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rhIL 11对急性辐射损伤后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术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在照射后不同时间观察了rhIL 11对 5 5Gy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各组小鼠骨髓细胞Bcl 2和P5 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照射前应用rhIL 11可使照射后 6h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率下降 ,而照射后给药组照射后 12h凋亡率下降更加明显。②照射后 3d给药组P5 3蛋白表达均较照射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Bcl 2蛋白表达则明显升高 ;照射后 7d给药组Bcl 2升高仍明显。结论应用rhIL 11可有效抑制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 ,有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rhIL 1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可能与Bcl 2和P5 3等蛋白的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剂量60 Coγ射线照射后脾脏淋巴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小鼠经 6、9、12、15及 2 0Gyγ射线照射 ,于照后 8个不同时间点活杀取材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 结果照射后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高峰与照射剂量和照后时间有关 ,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照射后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病理形态变化有明显的分期 ,而在不同剂量组中细胞的死亡方式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研究中子及γ射线照射对肠黏膜免疫组织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淋巴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及γ射线照射350只BALB/c小鼠,于照后6h、12h、1~5d、7d、14d、21d及28d活杀取全肠,经光镜、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技术研究肠黏膜免疫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淋巴细胞死亡方式。结果 中子照后肠免疫组织的基本病变为淋巴细胞变性、凋亡、坏死及数目减少,中子4.0及5.5y照射后未见明显再生,2.5Gy组则见再生修复现象,且呈剂量相关性;中子2.5Gy照后6h~3d,黏膜内及下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逐渐减少,核固缩及大量核碎片形成,3d时淋巴组织中仅残留间质细胞,隐窝细胞见再生。5d时淋巴组织始见增生,至照后21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γ射线照射后基本病变与中子类似,5.5Gy组见再生恢复,而12.0Gy组未见明显再生。原位末端标记显示各照射组于照射后6h肠黏膜免疫组织中凋亡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尤以中子4.0Gy和了射线12.0Gy更为明显。结论 2.5~5.5Gy中子及5.5~12.OGyγ射线照射均可致明显肠壁淋巴组织损伤,且在相同剂量下,中子对免疫组织损伤重于γ射线;免疫组织损伤重,且恢复慢;4.0Gy以上中子照射多见淋巴细胞坏死,而5.5~12.0Gyγ射线则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FL(fit3 ligand)是一种作用于早期造血细胞的生长因子,为进一步研究FL水平与辐射所致造血损伤的相关性,观察了小鼠受γ射线全身照射后FL的表达变化。方法以^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均匀照射所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为模型,应用ELISA、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照射前后小鼠外周血、骨髓、胸腺与脾脏中FL的表达变化。结果 小鼠受2~10Gyγ射线照射后24h,血清中FL浓度即有增加,并且随时间推移FL水平逐渐升高;吸收剂量在2~6Gy之间时,FL的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增加。6Gyγ射线照射后24h,外周血白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增加,但24h后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没有升高。6Gyγ射线照射后24h,骨髓、胸腺和脾脏有核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明显升高,总蛋白中FL的水平亦明显增加。结论 辐射后早期小鼠FL可溶性与膜结合型蛋白的水平都有升高,而且辐射后血清中FL的水平与受照剂量及照射后时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白藜芦醇的辐射防护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受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60Coγ射线照射小鼠模型,观察小鼠30d存活和残废动物存活时间。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脾细胞内凋亡相关酶活性大小。结果 照射前给予RES能明显提高受照射小鼠的存活率,延长死亡动物存活时间。RES能明显抑制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提高Bcl-2表达水平,对于Fas表达无明显影响,同时脾细胞内的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RES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途径,其作用机理与抑制加速器射敏感细胞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褐藻糖胶(fucoidan)对照射绣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灌胃方式给Wistar大鼠小同剂量的褐藻糖胶,连续给药10d后行一次性9.0Gy^60Coγ射线照射;采用TUNEL流式细胞术等观察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照射结束18h后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脾淋巴细胞Bcl-2/Bax蛋白比值显著下降。一定剂量的褐藻糖胶对照射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和Bcl-2/Bax比值下降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褐藻糖胶对照射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理与调节脾淋巴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淫羊藿甙抗辐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抗辐射损伤机制。方法:KM种小鼠于60Coγ射线照射前48,24h及照后即刻灌胃淫羊藿甙,剂量分别为1,10,100mg/kg,照射剂量8.0Gy,观察受照射小鼠30d存活率和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另外观察淫羊藿甙对l锄种小鼠受5.5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凋亡率、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半胱天冬酶-8(caspase-8))活性的影响。结果:中剂量淫羊藿甙组30d存活率较照射对照组提高50%,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延长2.5d。照射对照组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在照射后6,12和24h均有凋亡。胸腺和脾脏于照射后12h凋亡率最高,骨髓于照后6h凋亡率最高。照射24h后,3种组织的凋亡串均明显降低。中剂量淫羊藿甙可降低照射后6,12h胸腺、脾脏、骨髓细胞凋亡率和照射后24h脾脏、骨髓细胞凋亡率,抑制照射后6hcaspase-3活性,对半胱天冬酶-8活性无影响。结论:淫羊藿甙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的治疗作用,为细胞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C57小鼠,经8.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于0.5、24h各皮下注射一次不同剂量rhG-CSF(2、1mg/kg和0.5mg/kg),观察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30d存活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小鼠经6.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通过不同给药方案及不同剂量rhG-CSF早期干预,观察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外周血象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大剂量rhG-CSF早期干预明显提高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30d存活率,延长受照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照射后0.5h单次给予大剂量rhG-CSF(1mg/kg)为最佳给药方案。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可以明显改善6.0Gy照射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结论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IF、Bax和Bcl-2在中子及7射线照射致肠道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290只BALW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2.5Gy中子照射组(80只)、4.0Gy中子照射组(60只)、5.5Gy γ射线照射组(72只)及12.0Gy γ射线照射组(54只),分别采用5.5和12.0Gy γ射线以及2.5和4.0Gy的中子照射,并于照射后6h,1、2、3、5、10d活杀,取空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MF、Bax及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小鼠空肠绒毛及隐窝上皮细胞质AIF呈强阳性,Bax和Bd-2呈弱阳性.中子和γ射线照射后6h~1d,隐窝细胞核中AIF呈强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4.0Gy中子照射后Bax强阳性持续至照射后3d,表达明显增加(P<0.01).5.5、12.0Gy γ射线及2.5Gy中子照射后6h~5d,Bcl-2于上述部位呈强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4.0Gy中子照射后6h~3d,Bcl-2于上述部位呈弱阳性,表达无改变(P>0.05).结论 中子及γ射线照射后空肠隐窝上皮细胞核中AIF表达增加,参与了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子照射时的Bax表达强于γ射线照射时,γ射线照射时的Bcl-2表达强于中子照射时,二者变化规律不同,提示中子和γ射线致肠道损伤具有不同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定量比较γ线、S波段高功率微波及γ线与HPM复合照射后小鼠脾脏损伤病理变化的差异.方法 216只昆明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微波组(50 mW/cm2)、射线组(5.5 Gy)、复合组(5.5 Gy+50 mW/cm2),分别用γ线(60Co)、S波段高功率微波及HPM与γ线复合照射.于辐照后6 h、1 d、3 d、7 d、14 d、28 d、90 d分批活杀,取脾脏组织,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 γ线、S-HPM及复合照射均造成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损伤,并均经历凋亡与坏死、再生修复及基本恢复等阶段,损伤在照后6 h即开始出现,照后1~3 d损伤最重,照后7 d开始恢复,28 d后基本恢复正常.γ线组和HPM及复合组照射后小鼠脾淋巴细胞出现凋亡坏死改变,主要的损伤效应表现为脾小体的面积、面密度减小;单个脾小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周密度减小;HPM照射后脾淋巴细胞典型的凋亡坏死改变程度较轻微,主要以巨噬细胞增多为表现,脾小体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上述变化以复合照射组最重,其次为γ线组,HPM组最轻,对照组无明显损伤.结论 γ线和微波照射均可影响淋巴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和坏死,微波与γ线复合照射对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较单纯γ线照射组及微波组为重,其损伤特点主要表现为γ线效应,微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γ线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细胞辅酶NADH在细胞辐射凋亡损伤中的防护作用,将L02肝细胞经5.0Gy照射后加入不同浓度(0-600μg/ml)的NADH,培养6、12、24h,观察细胞凋亡率并检测3组Fas,Bax,Bcl-2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结果表明,辐射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损伤,NADH抑制细胞辐射诱导的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并可以上调Bcl-2蛋白和下调Fas、Bax蛋白表达。提示NADH对L02肝细胞有明显的抗辐射亡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Fas、Bcl-2和Bax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γ射线对人胰腺癌细胞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对体外培养的胰腺癌Panc1细胞进行照射,采用PI和AnnexinⅤPI法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射后胰腺癌细胞Panc1的Bcl2、Bax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百分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15Gy)随着照射剂量的提高而增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24h),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照射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组bax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γ射线诱导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相关性,bcl2和bax在胰腺癌细胞凋亡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胰腺癌细胞时Bcl2和Bax表达水平也不相同,通过降低bcl2的表达及提高bax表达来诱导胰腺癌细胞发生凋亡有可能是γ射线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60 Coγ射线为参比射线 ,研究裂变中子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时间效应 ,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形态学观察、DNA电泳、流式细胞仪 (FCM )分析及二苯胺 (DPA)法检测细胞凋亡 ;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 p53与bcl 2的基因表达。 结果 :小鼠经裂变中子 2 .5Gy照射后 2~ 2 4h ,在各时间点上均检测到胸腺细胞DNA梯状条带 ,利用光镜与电镜观察到具有典型凋亡特征的胸腺细胞 ;以DPA法、FCM分析与形态观察计数测定的结果 ,绘制时间效应曲线 ,发现胸腺细胞凋亡比例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在 6h前上升较快 ,8~ 10h达到峰值 ,12h后开始下降 ,2 4h较 4~ 12h明显降低 (P <0 .0 5) ,但略高于正常水平。γ射线 5.0Gy照射后 ,胸腺细胞凋亡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之相似 ,但在 6h之前增加较缓 ;此外 ,在照后 2 4h检测不到DNA梯状条带。裂变中子 2 .5Gy照射后 ,小鼠胸腺细胞 p53基因表达水平在 2、4、12、2 4h均比未照射组有显著增加 (P <0 .0 5或P <0 .0 1) ;bcl 2基因表达水平均比未照射组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裂变中子 2 .5Gy照射小鼠可诱导其胸腺细胞凋亡 ,且与γ射线 5.0Gy照射有类似的时相性 ,但裂变中子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比γ射线增加快、持续时间长 ,表明裂变中子对小鼠免疫系统损伤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EJ细胞DNA损伤的情况,不同剂量60Coγ 射线照射EJ细胞后诱导磷酸化组蛋白H2AX焦点形成,以及与γH2AX表达量的关系。方法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链断裂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剂量γ 射线照射后立即、以及2 Gy γ 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的EJ细胞中γH2AX焦点的数量。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不同剂量γ 射线照射后EJ细胞中γH2AX 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显示,γ射线照射后DNA损伤情况明显加重,随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尾矩不断加大,0 Gy组尾矩为0.24,4 Gy照射组尾矩为5.26;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γH2AX焦点数目及大小均明显增加,照射的剂量范围从0.1~4 Gy均可检测,且照射剂量和焦点形成数目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0.1 Gy照射组每个细胞中的焦点数平均达12.37个,4 Gy照射组每个细胞中的焦点数平均达46个;2 Gy γ 射线照射后24 h仍可检测到γH2AX焦点,随时间延长焦点数目减少、强度减弱,具有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γ 射线照射后γH2AX 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呈现明显量效关系,0.1和4 Gy照射组γH2AX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7.4%和29.2%。结论 免疫荧光法检测照射后γH2AX焦点数目比其他实验方法更能敏感、直观的反映DNA损伤及修复情况,有望成为检测辐射损伤的理想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as和Bcl-2蛋白在受大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小鼠全身一次性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分别为0、6、9、12、15和20Gy,于照射后3、6、12、24h、3、7、14和28d活杀取材,免疫组化LSAB染色观察后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照射后6h,fas的表达呈强阳性,6-12Gy剂量范围内阳性表达更明显,而随时间递增表达逐渐减少,但无明显的剂量效  相似文献   

16.
葛根黄酮的辐射防护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葛根黄酮对受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0Coγ射线照射小鼠模型,观察8Gy照射小鼠30d存活和死亡动物存活时间。在低剂量照射模型观察用药后外周血指标和脏器系数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同时检测血清中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结果照前给予葛根黄酮能明显提高受照射小鼠的存活率。葛根黄酮能明显促进受低剂量(5Gy)照射后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提高受照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抑制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降低脾细胞内的caspase-3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结论葛根黄酮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愈风宁心片。葛根黄酮抗辐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辐射敏感细胞的细胞凋亡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褐藻糖胶对照射大鼠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凋亡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褐藻糖胶对受γ射线照射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不同剂量褐藻糖胶经口给予实验组大鼠 ,连续给药 10d后行一次性 6 0Coγ射线照射 ,18h后测定各组大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 ,并测定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  10 0mg kg褐藻糖胶即能显著提高照射后大鼠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含量 ,增强大鼠迟发性超敏反应 ,抑制照射后脾淋巴细胞凋亡 ,并呈现剂量 效应关系 ,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褐藻糖胶是一种抗照射免疫调节剂 ,对照射后大鼠的免疫系统具有恢复作用 ,其抗照射作用与抑制淋巴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子和γ射线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死亡方式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不同剂量中子和^60Coγ射线全身照射350只BALB/c小鼠,通过光镜、电镜、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和DNA凝胶电泳等观察造血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结果中子照射后小鼠骨髓中坏死和凋亡的造血细胞均明显增多,5.5Gy组以坏死为主;而γ射线照射后则以凋亡为主,且呈剂量相关性。凋亡的细胞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移,呈半月型、环状或不规则状,凋亡小体形成,电泳下见DNA梯状图谱。坏死的细胞表现为核肿胀、溶解,线粒体膜、核膜等膜性结构破坏。结论2.5~5.5Gy中子及5.5~12Gy γ射线照射可使骨髓造血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中子照射见凋亡与坏死并存,5.5Gy组以坏死为主;而γ射线照射则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自然高温环境下,受γ射线照射小鼠生存的变化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改变。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室温组和不同时间的自然高温环境组,分别接受6.5,9.0Gy的γ射线照射和相应的高温作用后,观察30d内小鼠的死亡情况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的规律。结果6.5Gy照射的小鼠,高温9h和全自然环境组的生存时间与室温组差异有显著性,9.0Gy照射的小鼠,高温6,9h、全自然环境组的生存时间和室温组差异有显著性;室温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速度低于各高温组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顿挫回升,而各高温组无。结论高温环境,受照射小鼠的生存指标明显下降;加重照射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后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50只C57小鼠按随机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及0.5和1 Gy照射组.用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吸收剂量为0.5和1 Gy,吸收剂量率为19.2 cGy/min,连续照射3d,1次/d,照射后24和48 h取小鼠脑组织并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测定匀浆上清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及甘氨酸)含量.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0.5Gyγ射线照射后48 h以及1 Gy照射后24和48 h,小鼠脑内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表达增高(t=- 4.080、- 3.935、-4.416、- 3.630、-4.831和- 4.656,P<0.05);而0.5Gyγ射线照射后24 h小鼠脑内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无明显改变.各照射组小鼠脑内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γ射线短期全身照射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轻度的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