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和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产后42天检查时对无子宫出血的1 061名产妇行常规妇科检查,判断其是否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运用自制调查表了解其孕产期情况,询问孕期及产后是否有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苏州市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为2.26%.多次妊娠分娩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妊娠分娩妇女(χ2=9.62,P<0.01),第二产程延长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产程正常妇女(校正χ2=15.96,P<0.01).结论 分娩次数、第二产程延长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未发现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相关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进行产后复查的妇女1 38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阴道分娩712例,剖宫产669例,专人询问并填写孕期及产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9.38%)与剖宫产组(67.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7.56%)高于剖宫产组(61.73%)(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293例(21.22%),其中阴道分娩组157例(22.05%),剖宫产组136例(20.33%);产后SUI 133例(9.63%),其中阴道分娩组114例(16.01%),剖宫产组19例(2.84%),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分娩前体质量指数是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高危因素;剖宫产为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产后发生SUI的保护性因素;年龄为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应严格控制孕期体重,给予孕产妇保护盆底功能充分的宣教,指导其进行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差异。方法:对徐州市妇幼保健院自2013年6月至年2015年6月产后康复门诊的患者420例进行盆底功能测试。结果:420例患者中189例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占45.0%,年龄、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总产程及分娩时间间隔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分娩次数的增多,胎儿体重的增加,总产程时间的延长,易引发盆底功能损伤;阴道分娩患者盆底功能损害较剖宫产患者损伤重,但与二次剖宫产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妊娠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盆底功能损害均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初产妇产后无干预状态下盆底功能自然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长春市妇产医院妇科门诊复查的初产妇1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40例已婚未孕妇女作为对照组。记录基线参数如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职业、孕次及新生儿体质量等,产后6~12周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分析在无干预状态下影响盆底功能自然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产后第6周、第12周,阴道分娩组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剖宫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剖宫产组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在无盆底康复治疗等干预措施下,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12周较产后6周,Ⅰ和Ⅱ类纤维肌肌力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发生率为18. 0%(18/100),阴道后壁膨出的发生率为15. 0%(15/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与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相关(P0. 05),但患者年龄、分娩方式、产后时间、孕次、职业与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无关(P0. 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均是影响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任何分娩方式产后均会出现明显的盆底功能障碍,经阴道分娩更为明显。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是影响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的最危险因素,对存在产前高BMI、高新生儿体质量的产妇,应尽早行盆底康复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研究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治疗盆底功能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到该院妇女保健科进行产后复查的796例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底肌力检测及POP-Q评分,收集处理获得的资料数据,将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产妇作为研究组,未发生PFD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引起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异常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96例产后妇女中,共检出253例发生PFD,发生比例为31.78%;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及分娩方式是引起PFD发病的因素(P0.05)。结论妇女的年龄、体重指数、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及分娩方式是导致盆底功能异常的原因,为避免产后发生PFD,应在怀孕前、妊娠期以及分娩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加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产后尽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危险因素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产后SUI产妇(失禁组)和同期分娩未发生SUI的80例健康产妇(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其年龄、孕龄、孕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BMI)、经产情况、胎数、分娩方式、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情况、吸烟情况、产后增加腹压、新生儿体重、产后盆底功能锻炼情况、孕期运动量、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因素差异,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产妇产后SUI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实际治疗情况将88例失禁组产妇分为盆底功能锻炼组(38例)和未接受盆底功能锻炼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即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等。结果:两组产妇年龄、孕龄、孕次、BMI、吸烟情况、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产后未予以盆底功能锻炼及新生儿体重≥4000g是影响产妇产后S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失禁组中锻炼组产妇Qmax、MU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高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0.05);VT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均<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后未行盆底功能锻炼、巨大儿及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均同产后SUI的发生关系密切,建议产妇产后尽早接受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的初产妇23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70例,剖宫产组66例。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测定盆底肌力以及POP-Q数值,确定其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之后遵循自愿原则进行10~15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盆底功能检测。由专人询问及填写治疗前后的SUI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各种PFD症状明显,而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PFD症状明显减少,患者盆底功能改善,说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无差别,疗效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患者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的盆底肌收缩肌变化及其影响相关性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产后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2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产后盆腔器官脱垂者50例为观察A组,产后尿失禁者70例为观察B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120例经产后复查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盆底肌收缩肌变化及其影响相关因素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后肌电图显示持续与快速收缩值(16.45±8.38)μv与(16.22±11.10)μv均比对照组(21.85±11.64)μv与(37.50±20.91)μv低,且观察A组持续收缩值均比观察B组与对照组低,观察B组快速收缩值均比观察A组与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腹压增高史所占比例、阴道分娩概率、新生儿体重与分娩前体质量指数均比对照组高(P0.05);产妇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相关因素包括腹压增高史、新生儿体重、分娩前体质量指数与阴道分娩概率等。结论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对其盆底肌收缩肌产生一定变化,产妇持续与快速收缩值降低,且腹压增高史、新生儿体重、分娩前体质量指数与阴道分娩概率为导致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相关因素。临床需强化产前干预,且选择合理分娩方式,促进产妇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后复查的100例妇女,产后42 d对妇女进行盆底疾病筛查,并采用PFDI-20、PFIQ-7和PISQ-12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是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分为PFD组32例和非PFD组68例。结果100例产后42 d复查妇女中共检出PFD患者32例,发生率为32.00%。PFD组的PFDI-20评分、PFIQ-7评分和PISQ-12评分均较非PFD组低(P<0.01)。PFD发病与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体重指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及分娩方式是产后PFD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妊娠期健康宣教,增强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以预防产后PFD,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产后妇女分娩时相关因素和产后尿失禁发生情况,探讨分娩相关因素与尿失禁(U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孕妇分娩因素调查问卷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标准问卷简表(ICI-Q-SF),对2015年4-9月在该院盆底中心就诊的245例产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245例分娩后妇女,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回收有效率为96.7%,发生UI者103例,发生率为43.5%,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为76.7%,急迫性尿失禁(UUI)为4.9%,混合性尿失禁(MUI)为18.4%,不同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及有无会阴裂伤的分娩后妇女UI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娩后妇女的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有无会阴裂伤与UI发生具有关联(P0.05)。结论分娩后女性UI发生率较高,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有无会阴裂伤是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做好保健预防,加强盆底肌功能训练可降低UI率。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7,(6):886-889
目的探讨临床基本评估在产后42 d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阳江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产后42 d体检的1 453例产妇中进行盆底临床基本评估的785例产后妇女的评估结果,总结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的执行情况。结果在自愿参与盆底功能临床基本评估的785例产后妇女中,初产妇528例,经产妇257例;剖宫产165例,顺产620例。共检出256例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32.61%,其中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20.13%(158/785),尿失禁(UI)发生率7.01%(55/785),压力性尿失禁占4.33%(34/785),混合型尿失禁占2.68%(21/785),POP合并UI发生率4.46%(35/785),性功能障碍占1.02%(8/785),无粪失禁。1 453例产后42 d妇女中,接受普遍性指导方案者79.63%(1 157/1 453),接受重点预防方案者1.93%(28/1 453),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者25.12%(365/1 453)。结论初产妇与经产妇、剖宫产产妇与阴道分娩产妇发生POP异常的程度及盆底综合肌力不同,PFD发病可能与年龄、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有关;产后42 d临床基本评估可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出,改善产妇的康复效果,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第二产程时间对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于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进行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168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产程正常组(122例)和产程延长组(46例),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发生率与分级、盆底肌阴道压力、盆底肌力损伤和盆底肌肉疲劳度。应用线性相关分析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产程正常组产妇SUI和POP的发生率(5. 74%、6. 56%)低于产程延长组(15. 22%、19. 57%),产程延长组的盆底肌阴道压力低于产程正常组,肌力损伤的比例和盆底肌肉疲劳度高于产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产妇I类和II类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呈负相关(P 0. 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重和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二产程延长可降低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加重盆底肌纤维损伤和疲劳度,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病的相关因素,总结其防治对策,旨在为产后SUI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94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尿控协会(ICS)推荐的尿失禁标准问卷进行调查,统计产妇产后SUI发生率,并收集所有产妇临床资料、产科相关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筛选SUI发病的危险因素,总结其防治对策。结果共调查940例对象,产后SUI发生率为9. 79%,其中Ⅰ级28例(30. 43%),Ⅱ级46例(50. 00%),Ⅲ级13例(14. 13%),Ⅳ级5例(5. 43%);发生产后SUI患者年龄≥30岁、孕次≥3次、产次≥3次、孕前体质量≥60 kg、体质指数≥24 kg/m~2、阴道分娩、会阴撕裂、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产后重体力劳动所占比例均高于产后无SUI者,其缩肛训练所占比例低于产后无SUI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分娩方式、会阴撕裂、新生儿体质量、缩肛训练均与产后SUI发病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分娩方式风险系数最高(P0. 05)。结论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分娩方式、会阴撕裂、新生儿体质量、缩肛训练均为产后SUI的发生的影响因素,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强化妊娠期和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可降低产后SU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产后42 d复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制定该地区女性SUI防治策略,提高产后女性生活质量。方法以2016年1月1日-6月30日在该院行产后42 d复诊产妇共2 163例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进行盆腔脏器脱垂量化分期系统(POP-Q)分度检查,对SUI相关因素经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危因素。结果产后42 d妇女中SUI患病率为38.65%。阴道分娩的SUI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52 7,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SUI的概率也随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5.019 0,P<0.05);随着婴儿出生体质量的增加,患病率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2.153 0,P<0.05);随着阴道前壁脱垂级别的增加,患病率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5.019 0,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阴道分娩次数和阴道前壁脱垂POP-QⅡ度及以上3项因素的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后42 d女性SUI与年龄、阴道分娩次数、阴道前壁脱垂因素有关,针对SUI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对高危人群进行适时干预,预防和治疗女性SUI,提高产后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妇女盆底功能情况,为制定产后盆底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结果,探讨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大小等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 阴道分娩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腹直肌分离、阴道口闭合不全发生率分别为86.7%、75.2%、97.7%、14.4%、74.1%、60.3%、43.9%;剖宫产组分别为79.8%、74.2%、93.9%、6.7%、43.3%、70.8%、5.0%.除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外,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中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91.5%和84.9%,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2.1%;新生儿体重≥3 500 g和<3500 g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91.9%和85.4%,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86.4%和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1、2次及以上剖宫产产后腹直肌分离66.8%和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仪评估产后复查患者的盆底功能状况,分析相关因素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92例,根据分娩方式、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组,分析比较组间盆底表面肌电值的差异。结果与剖宫产组相比,阴道分娩组盆底表面肌电值较低,盆底慢肌松弛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高年龄组、超重组与其对照相比,盆底功能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与剖宫产产妇相比,盆底功能较差。在一定范围内,年龄和超重对盆底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近期盆底肌力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3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单胎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140例,排除泌尿系感染、阴道炎症、慢性咳嗽;自愿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盆底康复室进行盆底肌力测评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盆底肌力按照Ortiz分级法,共6级(0~5级),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后肌力明显增强,治疗前产妇盆底肌力为0. 887±0. 72,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为2. 636±0. 88,产妇盆底肌力平均提高1. 749个等级,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95例,阴道壁膨出48例,子宫脱垂30例,经过治疗后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患者仅35例,阴道壁膨出33例,子宫脱垂的患者8例,两者比较治疗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力,对防治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10月在北京医院自然分娩并参加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281例,分别在产后42~60d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和POP-Q评分,分析不同因素对产妇产后POP的影响。结果: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发生POP 134例(47.7%),其中阴道前壁膨出79例(59.0%),阴道后壁膨出26例(19.4%),轻度子宫脱垂29例(21.6%)。多因素分析显示,1与孕期体重增加10kg的产妇相比,体重增加15~19.9kg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显著升高(OR=2.16,95%CI:1.05~3.07);2与分娩时体重指数(BMI)18.5~24.0的产妇相比,BMI≥28的产妇产后发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10,95%CI:1.02~2.14);3与第一产程3h相比,第一产程3~6h的产妇产后早期发生POP的风险降低(OR=0.09,95%CI:0.03~0.86),但第一产程时间12h时,产后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24,95%CI:1.05~2.45);4与第二产程时间≤1h相比,第二产程1h产后早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72,95%CI:1.15~3.33)。结论: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早期POP发生率高,与妊娠和生产相关的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围产期盆底知识宣教和训练,做到早期防治,以减少远期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查2 641例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为预防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进行产后体检的2 64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检查盆底功能,统计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情况及肌力异常情况。结果 2 641例产妇中,PFD 1 266例(47.9%)。随着产妇年龄增大,产妇肌力异常、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经产妇、分娩时新生儿为巨大儿的产妇肌力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初产妇、分娩时新生儿为非巨大儿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进行筛查对PFD的诊断和促进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