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慧羚  李莹  柯键  江敏 《护理学杂志》2024,(4):37-40+56
目的 探讨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急诊标准化急救流程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急诊科就诊的疑似暴发性心肌炎患者8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流程实施救治及护理,观察组按照科室构建的暴发性心肌炎标准化急救流程实施救治及护理。结果 对照组31例、观察组40例完成研究。观察组急诊预检分诊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确诊患者急诊候诊时间及实施前后急诊科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后急诊医护人员安全态度的安全氛围、管理感知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急诊标准化急救流程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早期筛查识别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缩短急诊候诊时间及停留时间,可提高患者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本院影响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相关原因,为严重创伤患者分流与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可能影响滞留时间因素为自变量,滞留时间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相关可能因素对滞留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方式、就诊时间段、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和是否急诊手术,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受伤原因,性别、医疗费用支持状况、受教育程度、户籍、入院病房类型、是否转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严重创伤患者年龄65岁、高峰时间就诊、自行入院、病情涉及多个科室、不是急诊手术会使急诊滞留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本院严重创伤患者滞留时间主要因素有年龄、入院方式、就诊时间段、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和是否急诊手术,这些因素值得重视并进一步研究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法,最大限度地缩短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设立急诊抢救缓冲区对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缓解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6月的二级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6月的二级抢救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急诊室施行传统急救,观察组在急诊公共区域开辟抢救缓冲区,采用医护联合分诊,即时检验,再造抢救流程等方法。对两组的候诊时间、滞留时间、120担架滞留时间,以及对患者满意度、医生及护士满意度调查进行统计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平均缩短2.28min,患者滞留时间平均缩短4.86h,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采用抢救缓冲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缩短了二级患者的候诊及治疗时间,加速了科室和院内分流,提高了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缓解了急诊拥堵现象,维持了抢救室良好的秩序,医生及护士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患者救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就诊的急诊患者,落实首问负责制、实施急诊一站式服务、开通急救通道、给予温馨服务的措施.结果:有效提高危急重症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减少就诊流程,节省救治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率,减少了护理差错及纠纷.结论:对就诊的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危急重症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减少就诊流程,节省救活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护理差错及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患者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分析该流程的不足,优化急诊就诊流程。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调查表对急诊就诊的1 425例患者或家属进行调查。结果导诊台、建卡挂号处、分诊台、候诊区、抽血处、输液室设施标识满意率均在70.00%以上;导诊、建卡挂号、分诊等流程等候时间满意率均在70.00%以上;而候诊及使用平车等候时间满意率仅56.56%和57.60%;80.00%以上患者在导诊、建卡挂号、分诊、抽血、输液流程等候时间5min,而27.68%患者候诊时间10min。就诊最不便的流程包括候诊、平车使用、抽血及输液4方面。结论急诊科亟需改善抽血处、候诊区、输液室的设施标识,缩短候诊及平车使用流程的等候时间,大力改进急诊就诊流程不便之处,持续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以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病情分级的急诊服务标准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并实施基于病情分级的急诊服务标准,以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及心肺复苏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成功率作为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及心肺复苏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成功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心肺复苏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成功率及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显著低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基于病情分级的急诊服务标准,使急诊服务有据可依,指导急诊医护人员为不同病情严重度分级的急诊患者提供高速、高效、专业的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腔穿刺输液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10—2017-09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34例严重创伤患者。将2011-10—2014-09间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开展骨髓腔穿刺输液治疗;将2014-10—2017-09间收治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均在急诊救治中采用骨髓腔穿刺输液治疗。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建立静脉通路平均用时及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骨髓腔穿刺输液应用于急诊科救治,能够明显缩短建立静脉通路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急诊救治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我院急诊科接诊的42例闭合性重度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给予实施急诊救治措施:给予快速补充血容量,其中28例给予应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11例给予应用外固定支架+股骨髁上牵引固定骨盆,3例急诊行髂血管探查结扎术。结果37例患者休克纠正、存活,5例患者死亡。结论稳定骨盆环及快速补充血容量是对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救治措施,床旁介入性血管栓塞术是救治骨盆骨折合并髂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05—2016-04间郑大二附院急诊科尚未接受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模式时收治的20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05—2018-04间已接受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模式时收治的2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救治资料,比较2组患者有效开放气道情况、血气胸诊断情况、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评估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急诊科救治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培训后患者的有效气道开放率、血气胸阳性诊断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培训前;完成初级评估所用时间均低于培训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有利于提高创伤的救治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在烧伤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收治的730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收治的754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工作模式,观察组实施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即应用烧伤急诊患者病情评估表进行分诊,将患者病情分为Ⅰ~Ⅳ级,并划分到相应区域进行救治。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烧伤急诊科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实施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证烧伤急诊患者护理安全,提升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烧伤急诊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诊救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现行诊疗、护理常规,制订急诊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102例急诊患者,依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急诊救治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依据设制临床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结果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急救自救技能掌握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等显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救治、护理急危重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及综合医院的护理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分级分区管理模式下急诊分诊情况及影响急诊分诊正确率的因素。方法调查分级分区管理模式下急诊分诊的156例患者结局与临床资料,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分诊正确108例,不正确48例,两者在就诊时间、就诊日、患者文化程度和依从性、急诊检验和检查回示时间、查体和询问病史全面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急诊检验和检查回示时间、病史全面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是分诊正确与否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在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实施中,采取措施保障夜间和节假日值班医护人员,简化检查检验程序,缩短检查检验回示时间,详细取得病情材料有助于提高分诊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49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管理,对134例患者(观察组)实施绿色通道及管理.结果 观察组从就诊至导管室的时间及入导管室至手术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绿色通道的实施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到急诊科就诊并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2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流程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30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急诊抢救护理.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急救护理路径运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急诊抢救,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效率、患者存活率,以及患者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本院自2000年设立了急救中心以来,建立了急诊手术室,采取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手术-急诊监护-急诊病房一条龙的创伤救治体系,在创伤急救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把"黄金1小时"作为抢救复苏的中心.笔者对本院急诊科32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救治与结局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98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的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整体救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救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98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存活71例,死亡27例(27.6%)。死亡组的病人GCS评分及ISS评分均低于存活组的病人(P〈0.05),合并器官损伤的数量多于存活组(P〈0.05),受伤到院前急救时间及受伤到手术时间均长于存活组(P〈O.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成功救治的关键是重视事发现场与院前的急救,缩短患者受伤到急诊科救治的时间、缩短急诊确诊时间、及时通过绿色通道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管理,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方法 在医院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基于PDA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管理系统,实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的智能化全程监控。将此系统应用于2019年收治的75例患者(观察组),并与2018年的8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应用效果比较。结果 观察组门球时间及救治各环节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系统应用后观察组抢救路径完整执行率达到86.67%,医护人员对系统使用满意率为93.33%。结论 基于PDA开发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管理系统,可规范患者诊疗过程,实现对患者抢救过程的科学管理,有效缩短患者门球时间,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凤英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463-464
目的:简述儿科急诊患儿病情分级管理。方法:参照2011年9月份卫生部公布的《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结合我院实际经验我科于2012年2月份起率先制定儿科急诊患儿病情分级管理标准,实行Ⅳ级分级管理。结果:对21695名急诊就诊患儿进行分级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就诊过程无医疗纠纷及过激行为发生。结论:急诊患儿病情分级管理标准的实施,充分保证了危重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了患儿就诊的安全性,减少或降低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49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管理,对134例患者(观察组)实施绿色通道及管理。结果观察组从就诊至导管室的时间及入导管室至手术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绿色通道的实施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精神行为异常情况,为制订干预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急诊临床信息系统软件设置急诊就诊患者精神行为异常评估模块,对10 522例急诊科就诊患者进行评估;使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的行为表现、心理精神状态进行再评估确认筛查结果。结果 共筛查108例精神行为异常患者,占1.03%,男女比例为1∶1.12;患者就诊时间段集中于10:01~16:00和20:01~2:00。42例(38.89%)仅表现为异常心理精神状态,66例(61.11%)合并多种精神行为异常表现;男性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女性、近期与周围人群产生矛盾者自杀/自伤发生率显著增高(均P<0.05),不同年龄及不同急诊分期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诊科就诊患者精神行为异常表现多样,护理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及时鉴别与处置,确保医护患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