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报道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重建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的应用解剖及术式设计。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标本,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供,2侧新鲜下肢标本模拟手术设计。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结果:应用带血供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胫侧副韧带30例,胫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8例,胫侧副韧带和后交叉韧带4例,多韧带损伤1例,经随访疗效为满意。结论:大收肌腱与膝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重建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的应用解剖及术式设计.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标本,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供,2侧新鲜下肢标本模拟手术设计.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结果:应用带血供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胫侧副韧带30例,胫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8例,胫侧副韧带和后交叉韧带4例,多韧带损伤1例,经随访疗效较为满意.结论:大收肌腱与膝关节毗邻,与膝关节韧带形态近似,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转位修复重建胫侧副韧带尤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生物学力学和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及生物力学研究。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带血管腓骨长肌腱及皮瓣转位修复跟腱。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9例。经10个月~1.5年随访,移植的肌腱及皮瓣全部成活8例,愈合良好,跟腱功能恢复。1例皮瓣边缘性坏死,经短期换药愈合。结论: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和皮瓣转位是跟腱及皮肤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排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生物学力学和手术方法。:在40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及生物力学研究。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带血管腓骨长肌腱及皮瓣转位修复跟腱。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9例。经10个月 ̄1.5年随访,移植的肌腱及皮瓣全部成活8例,愈合良好,跟腱功能恢复。1例皮瓣边缘性坏死,经短期换药愈合。结论:带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缺损,比较重建前后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36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标本,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供,模拟手术设计,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后韧带断裂缺损,并比较在修复前后,在屈膝0^o、30^o、60^o、90^o和120^o时胫骨后移距离和韧带应变。结果后交叉韧带断裂后胫骨的负荷后移明显加大,重建后向正常时回归,移植物的生物力学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正常时相似。结论采用大收肌腱重建膝关节后PCL,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重交叉韧带,在各屈膝角度均能有效防止胫骨后移,生物力学特征更接近于正常建效果。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胫侧副韧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带血管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胫侧副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大收肌腱和胫侧副韧带的形态、毗邻关系以及前者的血管分布等。结果:①大收肌腱的肌腱部长6.75±1.22cm,平均宽度为9.6±2.0mm,平均厚度2.2±0.6mm;②胫侧副韧带长约5.8±1.1cm,平均宽11.2±2.0mm,平均厚度1.2±0.2mm;③大收肌腱的血供源于膝降动脉的关节支,该动脉参与形成膝关节动脉网。结论:大收肌腱血供丰富,肌腱长,位置靠近,可作为胫侧副韧带损伤修复的供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大收肌腱转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术式可行性及可能的风险,探讨转位肌腱固定方法。 方法 解剖观察30侧尸体标本的大收肌腱及内侧髌股韧带形态及其周围血管神经等毗邻关系;测量收肌结节至内侧髌股韧带股骨止点距离、收肌结节至大收肌腱移行部距离;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 结果 大收肌腱长度(收肌结节至收肌裂孔距离)为(105±14)mm(77~129 mm),内侧髌股韧带轴长长度为(46±6)mm(33~57 mm),收肌结节至内侧髌股韧带股骨止点距离为(9±2)mm(6~13 mm),收肌结节至大收肌腱移行部距离为(124±11)mm(102~144 mm)。 结论 长约55 mm的大收肌腱通过转位固定于髌骨内侧缘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可行,大收肌腱作为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供体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修复膝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收肌结节、股骨内侧髁为观测点解剖观测膝降动脉关节支的走行、分支与分布。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 结果 膝降血管关节支在距股骨内侧髁下缘上(5.9±1.2) cm处发出两大分支:①骨膜支起始外径(1.3±0.2)mm,在股骨内侧髁面上走行距离为(4.8±1.1) cm;②髌下支起始外径为(1.3±0.2) mm,向下走行距离为(6.6±1.5)cm。 结论 可形成膝降血管髌下支-骨膜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逆行转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  相似文献   

9.
骨间返血管为蒂前臂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骨间返血管前臂皮瓣修复前臂近端、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的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为6.9±1.1cm,尺骨嵴外侧1.4±0.3cm,于尺骨鹰咀最突出点下方4.4±1.4cm,于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发出皮支。骨间返动脉终末支至肘后部与桡侧返动脉、桡侧副动脉背侧支、中副动脉构成吻合。结论:以骨间返血管为蒂前臂背侧皮瓣顺行转位可修复前臂近端软组织缺损,如以吻合支为蒂逆行转位可修复肘关节周围及臂下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跟腱止点伴跟骨及皮肤缺损游离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于2002年10月-2004年7月对4例因摩托车后轮绞伤至足跟腱伴跟骨止点及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吻合血管大收肌.骨皮瓣,修复跟腱重建止点并修复跟区皮肤缺损。足跟区皮肤缺损面积为6.5cm×10cm-7cm×11cm,跟腱缺损长度为5-7cm。切取隐动脉皮瓣面积为8cm×11cm-8cm×12cm,切取大收肌腱长度为6-8cm。结果:4例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421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3~S4,双足提踵试验均阴性,单足提踵试验阴性3例,4例病例步态均恢复正常。结论:吻合膝降血管大收肌.骨皮瓣修复跟腱跟骨复合组织缺损,疗效满意,是目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设联合治疗组28例,单用拉米夫定组30例,单用泛昔洛韦组32例。联合治疗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0.1g/d(PO),泛昔洛韦1.5g/d(PO),24周。拉米夫定、泛昔洛韦单用组剂量及疗程分别同联合治疗组。结果 3组均无明显副反应,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无差异。3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9.3%、66.7%、40.6%,差异有显著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eAg)阴转率分别为28.6%、23.3%、21.9%,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用药安全、耐受性好,临床显示联合治疗对HBV DNA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单用药。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