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16层Aquilion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2例肺动静脉瘘进行容积增强扫描,并行肺部血管重建(MPR,MIP,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结果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示肺内病灶强化程度与肺动脉分支类同,连续的MPR重建图像可显示病灶与肺血管相延续,肺部血管MIP及VR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的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囊瘤及引流静脉,多角度和多方向的旋转观察能显示三者关系的细节.结论多层螺旋CT肺部血管成像是诊断肺静动脉瘘的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40例经造影或手术证实为肺动静脉瘘患者的CT表现,总结肺动静脉瘘的CT表现特点。结果CT平扫肺动静脉瘘可表现为肺门附近的圆形或分叶状的致密影;增强扫描对于较大病灶可明确显示输入动脉的血管及注入左心房的引流静脉。CT平扫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不大,多层螺旋CT肺部增强扫描是诊断肺动静脉瘘的首选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头颈部CT血管造影35例,对比剂注射速率4 ml/s,薄层重叠重建,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等图像后处理,显示头颈部动脉。结果:35例头颈部动脉血管显示良好,足以达到诊断要求。结论:选择合适的对比剂剂量、注射流率及扫描参数,熟练应用各种后处理方法可满意显示头颈部动脉。  相似文献   

4.
王恩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9003-900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输尿管癌患者11例。所有患者常规行全尿路CT平扫及增强扫描,延迟8~120min行多次全尿路扫描,薄层重建数据应用AW4.3软件进行MPR、CPR、MIP及VR重建及三维成像,CPR选取动脉期、MIP及VR选取延迟期效果较好。结果 CT全部检出病灶。平扫显示病灶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肿块、管壁增厚及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可见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MPR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本身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CPR通过动脉期重建对输尿管完整显示使病变整体形态范围变得更清晰。MIP、VR在延迟期能立体多方位显示输尿管充盈情况、局部梗阻形态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基本上对原发输尿管癌做出正确诊断,提高小病灶检出率,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9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64层CT后处理在长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长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长骨恶性肿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后,做多层面重建(MPR)和容积成像(VR) 2种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其中MPR准确显示了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的改变、骨破坏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VR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在增强的基础上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静脉和肿瘤血管。2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骨膜反应的形态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长骨恶性肿瘤,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长骨恶性肿瘤作出准确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7.
陆重元 《山西临床医药》2010,(11):815-815,83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容积再现(V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并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MSCTA技术为主动脉瘤病变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双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在肾静脉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静脉异常患者(肾静脉变异3例,肾静脉栓子9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3例,脾肾静脉分流、动静脉瘘和静脉瘤各1例)的MDCT图像,比较MDCT双期扫描及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对肾静脉异常的显示效果。结果:①MDCT双期扫描图像可清晰显示肾静脉及其伴随病变;动脉期图像可对所有肾静脉异常作出初步诊断,静脉期图像显示肾静脉属支、侧支循环交通支静脉、静脉栓子范围及伴随的静脉系统异常较动脉期图像更有优势。②MPR图像可清晰显示肾静脉腔内外情况及合并的静脉周围组织病变,但难以完整显示血管解剖全貌;CPR可将迂曲的肾静脉拉直显示,但造成周围解剖结构分离、变形;MIP对血管解剖及病灶的显示效果最佳,薄块MIP能减轻图像重叠的干扰;VR显示肾静脉解剖形态立体感强,对重叠血管和动静脉畸形的显示优于MIP,但不能显示静脉腔内栓子。结论:MDCT双期扫描结合适当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可以满意显示肾静脉解剖及病变,是评价各种肾静脉异常及伴随病变的准确、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多普勒超声(TCD)及64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64排螺旋CT对65例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部分病例与DSA结果相比较。结果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解剖关系;动静脉畸形清楚显示了畸形血管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多普勒超声联合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的空间关系,对颅内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血管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要求以及图像重组的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能够进行三维重组,重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血管解剖.MPR、VR重建图像直观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空间关系,MinIP及气管V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气道形态及发育状况,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显示血管环与气管、食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与气管、食管间的毗邻关系,是检查血管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159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做脑血管增强扫描,采用VR、MIP和MPR后处理技术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159例,其中正常74例,血管变异44例,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栓塞2例,脑动脉狭窄29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Moyamoya病1例。结论CTA能多方位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为病变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提供更精确具体的解剖图像,可发展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筛选手段,部分代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诊断胸部骨转移瘤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胸部常规检查中极易误漏诊的骨转移瘤,在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后检出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CT室检出的胸部骨转移瘤50例,全部病例均有常规扫描图像及重建图像,重建方法有:MPR、VR、MIP等。两组图像作出比较。结果:常规扫描图像发现22例肋骨、胸椎、胸骨及肋软骨骨质破坏,11例可疑破坏,17例阴性,重建图像20例肋骨破坏,23例胸椎骨质破坏,1例胸骨,1例肋软骨,5例可疑破坏。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对常规扫描后数据进行减薄,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后重建,应用多窗观察,能发现常规扫描易误漏诊的转移性骨肿瘤,有利于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尿管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输尿管癌的MSCTU表现。18例均行MSCT平扫、增强动、静脉期扫描、多次排泄期扫描及薄层重建,且均行MPR、CPR、VR、MIP重组。结果:增强动、静脉期轴位图像及MPR、CPR重组能够清晰显示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CPR通过尿液或造影剂对比,可连续显示整条输尿管及肿块;VR及MIP重组对充盈造影剂的输尿管管腔能很好显示肿块引起的不规则狭窄或截断。结论:MSCTU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显示输尿管癌,并能客观评判双侧肾脏排泄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帮助。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评价右膈下动脉起源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显示右膈下动脉(RIPA)起源的能力.方法 MSCT行上腹部增强扫描26例,对比剂80~90 ml,流率 3 ml/s,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0.6 mm,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处理.结果回顾性薄层重建图像显示RIPA起源22例,4例无法显示.后处理方法中,MIP能最佳显示RIPA的大体解剖学形态,MPR及VR显示能力不足.结论 MSCT回顾性薄层重组图像可以评价RIPA起源,MIP可以大体观察其解剖学形态,两者结合,能更好地为血管造影术前提供有价值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延迟时间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疑似或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三组采用不同的延迟扫描时间12 s、13 s1、4 s行对比剂增强扫描,在高分辨横轴位图像基础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对主干、左右肺动脉、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三组60支主肺动脉、120支左、右肺动脉均显影良好,在最佳延迟时间12 s时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支数明显高于13 s和14 s的扫描结果,因此导致检出的肺栓塞血管支数与栓塞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预设的延迟时间内完成扫描,可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各级分支,并对临床诊断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正畸中的应用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口腔颌面正畸病例行MIP、VR、SSD及MPR后处理,观察几种不同图像显示的效果。结果:SSD、MIP、VR 3种三维重建方法图像的清晰度、锐利度、细节显示、伪影等方面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VR重建方法在立体显示方面优于SSD法及MIP法, MPR的牙齿轴位、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在显示解剖细节上具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畸形的分析测量中各有优势,VR结合MPR对口腔颌面畸形的诊断、数据的测量最佳。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腕关节损伤1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腕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SSD,MPR,VR)。结果:MPR可从任意平面观察骨折及周围组织的情况,3D重建可显示骨折的立体关系,可从多角度、多方向观察。结论:多层螺旋CT腕关节多种重建方法结合使用可提高腕关节损伤创伤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漏诊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腹腔动脉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腹腔动脉动脉瘤13例病例的CT资料,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腹部动脉重建.结果 13例患者中发现腹腔动脉动脉瘤13个,VR、MIP、MPV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腹腔动脉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78例骨关节创伤患者,全部行多层螺旋CT薄层横断面扫描,部分行三维重建(包括VR法和SSD法)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各方法对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 肩、肘、膝、踝关节及骨盆创伤78例,CT横断面扫描均获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SSD重建,明确诊断75例;71例行VR重建,明确诊断70例;37例使用了MPR重建,均获明确诊断。图像显示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可发现细小骨折但缺乏立体信息,3D重建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向观察,清楚直观;MPR法显示骨折线走行和移位更有优势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结论 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各具特色,结合使用可提高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准确性,简化思维,为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