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2(3),9(10),16(17),23(24)-四(三氟乙烷氧基)酞菁锌(ZnPcF)光物理性质(包括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光敏化作用产生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ZnPcF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应用9,10-二甲基蒽为捕捉单线态氧的探针,通过测定光敏化过程中探针浓度的变化,计算ZnPcF的单线态氧(1O2)量子产率。结果 与酞菁锌(ZnPc)相比,ZnPcF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都有一定程度的红移。ZnPcF的摩尔消光系数(ε)为1.65×104 L·mol-1·cm-1,荧光量子产率为0.197,单线态氧量子产率为0.547。结论 ZnPcF有较大的摩尔消光系数、荧光及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有进一步开发其抗肿瘤效果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4-羟基苯甲酸与氯乙酸加相转移催化剂 PEG-60 0反应 ,得到收率 93 %的 4-羧基苯氧乙酸。经酰氯化 (收率 91 % )后 ,再分别与芳胺或酚加 PEG-4 0 0反应 ,制得 Ar XOC OCH2 COXAr( X=O,NH) ,1 9例收率 74%~ 98%4-羧基苯氧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施振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合成四苯甲氧基酞菁锌酞菁锌配合物。方法 模板反应法合成。产物采用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结果 合成了分子碎片3-苯甲氧基邻苯二甲腈和四苯甲氧基酞菁锌配合物。结论 四苯甲氧基酞菁配合物是一种很有潜力光动力治疗光敏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新方法合成水溶性四-β-磺酸钾基无金属酞菁。方法本文以4-磺酸钾基邻苯二甲腈为原料,通过醇锂置换法合成得到四-β-磺酸钾基无金属酞菁,目标产物经过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的表征。结果目标产物产率75%,其在30%CH3OH/H2O溶剂中Q带呈无金属酞菁两个典型的特征分裂峰,分别位于658nm和693nm。结论利用醇锂液相法合成目标产物产率高,副产物少,后处理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钒具有胰岛素样作用,合成具有大共轭环状结构四-β-(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钒配合物,测试其光谱性质。方法以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邻苯二甲腈为原料,采用固相缩合法合成得到标的物四-β-(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钒配合物(简称VOPcP4),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测试标的物在不同溶剂和不同浓度中的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结果标的物VOPcP4的Q带电子吸收光谱λmax值在供电子能力DMF、DMSO等极性溶剂中比在无供电子能力弱极性甲苯溶剂中略向蓝移。结论标的物酞菁钒配合物的Q带λmax值基本上随溶剂偶极矩增大而略向蓝移,在DMF溶液中浓度在0.2~1.8×10-5mol.L-1范围内基本没有聚集。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八一4一(2,4—二特戊基苯氧基)酞菁镧(Ⅲ)(A)、酞菁镨(Ⅲ)(B)、酞菁钕(Ⅲ)(C)、酞菁钐(Ⅲ)(D)、酞菁钆(Ⅲ)(E)、酞菁镝(Ⅲ)(F)、酞菁饵(Ⅲ)(G)、酞菁镱(Ⅲ)(H),八种新的稀土(La、Pr、Na、Sm、Gd、Dy、Ey.Tb)(Ⅲ)双酞菁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顺磁共振表征。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它们在氯仿(10~(-6)mol/L)溶液中以单分子形式存在。热重分析证明配合物在氮气中425℃开始大量失重,在空气中比在氮气中稍快些。从B、C、D的Ⅱ一A曲线得出,它们有较好的成膜性。C的乙型沉积形成的单层LB膜对氨气有气敏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壳聚糖-DNA复合物的形成机理,通过向Na2SO4、DNA和溴化乙啶(EB)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壳聚糖溶液,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荧光值的变化,发现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荧光值下降,说明壳聚糖和EB DNA之间的结合存在竞争性;通过测定Na2SO4离子浓度对壳聚糖-EB-DNA体系的影响发现,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壳聚糖-EB-DNA三者形成的平衡体系整体荧光强度不断减弱,这说明,壳聚糖是以静电与DNA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更好地对美托洛尔的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合成美托洛尔有关物质E和J。方法以2-羟基苯乙酸为起始原料,经过羧基还原、酚羟基保护、甲基化、酚羟基脱保护,再依次与环氧氯丙烷、异丙胺反应得到1-异丙胺基-3-[2-(2-甲氧乙基)苯氧基]-2-丙醇(E),总收率为49%。以4-(2-甲氧乙基)苯酚为起始原料,与环氧氯丙烷、丙烯醇反应后得到1-烯丙氧基-3-[4-(2-甲氧基乙基)苯氧基]-2-丙醇,再经环氧化、异丙胺化反应制得1-(2-羟基-3-异丙胺基)丙氧基-3-[4-(2-甲氧乙基)苯氧基]-2-丙醇(J),总收率为53%。结果与结论美托洛尔合成中的两个相关物质E、J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两种合成路线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条件温和、收率高,可为美托洛尔的质量评价和相关杂质的控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离子交联法制备叶酸——壳聚糖微球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叶酸-壳聚糖微球.方法:利用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的氨基与叶酸在碱性条件下去质子化的羧基间静电相互作用,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叶酸-壳聚糖微球.利用动态光散射、扫描电镜、以及红外、紫外等技术对微球的结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叶酸与壳聚糖浓度、叶酸与壳聚糖的质量比、滴加速度、反应温度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3),9(10),16(17),23(24)-四(三氟乙烷氧基)酞菁锌(ZnPcF)光物理性质(包括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光敏化作用产生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ZnPcF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应用9,10-二甲基蒽为捕捉单线态氧的探针,通过测定光敏化过程中探针浓度的变化,计算ZnPcF的单线态氧(1O2)量子产率。结果与酞菁锌(ZnPc)相比,ZnPcF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都有一定程度的红移。ZnPcF的摩尔消光系数(ε)为1.65×104 L·mol^-1·cm^-1,荧光量子产率为0.197,单线态氧量子产率为0.547。结论 ZnPcF有较大的摩尔消光系数、荧光及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有进一步开发其抗肿瘤效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II)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方法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II)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 (1) 羧甲基壳聚糖-Co(II)的存在导致Fe(CN)63-/4-探针分子氧化还原峰电流下降,峰值电位正移,显示羧甲基壳聚糖-Co(II)和Fe(CN)63-/4-与DNA之间存在竞争性作用。(2) 随着DNA的不断加入,羧甲基壳聚糖-Co(II)的特征吸收峰强度逐渐降低,峰位红移;同时,中性红的加入导致羧甲基壳聚糖-Co(II)/DNA体系的特征吸收峰发生增色效应、峰位红移并伴有等吸收点出现,表明羧甲基壳聚糖-Co(II)、DNA与中性红三者存在新的共平衡体系,中性红对羧甲基壳聚糖-Co(II)与DNA的作用有竞争抑制作用。结论 羧甲基壳聚糖-Co(II)能够以嵌插方式与鲱鱼精DNA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LaMontagne等报道了一类4-甲基-5-取代苯氧基伯氨喹对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组织期的根治作用,其中4-甲基-5-(间-三氟甲基苯氧基)伯氨喹(WR225,448)(Ⅰ)的作用比伯氨喹显著,但毒性大。同时报道的另一个化合物4-甲基-5-(对-氟苯氧基)伯氨喹(Ⅱ)对食蟹猴疟原虫的根治作用与化合物Ⅰ近似,它的毒性未见报道。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4-苯氧基喹啉羟甲戊二酸内酯类衍生物, 测定了其对大鼠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HMG 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其中化合物(4R, 6S)-6-{(E)-2-[6-氟-7-氯-4-(4-氟苯氧基-喹啉)-3-基-]-乙烯基}-3,4,5,6-四氢-4-羟基-2H-吡喃-2-酮(3d)显示出优于对照药瑞舒伐他汀或匹伐他汀的体外抑制活性。此化合物已作为潜在的降血脂候选药物进行深入的临床前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2-溴-5-羟基苯甲醛(2)为原料,在对甲苯磺酸和吡啶的催化下与乙二醇进行缩合反应,得4-溴-3-(1,3-二氧杂环戊-2-基)苯酚(3);此步骤中吡啶的加入缓冲了对甲苯磺酸的酸性,解决了反应不完全和聚合物生成的问题。化合物3与4-氟苯甲腈在无水碳酸钾和四丁基溴化铵作用下缩合,得4-[4-溴-3-(1,3-二氧杂环戊-2-基)苯氧基]-苯甲腈(4);相转移催化剂可缩短反应时间至8 h。化合物4脱保护得4-(4-溴-3-甲酰基苯氧基)苯甲腈(5)。化合物5与联硼酸频哪醇酯在[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Pd(dppf)Cl2]催化下,发生Miyaura硼化反应得4-[4-(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杂环戊-2-基)-3-甲酰基苯氧基]苯甲腈(6),避免使用易燃易爆试剂、不产生易爆中间体,且无严苛操作要求。化合物6在碱性条件下经硼氢化钠还原后成环,得克立硼罗(1);硼氢化钠以水溶液(含5%氢氧化钠)形式滴加,操作简便安全。本工艺总收率51.7%(以2计),1纯度99.9%。  相似文献   

15.
人白介素16与HIV-1的CD4受体的相互作用(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人白介素-16和HIV-1病毒受体CD4(T淋巴细胞分化抗原)的作用机理。方法:人白介素-16的结构保守区由SYBYL软件中的Biopolymer模块建立,其非保守区由LOOP SEARCH方法建立。结果:人白介素-16首先形成二聚体,然后与CD4的二聚体进一步形成HIL-16与CD4的复合物二聚体。接着,该复合物二聚体通过二硫键(Cys31-Cys31)形成HIL-16与CD4复合物的四聚体。结论:该相互作用模型有助于推测白介素-16的作用机制,也有益于全新抗艾滋病药物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合成得到了四唑开环化合物3。方法 5-氨基四唑1和4-乙酰氨基苯磺酰氯2在碳酸钾存在下反应得到四唑开环化合物3,并采用倍比稀释法和棋盘法测试了化合物的抗微生物活性及与临床药物的联用效果,最后使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试了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 X-射线单晶衍射证实5-氨基四唑断键开环生成叠氮化物3含有一个结晶水分子,属于P-1空间群,晶胞参数a = 7.5554(5) Å,b = 8.8163(4) Å,c = 11.0516(7) Å,a = 75.463(5) °,b = 89.813(5) °,g = 69.166(6) °。化合物通过氧原子、氮原子和氢原子形成氢键,进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化合物的对所测试的细菌和真菌显示了较弱到中等(MIC = 64~256 mg·mL-1)的抑制活性。化合物与临床药物联用后,明显增强了抗微生物能力,显示较好的协同作用效果。化合物3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化合物可能通过嵌入DNA形成复合物,从而发挥抗微生物作用。结论 化合物3可作为潜在的临床抗微生物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并制备其pH敏感型脂质体。方法:将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与磷脂聚合成药物磷脂复合物,并采用FT-IR、DSC和1H-NMR对其进行表征。逆向蒸发法制备药物磷脂复合物脂质体;利用羧甲基壳聚糖与脂质体表面的静电吸附作用,使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在脂质体表面,制备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考察了药物与磷脂的复合率,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大小和分布,以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药物磷脂复合率为(97.2±2.01)%,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0.00±1.30)%,平均粒径为(47.18±4.16)nm,粒径跨距为(0.70±0.07),电镜显示其形态圆整,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率高,制成的pH敏感型脂质体性质稳定,且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戊喹及其异构体 Win-5037以及它们的环取代衍生物14个。初步药理试验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对感染伯氏疟原虫的鼠的抑制性治疗显示中等活性,但除4-甲基衍生物(10a,b)外均低于伯氨喹。对鼠约氏疟原虫感染的病因性预防作用除4-甲基戊喹(10b),5-间氟苯氧基-2-苯氧基-Win-5037(9)外均不及伯氨喹。在猴疟根治试验中仅2-苯氧基-Win-5037(5a)的作用与伯氨喹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小分子靶向肽RGD(Arg-Gly-Asp)偶联到壳聚糖(CS)上,并包载质粒DNA(pDNA),制成一种具有靶向性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方法:将RGD肽上的羧基和CS上的氨基通过酰化反应发生偶联,运用红外(FT-IR)和元素分析对RGD偶联壳聚糖(CS-RGD)的化学结构进行确证;采用复凝聚法制备CS-RGD/pDNA纳米粒(CS-RGD/pDNA);应用凝胶阻滞实验和DNA酶(DNase I)降解实验考察CS-RGD对pDNA的复合和保护能力;通过激光粒度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形态进行考察。结果:CS和RGD肽通过酰胺键偶联;CS-RGD/pDNA在N/P≥2时完全复合,在N/P≥4时具有抗DNase I酶降解能力,N/P=2~30的CS-RGD/pDNA复合物粒径在90~260 nm之间,Zeta电位在4~39 mV之间,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证明复合物为类球形且分布良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易于进入细胞的性质。结论:CS-RGD是一种制备工艺简单,具有应用前景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20.
龚雄麒  张其楷 《药学学报》1958,6(5):295-300
本文报导合成了1,7-双-[2-二烃氨甲基-4-替代基苯氧基]-庚烷衍生物七种,其中除1,7-双-[2-二乙氨甲基-4-氨基苯氧基]庚烷,由1,7-双-[2-二乙氨甲基-4-乙酰氨基苯氧基]庚烷水解制得外,其它均由相应的苯酚与1,7-二溴庚烷作用制取。制备苯酚类时的Mannich反应,系采用双-(二經氨基)甲烷为試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