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赤芝中脂溶性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易  翁新楚 《精细化工》2007,24(8):772-777
从赤芝中分离获得3个化合物:灵芝萜烯酮醇(Ⅰ)、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Ⅱ)、过氧化麦角甾醇(Ⅲ)。化疗药物顺氯氨铂(DDP)作为阳性对照,用MTT(microculture tetrazolium)法和形态学方法评定了它们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抑制作用。Ⅰ、Ⅱ、Ⅲ、DDP对BEL-7402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0.15、5.05、24.35、7.67μmol/L;对MGC-803的IC50值分别为:6.32、10.09、9.88、3.52μmol/L。Ⅰ和Ⅱ分别与DDP以质量比1∶1混合处理BEL-7402细胞有正协同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DDP。化合物Ⅰ、Ⅱ、Ⅲ对HMEC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很小,质量浓度6.25 mg/L的Ⅰ甚至能促其增殖,增长率为0.93%,Ⅱ、Ⅲ的抑制率仅为21.14%和2.86%。Ⅰ、Ⅱ、Ⅲ是极具潜力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2.
紫草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用石油醚、三氯甲烷和乙醇依次提取紫草成分 ,用OSI仪测定了三种提取物对猪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发现石油醚提取成分 (LE - pet)和三氯甲烷提取成分 (LE -chl)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添加到猪油中后 ,w =0 0 2 %时 ,猪油的氧化稳定性比空白样品提高了约 1倍。对LE -pet和LE -chl进行薄层层析分离鉴定 ,得到三种化合物 :β ,β 二甲基丙烯酰紫草醌 (Ⅰ)、乙酰紫草醌 (Ⅱ)和紫草醌 (Ⅲ)。对它们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 ,化合物Ⅱ和Ⅲ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当w(Ⅱ)=0 .0 6 %、w(Ⅲ) =0 0 6 %时 ,猪油的氧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 6 0 4和 3 94倍。化合物Ⅰ、Ⅱ、Ⅲ与VE均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化合物Ⅰ、Ⅱ、Ⅲ的质量分数为 0 .0 2 %与VE 的质量分数为 0 0 2 %共同使用时 ,其抗氧化协同系数 (SE)分别为 81 4(Ⅰ)、5 2 7(Ⅱ)和 132 6 (Ⅲ )  相似文献   

3.
β-咔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疟活性、抗菌活性以及抗肿瘤活性等。以L-色氨酸为原料,经Pictet-Spengler环化反应、氧化脱羧、N9-烷基化等反应步骤合成一系列β-咔啉杂合咪唑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经1HNMR、13C NMR和HRMS确证结构。采用MTT(噻唑蓝)法检测了目标化合物对肺癌细胞(A549),胃癌细胞(BGC-823),结肠癌细胞(CT-26),肝癌细胞(Bel-7402)和乳腺癌细胞(MCF-7)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这五种肿瘤细胞株表现出了中等及优良的抑制活性。特别是化合物3-苄基-11-(3-苯基丙基)-11H-咪唑并[1",5":1,2]吡啶并[3,4-b]吲哚(Ⅴr),对CT-26,Bel-7402和MCF-7 细胞株的抑制活性均小于10 μmol/L。此外,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3-苄基-11-甲基-11H-咪唑并[1",5":1,2]吡啶并[3,4-b]吲哚(Ⅴa),3-苄基-11-丁基-11H-咪唑并[1",5":1,2]吡啶并[3,4-b]吲哚(Ⅴf)和3-苄基-11-(3-苯基丙基)-11H-咪唑并[1",5":1,2]吡啶并[3,4-b]吲哚(Ⅴr)与VEGFR2的多个氨基酸残基具有良好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从鹿衔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经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其为木犀草素(Ⅰ)、苜蓿素(Ⅱ)、山萘酚(Ⅲ)、松柏醛(Ⅳ)、香草酸(Ⅴ)、水杨酸(Ⅵ)、3-羟基-11-氧代齐墩果酸(Ⅶ)和3,11-二氧代齐墩果酸(Ⅷ),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Ⅵ、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枸橼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枸橼Citrusmedica L.果实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从枸橼果实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柠檬内酯(Ⅰ)、东莨菪亭(Ⅱ)、β-谷甾醇(Ⅲ)、奥巴叩酮(Ⅳ)、诺米林(Ⅴ)、柠檬苦素(Ⅵ)、异奥巴叩酸(Ⅶ)、橙皮素(Ⅷ)、胡萝卜苷(Ⅸ)、1-O-(β-D-葡萄糖基)-(2S,3S,4E,8E)-2-[(2′R)-2′-羟基十六酰氨基]-4(E),8(E)-十八二烯-1,3-二醇(Ⅹ)、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Ⅺ)、柚皮苷(Ⅻ)、橙皮苷(■)。  相似文献   

6.
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医药化工技术领域的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衍生物结构式Ⅰ中的因子R1、R2为H、1~6个碳原子的烷基、苯基,R3为H、甲基、乙基、乙酰基;结构式Ⅱ中的R1为含氧杂环;结构式Ⅲ中的R1为H、甲基、乙酰基,R2为H、1~4个碳原子的烷基。由于β-  相似文献   

7.
以藜芦醛(Ⅰ)为起始原料,经过溴代、还原、傅克烷基化、脱甲基4步反应,合成了化合物4,5-二-(2-溴-4,5-二羟基苯甲基)-1,2-二苯酚(Ⅵ),总产率为53.5%。采用1HNMR、13CNMR、HREIMS等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比色法对化合物Ⅵ及中间产物4,5-二-(2-溴-4,5-二甲氧基苯甲基)-1,2-二甲氧基苯(Ⅴ)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质量浓度为20 mg/L时,化合物Ⅴ和Ⅵ的PTP1B酶抑制率分别为25.08%和79.48%,表明化合物Ⅵ具有较好的PTP1B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洋甘菊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结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洋甘菊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确定。经过聚酰胺反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核磁共振确定其结构。从洋甘菊的乙醇(95%)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被确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Ⅰ)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很可能为洋甘菊的主要黄酮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瓜馥木和黄酮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评价抗肿瘤活性强度的指标,采用MTT法测定瓜馥木提取物和黄酮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5,6,7,8-四甲氧基黄酮、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的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SPCA-1肺腺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BEL-7402肝癌细胞和K562白血病细胞增殖;水提取物只对K562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结论瓜馥木具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恩施地区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的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考察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络石苷元(Ⅰ)、牛蒡子苷元(Ⅱ)、绿原酸(Ⅲ)、紫云英苷(Ⅳ)、异槲皮素(Ⅴ)、银椴苷(Ⅵ)、络石苷(Ⅶ)、牛蒡子苷(Ⅷ)、水杨苷(Ⅸ)、薯蓣皂苷(Ⅹ)。其中,化合物Ⅰ~Ⅱ、Ⅵ~Ⅶ、Ⅸ是首次从银莲花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Ⅶ、Ⅸ、Ⅹ是首次从野棉花中分离得到。MTT(四唑盐比色法)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Ⅱ、Ⅷ、Ⅸ、Ⅹ在100μmol/L时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率分别为10.5%、7.0%、0.5%及88.0%,其中化合物Ⅹ的活性最好,高于阳性对照品顺铂的抑制率(80.5%)。  相似文献   

11.
迷迭香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迷迭香的化学成分,采用溶剂w(CH3CH2OH)=95%热浸法提取,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正相硅胶,C-18,Sephadex-20柱层析等方法,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化学方法结合波谱分析数据(1D-NMR,2D-NMR)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确定7个化合物分别是:迷迭香酚rosmanol(Ⅰ)、桦木酸(betulinicacid)(Ⅱ)、桦木醇betulin(Ⅲ)、7,24-tirucalladien-3β,27-diol(Ⅳ)、tirucalla-7,24-dien-3β,21,23-triol(Ⅴ)、迷迭香醌(rosmanol quinone)(Ⅵ)、芫花素(genkwanin)(Ⅶ),从迷迭香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Ⅳ、Ⅴ,鲜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2.
对虎尾草药材地上部分用70%乙醇提取后,以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和硅胶等分离材料进行分离和纯化,从中分得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利用氢谱、碳谱、质谱和颜色反应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确认,10个化合物依次为槲皮素(Ⅰ)、山奈酚(Ⅱ)、异鼠李素(Ⅲ)、槲皮素-3-O-β-葡萄糖苷(异槲皮苷)(Ⅳ)、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槲皮苷)(Ⅴ)、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Ⅵ)、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Ⅶ)、金丝桃苷(Ⅷ)、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Ⅸ)和芦丁(Ⅹ),其中化合物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从天然左旋多巴合成卡比多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左旋多巴(Ⅰ)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得到左旋多巴酯盐酸盐(Ⅱ),Ⅱ与苯甲醛反应得到左旋多巴胺苯甲醛Schiff碱(Ⅲ)。通过相转移催化反应的方法,Ⅲ经过甲基化得到甲基多巴苯甲醛希夫碱(Ⅳ),Ⅳ进一步水解得到具有光学活性的甲基多巴(Ⅴ)。Ⅴ变为乙酯(Ⅵ)后与尿素反应得到化合物(Ⅶ),Ⅶ通过硫酸二甲酯保护羟基得到化合物(Ⅷ),Ⅷ在次氯酸钠作用下脲基被还原成肼基从而得到化合物(Ⅸ),最后,Ⅸ在浓盐酸作用下脱去甲基保护基,得到最终产物卡比多巴(Ⅹ)。该研究结果为卡比多巴的合成,提供了一条以天然左旋多巴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14.
盐酸乐卡地平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国平  高瑞昶  张广明  张津枫 《精细化工》2005,22(12):950-951,954
以肉桂酸、氯化亚砜、甲胺等为原料经傅克烷烃化、酰氯化、酰胺化,再用KBH4/ZnC l2体系还原酰胺得到中间体N-甲基-3,3-二苯基丙胺Ⅴ;以2-甲基烯丙基氯为原料,经水合得到中间体1-氯-2-甲基-2-丙醇Ⅵ;再由Ⅴ、Ⅵ合成关键中间体侧链醇2,N-二甲基-N-(3,3-二苯基丙基)-1-氨基-2-丙醇Ⅶ,最后和母核1,4-二氢-2,6-二甲基-4-(3-硝基苯基)-5-甲氧羰基-3-吡啶羧酸(DHPCOOH)对接得到乐卡地平Ⅷ,6步反应总得率23.2%,各中间体及产物结构经MS以及1HNMR确证。  相似文献   

15.
降香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姜爱莉  孙利芹 《精细化工》2004,21(7):525-528
用w(C2H3OH)=95%乙醇提取降香成分,并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进行萃取,以猪油和海鞘油脂为底物,利用氧化稳定测定仪(OSI仪)进行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对其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8种成分:2,4 二羟基 5 甲氧基苯甲酮(Ⅰ),2′,3′,7 三羟基 4 甲氧基 异黄烷酮(Ⅱ),3′ 甲氧基异黄酮苷(Ⅲ),4′,5,7 三羟基 3 甲氧基黄酮(Ⅳ),驴食草酚(Ⅴ)和美迪紫檀素(Ⅵ),己酸2 丙烯酯(Ⅶ)和棕榈酸乙酯(Ⅷ)。其中化合物Ⅰ~Ⅵ对猪油和海鞘油脂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在这8种化合物中,化合物Ⅱ和Ⅳ的抗氧化活性最强,Ⅰ,Ⅲ,Ⅴ和Ⅵ次之,Ⅶ,Ⅷ几乎没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云  赵进  尹素红  孙玉娥 《精细化工》2004,21(Z1):25-28
用改进的曼尼希反应合成了6个哌啶化合物:1 乙酰基 2,2,6,6 四甲基 4 氧代哌啶(Ⅰ)、1 苯甲酰基 2,2,6,6 四甲基 4 氧代哌啶(Ⅱ)、3,5 二甲基 2,6 二苯基 4 氧代哌啶(Ⅲ)、1 乙酰基 3,5 二甲基 2,6 二苯基 4 氧代哌啶(Ⅳ)、1,3,5 三甲基 2,6 二苯基 4 氧代哌啶(Ⅴ)、1,1,3,5 四甲基 2,6 二苯基 4 氧代哌啶季铵盐(Ⅵ)。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低温催化促洗作用。在洗衣粉中添加质量分数0 5%~1 5%,在14~20℃对脂类污渍去除率增加2%~16%。哌啶的N上有烷基取代,特别是季铵化,对提高去污率有利。在同样的温度区间,对过氧化物的催化作用活性顺序为:Ⅵ>Ⅴ>Ⅰ>Ⅱ>Ⅳ。  相似文献   

17.
癸异戊二烯醇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癸异戊二烯醇 (Ⅵ )是极具药用价值药物辅酶Q10 (Ⅶ )的侧链。利用茄尼醇 (Ⅰ )为原料 ,与PBr3 在无水乙醚中反应得到茄尼基溴 (Ⅱ ) (产率 90 % ) ,Ⅱ溶于无水DMF与无水PhSO2 Na反应得到茄尼基砜 (Ⅲ ) (产率 92 % ) ,Ⅲ在叔丁醇钠催化下 (此方法未见报道 )或在相转移催化下与 (E) 3 甲基 4 溴 2 丁烯 1 醇乙酸酯 (Ⅳ )反应偶联得到 (E ,E ,E ,E ,E ,E ,E ,E ,E ,E) 3,7,11,15 ,19,2 3,2 7,31,35 ,39 十甲基 5 苯磺酰基 2 ,6 ,10 ,14,18,2 2 ,2 6 ,30 ,34 ,38 四十碳十烯 1 醇 (Ⅴ ) (产率分别为 89%、19% ) ,将Ⅴ溶于无水甲醇中 ,用Na/Hg齐还原去砜基得到癸异戊二烯醇 (产率6 7% )。用IR、1HNMR、MS验证化合物的结构 ,与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18.
6-氯和6-甲氧基嘌呤核苷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启宾  申艳红  渠桂荣  李永 《精细化工》2004,21(12):941-942,960
以四乙酰呋喃核糖(Ⅰ)和6 氯嘌呤(Ⅱ)为原料,在对甲苯磺酸(TsOH)存在下,运用微波固态反应得到中间体2′,3′,5′ 三乙酰基 6 氯嘌呤核苷(Ⅲ),收率为80 1%。该中间体再用NH3/CH3OH和Na2CO3/CH3OH处理,分别合成了6 氯 9 β D 嘌呤核苷(Ⅳ)和6 甲氧基 9 β D 嘌呤核苷(Ⅴ),收率分别为78 8%和76 9%。Ⅳ和Ⅴ的总收率分别为63 1%和61 6%,结构经1HNMR和元素分析证实。最佳的缩合条件是n(Ⅰ)∶n(Ⅱ)=1∶1,m(TsOH)/m(6 氯嘌呤)=0 03,595W微波辐射4 5min,462W微波辐射1min和119W微波辐射0 5min;生成Ⅳ的氨解条件为室温反应2h,生成Ⅴ的碱解条件为回流5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