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社会功能状况,为科学的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eiss功能缺陷量表(Weiss Functional Impairment Rating Scale-Parent Report,WFIRS-P)评价ADHD儿童的社会功能,比较ADHD组与正常儿童组的社会功能状况,分析不同亚型ADHD儿童的社会功能的差异。结果 ADHD组在家庭、学习/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冒险活动6个维度社会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混合组(ADHD-C组)在各维度社会功能损害较注意缺陷组(ADHD-I组)、多动冲动组(ADHD-HI组)明显(P<0.05);ADHD-HI组在家庭功能损害比ADHD-I组明显(P=0.001),但在其他5个维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社会功能缺陷,不同亚型ADHD在社会功能损害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三种亚型儿童的行为特征,为ADHD共患病二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诊断标准,将2019至2021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确诊的500例6~11岁ADHD患儿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多动/冲动型为主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通过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各亚型的行为问题。结果 ADHD-I中,女孩占比高于男孩,9~11岁组占比高于6~8岁组;而ADHD-HI及ADHD-C中,男孩高于女孩,6~8岁组高于9~11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6、9.03,P<0.05);9~11岁组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多动-冲动得分均高于6~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9、2.34、2.23,P<0.05);女孩活动能力、抑郁、躯体主诉、交往不良、内化行为问题得分高于男孩,违纪、分裂强迫、强迫性得分低于男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介于2.03~5.49之间,P<0...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共患和不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抽动障碍(TD)患儿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病例随机选自2018年6月-2019年1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6~12岁符合研究标准的单纯TD患儿及TD共患ADHD(TD+ADHD)患儿共计408例(单纯TD患儿296例,TD+ADHD患儿112例),调查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程、亚型分布、抽动障碍始发年龄等发病情况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分析TD+ADHD组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分布情况。结果 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分及损害率方面,TD+ADHD组明显高于单纯TD患儿(t=-23.24、-19.17,P<0.001),但其分值高低却不受ADHD亚型的影响;在TD+ADHD患儿组中,注意缺陷子量表分值高于多动/冲动子量表(t=2.96,P<0.05);与TD共患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TD+ADHD-I)患儿相比,TD共患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TD+ADHD-HI)与TD共患混合型ADHD(TD+ADHD-C)的就诊年龄较偏小(F=7.93,P=0.019)。结论 TD+ADHD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更为严重,但其严重程度却不受ADHD亚型的影响;TD+ADHD-HI与TD+ADHD-C患儿的早期行为问题更加突出且易被发现,因此更早地选择去医院就诊,但TD+ADHD-I患儿在就诊时其注意缺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患儿的反应控制力和持续注意力特征。【方法】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系统对30例单纯PNE患儿分别与22例PNE 注意力缺陷行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和30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单纯PNE组和对照组比较,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听觉反应控制商数、听觉谨慎商数、听觉一致性商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合注意商数、听觉注意力商数、听觉警醒商数和听觉注意集中商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单纯PNE组和PNE ADHD组比较,听觉反应控制商数和视觉速度商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合注意商数、听觉注意力商数、视觉注意力商数、听觉警醒商数和视觉警醒商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PNE本身即存在反应控制力和持续注意力的损害,伴有ADHD时注意力损伤更为严重,提示患儿注意力损伤可能与前脉冲抑制PNE比例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个性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将190例7~12岁ADHD患儿分为3个亚型,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不同亚型ADHD患儿进行个性特征分析.结果 ADHD患儿男女之比为1:0.397,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亚型ADHD患儿EPQ各维度量表T分比较,情绪稳定性量表T分在3个亚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型(CT型)患儿情绪不稳定、缺乏掩饰性的构成人数(46%,42%)大于注意缺陷为主型(PI型)(3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CT型患儿情绪不稳定、缺乏掩饰性的个性特征明显,提示应根据不同亚型患儿个性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效果,为开展ADHD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西昌市33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并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IVA-CPT)训练前后的成绩变化来评价其训练效果。结果训练2个疗程(40次)后,ADHD儿童在反应控制商数中的谨慎(听觉和视觉)商数、一致性商数(听觉和视觉)、毅力商数(听觉和视觉)均比训练前明显提高(P值均0.01);在注意力商数中ADHD儿童的警惕性商数(听觉和视觉)、注意力商数(听觉和视觉)、反应时间商数(听觉和视觉)均比训练前有明显提高(P值均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训练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伴与不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tic disorders,CTD)儿童持续性注意力的特征。【方法】对伴与不伴ADHD的CTD儿童和正常对照儿童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验(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间综合控制商数、听觉和视觉控制商数、综合注意商数、听觉注意商数、视觉和听觉的谨慎商数、一致性商数及注意集中商数、听觉警醒商数和听觉速度商数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伴ADHD的CTD组和对照组、不伴ADHD和伴ADHD的CTD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伴ADHD的CTD儿童也存在反应控制力和持续性注意力的损害,伴有的ADHD加重了这种损害。  相似文献   

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心理卫生领域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主要分为3种类型,即注意缺陷型(ADHD-I)、多动一冲动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国外文献报道,ADHD发生率为3%~7%[1],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在3%~13%之间[2]。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P300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不同亚型认知功能缺陷的诊断意义。 【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对门诊ADHD患儿进行临床分型,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组:20例),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组:20例)和混合型(ADHD-C组:20例),对3组患儿及和正常对照组儿童(20例)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亚型ADHD患儿的靶刺激在前额区(Fz)、中央区(Cz)、左中央区(C3)、右中央区(C4)及顶区(Pz)各脑区P300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211,6.312,7.418,7.665,7.010);2)各脑区P300波幅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837,4.698,2.902,3.282,5.275,P值均<0.05);3)ADHD各亚型之间在以上测验中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DHD各临床亚型患儿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没有明显差异,但潜伏期均较正常儿童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哌甲酯(MPH)及托莫西汀(ATX)联合脑电生物反馈(EEG-B)与单纯EEG-B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64例ADHD儿童随机分成A、B、C 3组,A组予MPH,B组予ATX,同时联合EEG-B,C组仅予EEG-B,以整合视听持续性操作测试(IVA-CPT)、SNAP-IV问卷为评价工具,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3组在综合控制力商数和多动/冲动量表得分上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综合注意力商数和注意力量表得分上均有改善,仅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除多动/冲动量表外,其余结果显示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PH及ATX联合EEG-B可以改善ADHD患儿的核心症状,两者疗效相当,且较单纯的EEG-B治疗更有优势;单纯EEG-B改善ADHD患儿的多动/冲动症状优于注意缺陷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6~11岁不同亚型单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的年龄、行为及注意力的差异.方法 对2006年1~10月期间首次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临床诊断为单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6~11岁男童185例,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标准诊断、分型,同时请家长采用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定,注意力检查应用数字划消测验.结果 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1.6%(77例)、7.0%(13例)和51.4%(95例),平均年龄分别为8.3±1.3岁、8.0±1.7岁和7.7±1.4岁.3种类型儿童年龄分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185,P=0.028),其中注意缺陷为主型与混合型的年龄分布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χ2=7.354,P=0.007);②行为量表总分、外向分、外向因子多动、攻击、违纪得分在不同亚型儿童之间存在差异(F值分别为10.17、24.51、11.89、24.35、16.26,均P<0.01),其中注意缺陷为主型与混合型的总分、外向分、外向因子多动、攻击、违纪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分别为-4.50、-6.95、-4.86、-6.96、-5.67,均P<0.01);③不同亚型的数字划消测试失误率轻、中、重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11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中,注意缺陷的程度无明显差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混合型儿童比注意缺陷为主型儿童就诊较早,且比注意缺陷为主型儿童有更多的行为问题,尤其是外向性行为问题,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混合型儿童更需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新疆维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各亚型分布情况及Conners父母量表六个因子得分差别。 【方法】 收集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08年9月-2010年确诊的3~17岁ADHD儿童,分析维汉ADHD各亚型分布情况;然后按1/6比例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三型ADHD汉族儿童,与维族所有各型ADHD儿童组成ADHD组,选取同期3~17岁非ADHD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维汉ADHD儿童与对照组Conners父母量表各因子分。 【结果】 1)符合入组标准的ADHD儿童共1 164人,汉族1 114人,维族50人,其中注意缺陷型485人,多动冲动型127人,混合型552人。2)维汉ADHD儿童各亚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汉族儿童以注意缺陷和混合型为主,维族儿童以混合型为主;汉、维儿童学龄前均以冲动多动型为主,小学阶段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注意缺陷型;汉族儿童中学阶段以注意缺陷型为主,维族儿童各型未见差别;冲动多动型多以年龄段比较小的小学和学龄前为主。汉族ADHA三个亚型在PSQ品行、学习问题、焦虑、多动指数和冲动-多动因子等5个因子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维族ADHA三个亚型中仅冲动型和混合型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高于对照(P<0.05),在焦虑和身心障碍因子上无差异(P>0.05)。 【结论】 新疆维汉ADHD儿童亚型分布和相应的行为问题不同,应进一步探讨影响因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推广SNAP-Ⅳ父母等级评定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HD诊断标准的205患儿(注意缺陷型ADHD 93例、多动-冲动型ADHD 33例和混合型ADHD 79例),分别对性别比、年龄组成、SNAP-Ⅳ父母等级评定量表评分分布特征进行评估。结果 ADHD患儿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子量表SNAP评分均服从正态分布,注意缺陷子量表均分2.09±0.33 ,多动/冲动子量表均分为1.99±0.34。注意缺陷子量表均分大于1.54,多动/冲动子量表均分大于1.43,应考虑ADHD的相应诊断。结论 SNAP-Ⅳ父母等级评定量表是ADHD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青岛市五年级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情况和严重程度。方法 使用SNAP-Ⅳ量表对青岛市各区县5 885名五年级学生进行筛查。结果 1)家长报告SNAP-Ⅳ量表得分显示4.9%学生符合ADHD诊断标准;男生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生,男女比为1.60∶1。2)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三类亚型流行率分别为3.0%、0.4%和1.6%,亚型流行率无性别差异。3)ADHD三亚型和正常儿童的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ADHD各亚型男女童的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青岛市五年级儿童ADHD流行率较低,三类亚型儿童行为表现各有特点,在教育和临床治疗中同样需要得到重视。2)女生患病率虽低于男生,但二者症状严重程度相同,因此应重视ADHD女童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ports of high rates of hyperactivity and attention deficits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DD), controversy remains abou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iagnosi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to PDD children. The present study elucid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DHD symptoms in PDD children compared to ADHD children. METHODS: Twenty-seven male children with PDD+ADHD Combined type (ADHD-C), 17 males with ADHD-C, and 9 males with PDD without ADHD-C, were compared on measures of ADHD symptoms and related behaviors using parent ratings and teacher ratings on the ADHD Rating Scale (ADHDRS),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and the Teacher Report Form (TRF). RESULTS: The PDD+ADHD-C and the ADHD-C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ings than the PDD only group for all the scores on both the parent-rated and the teacher-rated ADHDRS. The ADHD-C and PDD+ADHD-C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the PDD group on Delinquent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of the CBCL and on Delinquent Behavior of the TRF;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HD-C and PDD+ADHD-C groups on any scores of the CBCL and TRF. CONCLUSIONS: The PDD+ADHD-C and ADHD-C groups share a similar profile of ADHD symptoms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and the comorbidity of ADHD and PDD should be suspected when ADHD symptoms are present in PD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自我意识特点。方法: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和正常儿童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做进一步调查。结果:①ADHD三种亚型及对照组儿童的自我意识量表中除在躯体外貌和合群因子两个分项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分项中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两分析比较在行为因子和量表总分两个分项中三种亚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在智力与学校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混合型在焦虑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多动冲动型在幸福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DHD不同亚型儿童与对照组相比在自我意识量表各分项中表现出不一致的特点,尤其以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的自我意识评分在更多的分项中表现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与智商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之间的关系,为诊治儿童智商和ADH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DSM-Ⅳ诊断标准确定ADHD病例60名,按年龄、性别1:1匹配正常对照组儿童,应用听觉oddball模式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采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法进行智能测定,应用SAS统计软件对2组儿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DHD组事件相关电位计数正确率显低于对照组儿童;P2、N2、P3潜伏期显延长;N1P2峰峰值显低于对照组;2次记录P3波重复性显低于对照组儿童;智商,包括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均显低于对照组儿童。P2、N2、P3潜伏期与FIQ、PIQ呈显负相关;N1P2峰峰值与FIQ、VIQ呈显正相关。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PIQ、VIQ对ADHD的直接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且N1P2峰峰值与VIQ之间明确地有着交互作用。结论 支持ADHD是由于额前区执行功能不成熟的病因学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未成年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患病情况、亚型分布、行为障碍类型,为早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在押男性未成年犯76名,采用Vanderbilt ADHD家长评定量表进行调查,诊断为ADHD的未成年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