达共计262例,阳性表达率9.66%,明显高于其他3种感染性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且4种标志物均单独表达,未见联合表达者。2在妇产科患者中HBs Ag的阳性表达率(13.65%)明显高于外科(7.92%)及综合内科(6.60%)阳性表达率。3女性患者HBs Ag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男性。4抗-HCV、抗-TP及抗-HIV在不同科别、不同性别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不同科室、不同性别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表达情况,可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医源性感染,对减少或解决医疗纠纷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本院2144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 21440例标本中2252例(10.50%)患者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其中HBs Ag、抗-HCV、抗-TP及抗-HIV分别为1866例(8.70%)、254例(1.18%)、176例(0.82%)和10例(0.05%),HBs Ag阳性率高于其他三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度感染性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3522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手术和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标志物的重要性。方法对3522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血清乙型肝炎(HBsAg)、丙型肝炎(抗-HCV)、艾滋病病毒(抗-HIV)、梅毒(抗-TP)进行检测。结果感染性标志物阳性者336例,阳性率9.5%,其中HBsAg阳性314例,阳性率8.9%;抗-HCV阳性2例,阳性率0.06%;抗-TP阳性20例,阳性率0.57%;抗-H IV均为阴性。结论手术和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为临床提供诊断和举证依据,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和杜绝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陶永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319-1320
目的探讨患者在术前(包括输血前)进行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2 408例需手术或输血的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 2 408份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9.80%,抗-HCV阳性率为0.71%,抗-HIV阳性率为0,抗-TP阳性率为0.33%,HBsAg和抗-HCV两项阳性率为0.25%。结论输血、手术前四项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对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和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李晖  陈艳华  陆一平 《医学文选》2004,23(6):708-710
目的 探讨对肿瘤患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对 2 1 0 3 2例肿瘤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 HBs Ag、HCV抗体、HIV抗体及 RPR检测。结果 肿瘤患者 HBs Ag阳性率为 2 2 .0 0 % ,抗 -HCV阳性率为1 .48% ,抗 -HIV阳性率为 0 .1 0 % ,RPR阳性率为 0 .98%。除肝内胆管癌及肝癌外 ,其他肿瘤患者 HBs Ag阳性率为1 3 .70 % ,不同肿瘤患者病种群体检出阳性率统计学差异极具显著性 ( P<0 .0 0 5 )。结论 输血前肿瘤患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可为血源性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保证输血安全监控 ,减少医疗纠纷 ,对患者、医院及血液中心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病人中,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患病及分布情况,避免误诊、漏诊和因输血引起的交叉感染。方法采用ELISA法对1638例患者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等4项标志物检测。结果1638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3.68%,HBsAg、抗-TP、抗-HCV、抗-HIVⅠ/Ⅱ阳性率分别为:10.74%、2.08%、0.79%、0.06%。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可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四项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6 042例孕妇及待手术、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分析不同人群的感染情况。结果 16 042例患者中感染性指标共检出阳性1 917例(11.95%),HBs 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4.14%,高于女性患者的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产前及输血前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了解患者的感染状况,预防和避免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是否已经感染过4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方法:对受血者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进行常规抗-TP、抗-HCV、抗-HIV和HBV标志物检测,及时报告阳性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27.44%,明显高于自然人群;抗-HCV阳性率1.12%,与自然人群基本相同,与抗-TP及HBV阳性患者之间存在相互交叉感染情况;抗-TP阳性率为1.80%;抗-HIV未检出。结论: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常规对受血者进行4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测,有助于发现并及时治疗潜在的传染性疾病,提示有关人员增强自我防护措施,同时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李炎梅  梁太英 《广西医学》2008,30(3):384-385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15 743例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5 743例标本中,抗-HIV1/2阳性患者100例(0.63%),抗-HCV阳性患者156例(0.99%),HBsAg阳性患者1 917例(12.18%),抗-TP阳性患者420例(2.66%)。各指标均存在交叉阳性。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各项血清传染性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指标均有交叉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应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输血前、术前、产前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同时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方法:对本院2012年1~6月输血前、术前、产前2560例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阳性患者210例,阳性率为8.20%;其中以HBSAg阳性率最高,170例,构成比例为80.95%;与其它三项感染性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感染者中以男性居多,男性患者阳性率为13.22%;女性患者为5.38%;两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术前、产前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同时在进行相关治疗前进行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感染源采取必要的预防隔离措施,对避免医患纠纷,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坤学 《吉林医学》2011,(36):7762-7763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拟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与输血相关的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19 587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0.68%、0.24%、2.26%,总阳性率为14.7%。结论:患者输血前检测输血免疫全套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广东省东莞东南部孕产妇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莞东南部孕产妇54 521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检测,统计不同年份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阳性率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4项传染性标志物分布情况。结果 54 521例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为10.55%、抗-HCV阳性率为0.09%、抗-HIV阳性率为0.02%、抗-TP阳性率为8.58%;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中以大三阳[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及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分别占27.23%、42.45%;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降低,抗TP阳性检出率增加,而抗-HCV、抗-HIV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孕产妇进行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早期发现阳性患者,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