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降钙素原在恶性血液病发热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恶性血液病发热中对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科自2006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105次发热病程中的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特征,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将其分为败血症组、病原学证明肺炎组、临床证明肺炎组、病原学证明感染组、临床证明感染组、非感染性发热组和不明原因发热组,将各组PCT和CRP平均浓度进行比较,并进行ROC曲线检验;对伴并发症和不伴并发症热程以及死亡和存活的热程中患者的PCT和CRP浓度进行比较,并行ROC曲线检验。结果:105例次热程中感染组84例次(80.0%),其中败血症组8例次(12.4%)。发热组PCT和CRP浓度显著高于不发热组(P〈0.001)。感染组PCT浓度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和不明原因发热组(P〈0.001),PCT对于感染的最佳鉴别界值为0.157ug/L;感染组CRP浓度与非感染组有显著差异(P=0.047),但对于感染与非感染发热鉴别价值不大。败血症热程中患者的PCT和CRP浓度显著高于非败血症热程(P〈0.001),PCT和CRP对于败血症热程均有较好的鉴别价值,最佳鉴别界值分别为1.009ug/L和85.5mg/L。结论:PCT血清浓度与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相关,尤其对于败血症特异性高。对于该群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败血症发热和非败血症发热有很好鉴别价值。CRP血清浓度对于该群患者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发热无鉴别意义,但对于败血症发热与非败血症发热有较好的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
血清降钙素原(PCT)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PCT检测对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PCT水平与发热原因的关系。结果败血症组血清PCT检测阳性率为93.75%,普通感染组阳性率为70.48%,肿瘤热组阳性率为6.06%,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按感染病原体分析发现,无论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混合真菌感染,其PCT水平均明显高于肿瘤热组(P〈0.05),但细菌、真菌、细菌混合真菌感染3组两两比较,PC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CT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70.3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33%和98.19%。结论合并感染特别是合并败血症的肿瘤患者PCT水平明显升高,肿瘤相关性发热患者PCT水平正常,初步认为PCT水平的检测可鉴别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恰当的抗感染或抗肿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从而更好更早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 percentage,N)、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17例癌症发热患者,共分为2组,一组为炎性发热组,共156例,其中分为两个亚组,一个亚组为败血症组,共51例,一个亚组为非败血症亚组,共105例;另一组为肿瘤热组,共61例。同期纳入30例无发热以及感染的癌症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以及感染控制后抽血进行PCT、WBC、N以及HSCRP检测。结果:PCT水平在炎性发热组显著高于肿瘤热组(Z=4.357,P=0.000 1)和对照组(Z=4.15,P=0.000 3),PCT在非败血症亚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肿瘤热组(Z=4.65,P=0.000 3),PCT在败血症亚组和非败血症亚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Z=1.139,P=0.255),PCT表达水平在肿瘤热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823,P=0.41),WBC、N以及HSCRP水平在炎性发热组和肿瘤热组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感染组以肿瘤热组为对照时,PCT的AUC为0.867(95%CI:0.780~0.955)。结论:PCT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鉴别肿瘤热和炎性发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慧明  范忠林  马力  高建茹 《肿瘤防治研究》2007,34(12):952-954,96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CD105的表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37例乳腺癌,1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10位健康成年女性血清SICD105的浓度。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S-CD105浓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女性(P=0.021);手术前组血清S-CD105浓度明显高于术后30天组(P=0.000);术后3()天组血清SICD105浓度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女性之间无差异(P=0.311);进一步研究发现:肿瘤最大直径〉5cm、淋巴结转移≥4枚、临床TNM分期Ⅱ期以上以及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强阳性的患者,血清S-CD105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1例骨转移患者血清S-CD105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手术前乳腺癌患者血清S-CD105表达明显升高,且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相关,表明其具有评价预后的临床价值。1例术后骨转移患者血清S-CD105浓度显著升高,表明其可能具有监测复发和转移的临床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检测在在肺癌发热患者中感染诊断的应用价值及与癌性发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血清PCT检测的14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将患者分为感染伴发热、感染不伴发热、无感染伴癌性发热、无感染无发热4组,比较4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价血清PCT在肺癌感染与癌性发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感染肺癌患者中,小细胞肺癌的血清PCT水平高于非小细胞肺癌(4.322 vs. 0.142; Z=-4.240, P<0.001);有转移患者的血清PCT水平高于无转移患者(0.609 vs. 0.111; Z=-2.517, P=0.006)。感染伴发热血清PCT水平为0.652(0.290~1.147)μg/L最高、其次为癌性发热无感染组0.439(0.174~1.074)μg/L、再次为感染不伴发热组0.378(0.117~0.581)μg/L、最低为无感染无发热组0.126(0.038~0.451)μg/L。PCT诊断肺癌患者感染的最佳截断点为0.349μg/L,曲线下面积为0.645±0.04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449、0.769;PCT诊断未发热肺癌患者感染的最佳截断点为0.098μg/L,曲线下面积为0.678±0.05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518、0.763;PCT诊断发热肺癌患者感染的最佳截断点为0.954μg/L,曲线下面积为0.704±0.07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341、0.939。结论:血清PCT作为一种快速、简单、易获得的一项实验室诊断指标,可以作为肺癌发热患者感染诊断及的一项参考指标,但血清PCT水平升高并不完全意味着感染。  相似文献   

6.
张鹏天  程天立 《陕西肿瘤医学》2007,15(12):1841-1842
目的:对胃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加以分析,作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患者23例,采用cT与胃肠道低张双对比造影的方法进行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浸润型为12例,占52.2%;肿块型6例,占26.1%;溃疡型4例,占17.4%;多发结节型1例,占4.3%,以浸润型最多见。结论:在胃淋巴瘤的诊断中,合理运用影像检查手段,提高综合诊断分析能力,该肿瘤的早期发现与早期鉴别诊断是能够及时准确作出的。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附9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22年来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9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其中男49例,女41例。胸腺肿瘤38例,占42.3%;畸胎源肿瘤19例,占21.2%;神经纤维瘤9例,占10.0%;其它肿瘤24例,占26.5%。肿瘤完全切除70例,占77.8%;基本切除6例,占6.7%;剖胸探查12例,占13.3%;术后死亡2例,占2.2%。术后随访3个月至13年,肿瘤完全切除70例中,无一例复发。本病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但不要忽略有鉴别意义的病史和体征,要认真阅读、分析胸部X线照片,从中可能发现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价值的资料。有些特殊、疑难病例则是由于它们的异乎寻常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使诊断困难。CT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感染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肿瘤治疗学的进展,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提高肿瘤治疗水平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为此,我们对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医院感染353例作回顾性分析。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历,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住院的恶性肿瘤(含白血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按统一表格逐一填写,共353例,男248例;女105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73岁;平均年龄引.17岁。SO岁以下者125例;sl至m岁者%例;m岁以上者143例。本组肺癌7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低剂量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定位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小肠原发性肿瘤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MSCT低剂量扫描,记录定位诊断效果与诊断价值。结果:在45例患者中,MSCT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为小肠癌15例,良性肿瘤30例,其中间质瘤22例,脂肪瘤8例;其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96.8%。病变肠壁和正常肠壁的k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取k值为2.00时,其鉴别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AUC值分别为0.956、0.914和0.964。结论:MSCT低剂量扫描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应用可明确病变空间形态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利于进行定位诊断,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对SCLC和NSCL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25例患者血清中CEA、CYFRA21—1、NSE、CA125、CA199及SCCAg的水平;对NSCLC组和SCLC组间统计检验有差异(P〈0.05)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用Fisher判别方法建立判别函数鉴别诊断模型;用该模型回代相应变量对SCLC和NSCLC进行预测分组,检验该判别函数模型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NSCLC组和SCL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变量分别是:CYFRA21—1、NSE和SCCAG;建立的判别函数鉴别诊断模型,在NSCLC组判别正确率89.87%,SCLC组判别正确率87.37%,两组合计判别正确率88.93%。结论:应用Fisher判别法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建立的判别函数鉴别诊断模型可简便、快速、有效地对NSCLC和SCLC进行鉴别诊断,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CT鉴别肺占位病变性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肺占位病变性质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方法:发现肺部占位病变患者74例,不含有支气管阻塞性肺炎,所有患者均进行3-14个月的随访。恶性患者55例(包括1例假阴性)其中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2例临床诊断肺癌;良性患者19例其中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3~14个月随访病灶范围缩小或消失。所有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呼吸控制的CT扫描及重建1.25mm薄层图像。^18F-DDG PET/CT诊断恶性的标准:1)肺病灶的SUVmax≥2.5;2)延迟显像SUVmax升高明显(≥20%~30%);3)1.25mm薄层CT图像典型形态学征象;4)从病灶中心至各个胸壁变化曲线SUVmax变化曲线。结果:74例肺部痛灶患者中恶性55例,其中临床诊断肺癌32倒,腺癌13例,鳞癌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3倒,小细胞肺癌2例;良性19例,其中慢性炎症13例,肉芽肿2例,炎性假瘤2例,结核2例。PET、图像SUVmax、延迟SUVmax增高情况及薄层CT的典型征象综合最终^18F-FDG PET/CT诊断恶性病灶共57例,其中真阳性54例,假阳性3例;良性病灶共17例.其中真阴性16例,假阴性1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84.2%,94.6%,94.7%及94.1%。结论:PET/CT检查观察病灶SUVmax、延迟SUVmax结合薄层CT图像典型的形态学征象,并从每个病灶中心至各胸壁做SUVmax空间变化曲线等,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肿瘤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 ,感染是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但有 30 %的肿瘤患者发热时经全面检查不能发现感染迹象 ,应用广谱抗生素亦不能控制其体温 ,这种发热可能是肿瘤引起的 ,国外报告布洛芬有助于鉴别肿瘤性发热[1] 。 2 0 0 0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我科应用张家港市制药厂生产的布洛芬进行了 8例观察。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35~ 6 7岁。其中肝癌 2例 ,胃癌伴肝转移 2例 ,乳腺癌、鼻咽癌、胰腺肿瘤、直肠癌各 1例。均伴有不明原因发热 ,即至少 1次体温超过 38 5℃ ;发热 1周以上 ;至少 3次血培养阴性 ;尿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中晚期肿瘤病人发热比较常见,近三年来收治的826例中晚期肿瘤病人中,有218例发热,其中63例诊断为肿瘤性发热,占同期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7.5%,占面期中晚期恶性肿瘤发热病人的28.8%,对63例肿瘤性发热的临床特点、诊断 、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其机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外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CT、MRI和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平扫.4例行CT增强.7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肿瘤位于前颅窝2例、中颅窝3例、后颅窝3例、顶叶大脑镰旁1例;肿块直径5.8cm,呈分叶状.并与脑膜广基相连,肿瘤周围有水肿伴占位效应.肿块内可见囊变和坏死区。CT平扫肿瘤均为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2例有骨侵蚀,9例均无骨质增生和钙化。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平扫为等或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影。注人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5例可见“脑膜尾征”。血管造影示肿瘤血供丰富,血供来自脑内、外血管。结论:当影像学上表现为以下3个特点时,应考虑颅内血管外皮瘤:(1)起自脑膜较大的分叶状、无钙化肿块,肿瘤有囊变及瘤周明显水肿;(2)CT及MRI增强检查时肿块明显强化;(3)血管造影检查为富血供的肿瘤。  相似文献   

15.
287例妇科疾病患者血清中β-HCG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对滋养叶细胞肿瘤及其他妇科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87例妇科患者血清β-HCG测定,并对各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妊娠10例β-HCG 183~560 IU/L,均值453.1 IU/L;宫外孕42例β-HCG 25~480 IU/L,均值372.8 IU/L;葡萄胎24例,β-HCG 125~1060 IU/L,均值639.7 IU/L;侵蚀性葡萄胎12例,β-HCG 360~1260 IU/L,均值8563 IU/L;绒毛膜癌8例,β-HCG 335~1308 IU/L,均值886.4 IU/L。160例追踪观察,经手术+化疗后β-HCG明显下降。结论 β-HCG对早期妊娠、宫外孕和滋养叶细胞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观察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辅助诊断滋养叶细胞肿瘤的常规方法之。  相似文献   

16.
胡洁  沈飞根  陈湛  倪昆 《肿瘤学杂志》2008,14(5):413-414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BCC的病理特征。[结果]34例BCC中结节型21例,浸润型7例,腺样型3例.表浅型2例,硬化型1例。5例误诊病例最终确诊为其他皮肤病变。[结论]B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主要表现为表皮糜烂或溃疡,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异型较明显.可见核分裂(2-4个/10HP),巢周瘤细胞常栅栏状排列,并见明显的浸润性生长.以上特征可与其它皮肤及附件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阳佩  张琪 《现代肿瘤医学》2020,(10):1800-1803
目的:探讨疫区中心肿瘤患者在疫情期间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腹部肿瘤放化疗科的13名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情况,从医护人员感染防控、留院患者和家属感染防控以及出院肿瘤患者的居家防控三个角度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结果:有1例发热患者诊断结果为疑似,2名医生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他患者、家属、医护无感染。结论:在疫情期间做好科室医护筛查与防护、患者个人防护、病区环境清洁消毒、发热患者及时隔离等措施可以防止肿瘤患者院内交叉感染,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诊疗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pheo围手术期的诊疗水平。方法 52例pheo患者采用24h尿CA和血MNs进行定性诊断;对28例肿瘤直径〉5cm的患者术前行3D DCE MRA或CTA检查;所有患者术前采用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控制血压;30例患者术中采用联合AHH和术中自体血回输纠正血容量。结果 24h尿CA和血MNs对pheo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86.5%和98.1%;3D DCE MRA和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和肿瘤主要供应血管;可多华对阵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满意;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使23例患者避免了异体输血。结论 血MNs对pheo的诊断价值优于24h尿CA;根据3D DCE MRA或CTA的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可多华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疗效满意,但对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尚需联合用药,才能较好控制血压;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减少异体输血及由此而产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乳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PCR-ELISA法检测79例术前乳腺肿瘤穿刺活检标本和大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乳腺癌65例,穿刺组织端粒酶阳性57例,阳性率为87.7%;大体组织端粒酶阳性54例,阳性率83.1%;淋巴结有转移者端粒酶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乳腺良性疾病14例,端粒酶阳性2例,阳性率14.3%。结论:术前乳腺肿瘤穿刺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以间接了解乳腺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20.
血清CA19-9和CA242检测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CA19—9和CA242在诊断胆管癌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75例胆管疾病患者血清中两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的改变。所有疾病均经术中和/或术后病理学证实,其中胆管癌40例、胆管良性病变35例。结果:40例胆管癌中,CA19—9阳性者35例(87.5%),CA242阳性者33例(82.5%);35例胆管良性病变中CA19—9阳性者22例(62.9%),CA242阳性者10例(28.6%)。75例患者中CA19—9和CA242同时阳性者37例,其中胆管癌患者同时阳性者31例(77.5%),CA19—9〉500U/ml者28例;胆管良性病变同时阳性者6例(17.1%),CA19-9〉500U/ml者1例,两者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联合检测CA19-9和CA242,对胆管疾病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