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管树状电加热地面集输工艺中,采出的原油经过井口高频电磁加热器加热后,汇入集油支线,然后进入集油干线——集油支线和干线是带碳纤维加热线的防腐黄夹克管。整个集油流程靠井口油压驱动进站,集油单管在形态上呈树状。对单管树状电加热地面集输工艺的现场应用进行监测和分析,证明了该集输工艺能够保证原油正常集输。具有工艺简单,投资少,耗能小,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化工设计通讯》2017,(7):120-121
随着我国内陆油田进入中后期,海上油田开采显得尤为重要。海上平台油气集输系统将开采出的原油进行油、气、水的分离、净化、计量和外输。原油进一步处理后得到合格的商品油外输;气体经三甘醇脱水处理后得到合格的成品气外输;污水进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排放入海。该系统包括:原油处理系统、气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通过研究国际先进的海上油气集输方案,提出符合中国海上油气集输系统的集输方案,对将来中国海上油气进一步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广丽  陈飞  谢勰  田雨  蔡亮学  李香娟 《塑料》2023,(4):143-147
为分析国产防垢防蜡低表面能改性聚烯烃材料在油田集输工艺中的适用性,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采用挂片实验方法,探究其在不同油田集输工况条件下,采出原油及采出水中的溶胀行为规律。结果表明,采出原油、采出水均使其发生溶胀、质量增大;增重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采出原油引起的增重率显著高于采出水,最大增重率为+4.59%,满足±5%的限制条件。集输介质的渗透导致试样变黄、原有的网状交联结构消失,当集输压力为6.0 MPa时,水的渗透使材料表面产生约2.9μm的微裂纹。介质渗透后,拉伸强度最大变化率为-10.26%,满足±20%的限制条件。结果表明,国产低表面能改性聚烯烃适合用作集输压力小于等于4.0 MPa的复合管的内衬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研究原油采出液中二氧化碳的逸出特性,通过设计的实验装置可以测量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逸出时间以及逸出气体量,进而得出该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逸出速率,为集输站外集油系统中混输管路的压降、温降计算以及后续的集油系统工艺运行参数优选等提供基础数据,对于研究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理化特性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完善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以提高采收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稠油的生产过程中,转油站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原油集输系统一般采用三级布站方式,油井采出的原油通过注采合一线输送到转油站缓冲罐进行初步沉降、油气分离,然后通过输油泵将原油向联合站输送。在这一过程中,缓冲罐承受高温高压油汽的冲击,内部缓冲装置极易倒塌,导致缓冲罐罐顶出汽孔携液量大,罐体外壁、站区墙体及周边地面污染严重。通过现场分析及试验,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罐缓冲装置,降低环境污染,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新肇油田集输系统采用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受到单井产量低、井口出液温度低、含水率高,集输半径大及原油凝固点高等因素影响,集输系统生产能耗一直偏高。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原油生产成本,实现低温集输技术上进一步的突破,更大限度地节能降耗,针对新肇油田环状集输流程掺热水输送的特点,现对低温集输技术进行认真的探索。低温集输技术是油田降低集输系统能耗的有效方法,本文对影响新肇油田低温集输技术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关措施并加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针对位于陕北志丹县延长油矿西区原油集输站原油含水率高,特别是在开采层位复杂,所进原油为经过一次沉降后来油老化的特点,研制开发出了一种以YT-100为基础的性能更加优良的改性原油破乳剂,经过其现场的使用,证明了在经过一次沉降以后,这种破乳剂在42℃左右的温度下脱水率依然可以达到93%以上。成功的解决了西区原油集输站的生产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新疆油田公司稠油常规开发共建成原油接转站100多座,集输工艺流程均为开式,站内设置有2×100 m3的常压开口原油缓冲罐。由于来液为蒸汽吞吐法的采出液,温度、压力较高,缓冲罐每天都有大量的水蒸汽和伴生气直接排入大气,同时伴生气中含有硫化氢及非甲烷总烃。这样,油区到处都能看到大罐上部冒着白雾,造成污染环境和能源浪费。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最终确定热管空冷器与射流泵一体化装置成功的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目前已经建成投产联合站4座,分别于1979年、1983年、1985年、2001年投产,主要担负濮城油田四个采油矿的油气集输任务,完成油气分离、原油脱水、稳定、原油即天然气外输工作。站内主要采用了分队计量、电-化学两段原油脱水、负压闪蒸原油稳定、密闭集输、微机监测等工艺技术。目前联合站站内主要有油气水三相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原油集输系统能耗分布情况,找出了影响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原油集输系统提出了改造方案,包括扩大常温集输规模、二合一加热炉的优化调整、应用节能降耗配套技术和实施降温集油等。这些新技术与油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石油开采和管道集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污油泥。塔河油田因原油中硫化氢含量较高,且部分管线腐蚀老化等原因,在管道集输过程中易发生管线刺漏,从而产生原油泄漏,对周围土壤及环境造成污染。通过剖析塔河油田污油泥处理工艺应用现状,提出调质-分离+连续热解吸联合工艺为油田污油泥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常规测量方法只能测量常压下脱气原油凝点的不足,提出了落球法测量高压含气原油凝点的新方法,分析了测量的原理,设计了一套高压含气原油凝点测量装置,比较了该装置和常规方法对常压脱气原油的测量结果,测量了不同溶解气油比、不同压力下含气原油的凝点,分析了压力和溶解气对原油凝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常压脱气原油,该装置的测量结果与常规方法吻合。压力对原油的凝点有一定的影响,随压力的升高凝点上升,在本试验条件下,压力每上升2MPa,凝点上升0.7℃;溶解气油比对原油的凝点有影响,含气原油的凝点低于脱气原油的凝点,对所研究的油样来说,溶解气油比每增加10m3·m-3,凝点大约降低1℃。本研究结果可为高含蜡油田的生产管理和油气集输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董振 《广东化工》2013,40(4):111-112,93
在高温下的氢和硫化氢以及在低温下的硫化氢、硫化铵和氯化铵是造成尾油加氢装置腐蚀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40万吨/年尾油加氢装置相关介质数据,得出尾油加氢装置高温下的氢腐蚀、硫化氢腐蚀和铵盐冲刷腐蚀的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石油工业的发展要追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的开采和利用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油开采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长期以来,气技术处理在原有生产总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值约为35%。电能、热能属于所耗能量范畴,其在油田节能中居于核心地位。油气集输流程由四个工艺阶段(集油、脱水、稳定、运输)构成。油气集输主要消耗转油能、集油能、脱水能、原油稳定处理能。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集油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比例为70%左右。由此可见,降低集油能耗对实现集输流程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集输流程能耗而言,其主要体现于动力、热能方面,动力能耗所占比例约为6%,热能能耗作所占比例约为93.5%。据统计,石蜡基易凝原油是我国多数油田的主产产品。为确保原油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及集输流程顺畅,油田气加热技术流程在以往油气集输系统中较为常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辽河油田矿场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以蒸汽驱油井为模拟对象,以单井硫化氢气体的产出量为评价指标,开展了"硫化氢防治和提高单井产油量"增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去除剂随蒸汽进入储层后,一方面降低了原油黏度,另一方面单井硫化氢的产量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采用"蒸汽+去除剂"注入方式,不仅有利于降低原油黏度,增加原油产量,还可进一步去除从油井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从而降低在开发过程中因硫化氢气体而引起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原油集输过程中所应用液、界面自动化仪表装置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技术特点分析,初步研究了以上自动化仪表在原油集输工艺各个工作环节中的实用性,进而在借助于微机测控系统的基础之上,依照原油集输储罐罐内液、界面检测参数的动态变化情况作出工况分析与确定,从而达到对控制检测对象的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月4日,塔河油田三号联合站,国内首套重质原油干法气提脱硫装置投产使用。这是塔河油田油气集输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刻。该原理的原油脱硫系统在国内尚属首次实际应用。低成本的投入,高收益的回报,体现了该装置在原油生产企业中的巨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主力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时期,地面处理系统所需要的能耗会越来越大,进而会影响正常生产活动。原油集输处理流程主要包括集油、脱水、稳定与储运四个阶段,其中集油能耗最大,约占总能耗的70%左右,因此加强研究原油集输处理工艺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分析原油乳状液的类型、稳定性与破乳机理,并提出具体的原有脱水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闫彬  王飞  肖军 《辽宁化工》2009,38(8):524-526
针对塔河油田所产稠油粘度、密度大造成井筒举升和地面集输困难的问题,评价了原油乳化降粘剂TXL-1对该油田含水原油的降粘和凝油粘壁抑制效果,确认了投加原油乳化降粘剂TXL-1改善塔河油田稠油采出液流动性的可行性。在含水率为20%和51%的塔河油田稠油采出液中投加1000mg/kg原油乳化降粘剂TXL-1,降粘率可分别达到69.1%和76.6%。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重油集输联合站原油处理站沉降罐量油口H2S气体超标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的研究,对沉降罐量油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研制了罐顶H2S气体防逸出装置,并运用于生产中,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降低员工在进行量油操作时的风险危害,保护了员工身心健康,降低了H2S气体逸出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