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26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撤出部分导丝,对照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不撤出导丝,放置PICC导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能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下隧道静脉置管与直接静脉置管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危重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取直接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导管性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下隧道静脉置管与直接静脉置管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危重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取直接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导管性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贾怡  刘琼芳  张晓霞  何苗  付岚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514-1516
目的探讨正确的PICC尖端位置,确保导管功能和患者安全。方法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导管尖端“中心静脉”定位,包括上腔静脉和卡沃-心房交接处两部分。上腔静脉和卡沃一心房交接处在标准后前位胸片上,界定为气管隆突之上3cm和气管隆突之下5cm的区域。导管尖端位于这一区域内判定为“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未在这一区域内判定为“非中心静脉”。置管护士和放射科主治医师同时、独立评价所有导管尖端,两人评价不一致的导管尖端,由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以第三方评价结果为准。导管尖端定位情况采用百分率描述。结果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占76.8%(229例),位于非中心静脉的导管占23.2%(69例)。异位部位由高到低分别为:无名静脉23例,颈内静脉21例,右房16例,锁骨下静脉5例,腋静脉4例。结论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的导管尖端评价结果显示,床旁盲穿PICC中心静脉定位率不甚满意。建议开展设计严谨的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方面的研究,尽量提高导管中心静脉定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的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 12 0例需行气管造口的危重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n =6 0 )和对照组 (n =6 0 ) ,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对照组采取直接经皮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观察两组在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性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差异具有显著性。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而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气管隆突为标识评价PICC尖端位置,为盲法PICC置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对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行盲法穿刺PICC置管的效果。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价采用胸部X线摄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采用频数与百分率评价置管效果。结果共评价盲法PICC置管612例,导管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502例,未位于中心静脉的110例。导管异位情况分别为右心房38例、颈内静脉33例、无名静脉24例、腋静脉8例、锁骨下静脉7例。结论以气管隆突为标识评价盲法PICC置管效果较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技术具有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刺激性药物损伤血管、保护上肢静脉等优点,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PICC使用效果取决于导管尖端的位置[1]。单纯体表测量置管法和B超引导的PICC置管,常需在置管后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是否位于理想位置,若结果显示导管尖端异位,则需重建无菌区,反复调整导管,甚至重新置管,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上下腔静脉或与右心房交界处,其优点是操作方便、安全,可减少患儿对反复静脉穿刺的恐惧并减轻疼痛[1].但随着PICC导管应用增多,导管渗液、堵塞、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等并发症亦逐渐增加,导管断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我科自2004年6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以来,仅发生1例PICC导管滑脱入右肺动脉,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至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从1966年德国医师在X线辅助定位下成功地植入第一例导管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行PICC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以智能握力球为载体的智能握力系统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握力球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 结果 试验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试验组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智能握力系统可提高PICC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效改善上肢静脉血液循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镂空式固定法应用于脐静脉置管危重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行脐静脉置管的危重新生儿185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脐静脉导管法,观察组采用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法.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中长导管对急诊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5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MC)置入技术分为MC组(n=278)和对照组(n=251),MC组应用超声引导置入MC作为早期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序贯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针作为CVC拔除后的静脉序贯治疗方法。统计CVC、MC、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CVC使用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的CVC留置时间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CVC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CRBSI和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C组CV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 d vs.13 d,P=0.000),CVC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3%vs.80.45%,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困难静脉、ICU住院时间延长、置管部位和未开展超声引导MC置入均是CVC留置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MC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1‰vs.3.802‰,P=0.038),两组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结论开展超声引导置入MC可缩短CVC留置时间,减少CVC使用率,降低CRBS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两种导管固定方法在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新生儿监护室实施脐静脉置管的6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固定方法为荷包缝合脐带残端,并用医用胶带将导管蝶形固定于患儿腹壁一侧;观察组则用橡胶圈直接套扎,之后将脐静脉导管末端环形固定于患儿脐周,并按照肚脐大小将半径为5 cm的圆形水胶体透明辅料剪成环宽为3 cm的空心圆形,只固定导管,充分暴露脐带,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脐带。比较2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位、脱出、脐带出血及脐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t=-14.87,P<0.01),导管移位、脐带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3;P=0.02),2组导管脱出及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P=0.22)。结论 改良后的脐静脉导管固定方法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置管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留置导尿拔管前两种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对拔管后排尿情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拔除尿管前遵照按需排尿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则遵照医嘱每2小时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及自行排尿的情况,并对两组拔管后排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首次排尿时间为(2.89±1.42)h,较对照组(3.47±2.03)h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0,P〈0.05);尿潴留等排尿异常情况发生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7%比36.67%;x^2=8.438,P〈0.05)。结论临床患者在拔除尿管前遵照按需放尿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拔管后正常排尿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旗霞  吴玲  林玉贞 《全科护理》2013,11(23):2198-219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门诊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使用留置针的婴幼儿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包括知情同意、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教育卡、特殊年龄阶段的针对性健康教育等;对照组实行常规留置针护理方法。[结果]试验组留置时间为83h±12h,并发症发生率为34%。对照组留置时间为46h±10h,并发症发生率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有效地延长了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在门诊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改良PICC隧道针及皮下隧道建立方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改良后的隧道针包含针柄、针芯和针头3个部分,针头呈圆弧倒角结构,可稳定连接导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97例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改良后的隧道针,建立与穿刺静脉呈30°~45°的皮下隧道,在超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罗月  宿伟  丁婉玉  刘仑鑫  李伟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3):2864-2869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不同时机拔除导尿管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月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介入手术室收治的140例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在Aldrete评分≥12分后,术后2 h内拔除导尿管,对照组在术后24 h内拔除导尿管。结果 共135例完成研究,试验组68例,对照组6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除导尿管留置时间外,其余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麻醉恢复室前苏醒期躁动评分及躁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8)。试验组首次排尿时间晚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首次排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在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2 h内拔除导尿管,有助于降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苏醒期躁动率,不增加尿潴留及导尿管重置的风险,减轻患者尿道疼痛程度。在保证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安全的情况下,可尽早拔除导尿管。  相似文献   

20.
安自民 《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30-53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08~2011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19例,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1 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4例,占15.52%,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1.76%,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3株,占38.23%,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14.70%,股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并不显著高于颈内静脉插管(x2=0.914,P=0.339);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x2=13.350,P=0.001);与基础疾病无明显相关性(x2=0.284,P=0.991).结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