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非正常拔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4例应用PICC导管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其非正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04例早产儿中,93例(89.4%)为正常拔管,11例(10.6%)为非正常拔管。非正常拔管组患儿PICC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拔管组患儿(x2=24.931,P=0.000)。非正常拔管组患儿的平均置管长度为(8.4±2.2)cm,明显低于正常拔管组的(10.2±1.6)em(t=3.391,P=0.001)。结论导管尖端未达到腔静脉可能是导致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左、右侧上肢床旁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置管结局的影响。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PICC的患者458例,按随机表分为经左侧置入组(n=230)和右侧置入组(n=228)两组,于置管后即刻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并随访至导管停止使用时为止。结果右侧置入组出现送管困难的比率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14.9%比24.8%,P=0.003),导管头端大于40°成角的比率也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2.2%比23.4%,P=0.000)。两组患者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的到位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54.4%比53.0%,P=0.538),右侧置入组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段的比率明显高于左侧置入组(21.0%比6.6%,P=0.001);右侧置入组导管头端异位于头臂静脉的比牢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48.1%比66.7%,P=0.008),异伉于颈内静脉(P=0.859)和锁骨下静脉(P=0.696)的比率与左侧置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导管留置时间(P=0.617)、穿刺血管局部静脉炎发生率(P=0.561)、导管堵塞率(P=0.774)及导管相关感染率(P=0.854)方面差异尤统计学意义,右侧置入组的上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4.4%比8.3%,P=0.043)。结论经右侧上肢置入PICC的效果优于经左侧上肢,建议临床中置入PICC时优先选择经右侧上肢置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发生率(3.6%)显著低于免缝胶带固定组(57.5%)(P〈0.01)。结论在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如果出现导管脱出,根据无菌原则,脱出部分不能再送入体内,导管尖端无法位于上腔静脉,将影响导管的滴速和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超声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超声监测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作用。方法观察我院84例超声监测下接受PICC的患者,置管时用超声扫查导管位置,出现异位现象及时调整。结果84例患者中3例出现导管异位,撤出一定长度后,在超声监测下重新置入到预定长度,X光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内预期位置。结论超声监测下PICC简单可行,能较好地避免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导管置管(PICC)临床应用以及护理方式进行讨论。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本院接受经外周静脉导管置管(PICC)的1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与常规置管;给予研究纽PICC输液技术以及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输液效果。结果:研究纽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外周静脉导管置管(PICC)相较于常规静脉输液法输液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ICC穿刺法穿刺简便、成功率高且可由护理人员单独操作,针对PICC的护理方式较于常规护理,护理满意度也有显著提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原因,探讨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2170例,6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7例次(0.32%),其中2例合并菌血症,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6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分别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使用聚脲氨酯材质的PICC导管,管尖位置6例次在锁骨下静脉、1例次在颈内静脉;超声确诊血栓形成后,拔出导管并抗凝治疗,5例患者放置上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平均随访10.6个月,4例血栓消失。结论PICC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管尖位置不当,置管时应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辅助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经济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采取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红球与白球)分组,即对照组(常规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观察组(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比较分析不同定位技术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费用、操作时间、血流量、定位准确性、尖端位置正常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渗血、误穿、感染)。结果:观察组定位准确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费用更少(P<0.05),但两组血流量、操作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可见,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减少置管费用,同时还能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并减少操作时间与血流量,较常规定位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患者异位入颈外静脉、右心房、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导管,在放疗模拟定位机下进行机下调管。正位后应用计算机的可视功能确定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记录正位后导管头端的位置及成功率。结果:56例导管异位患者中,除2例血管畸形者,正位成功率为85.2%。结论:放疗模拟定位机是一种实用、直观、简便、科学的用于PICC导管异位后正位的机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9例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对钙液外渗的保护作用,探求一条有效防止钙液外渗的新途径。方法将127例新生儿按照补钙途径分为外周静脉组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其中外周静脉组62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65例,观察两组钙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外周静脉组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钙液外渗,而中心静脉置管补钙的患儿中,未有钙液外渗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外周静脉补钙相比,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更为安全,可有效减少钙液外渗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ml按照快一慢一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2%,处理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少量快一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在监测中心静脉导管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一年来为12例患者施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心电图监测显示,当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内时P波变为高尖,术后经X光透视并摄取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提示心电图技术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