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蔡县脊灰疫情专报系统AFP病例监测情况。方法AFP监测报告系统统计资料分析。结果上蔡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1998年—2007年共报告AFP病例52例,经临床学、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无确诊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15岁以下非脊灰AFP病例的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1/10万;病例的及时报告率、及时调查率、及时采便送检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达100%;双份大便的合格采集率为94.23%;县、乡医疗卫生单位AFP快速报告和常规报告系统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均为100%;病例报告的特异度为96.15%。结论连续10年来无AFP病例的漏报,有关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脊灰疫情专报系统AFP病例监测情况。方法 AFP监测报告系统统计资料分析。结果 上蔡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1992-2001年共报告AFP病例43例。经临床病学,病原学诊断,无确诊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15岁以下非脊灰AFP病例的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8/10万;病例的及时报告率,及时调查率,及时采便送检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达100%;双份大便的合格采集率为95.35%;县,乡医疗卫生单位AFP快速报告和常规报告系统报告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均为100%;病例报告的特异度为95.35%(2/43)。结论 连续10年来无AFP病例的漏报,有关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川省2011-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与报告情况,评价该省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效果。方法利用四川省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2011-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832例,其中AFP病例786例,非AFP病例46例。786例AFP病例中,782例排除脊髓灰质炎(脊灰),1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3例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77/10万,报告病例的县(市、区,下同)155个,占全省总县数85.64%。监测系统48 h内调查率≥99%、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4%、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92%、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93%、分离结果 28 d内反馈率≥93%。结论 2011-2012年四川省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敏感有效,全省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评价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质量,发现维持无脊灰工作不足之处,巩固成果.方法 对福建省AFP病例监测系统及常规免疫报告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21/10万,分布于全省9个设区市72个县(市、区);双份合格粪便采集率89.8%;病例脊灰免疫史≥3次151例(85.3%),≤3次和不详者26例(14.7%).各项监测指标以省为单位均达到卫生部要求.结论 福建省2011年AFP监测系统运转良好,OPV免疫实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曲靖市2012-201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指导AFP监测.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全市2012-2016年监测系统报告的AFP个案及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全市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39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67/10万、2.68/10万、3.22/10万、2.21/10万、2.50/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2.45/10万;AFP病例报告后48h内及时调查率98.60%,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87.8%;标本7天送达率、病例麻痹60~75天随访及时率均为100%.AFP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占45.32%;AFP病例第一次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报告率51.80%,漏报率48.20%.结论 曲靖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要求标准之上,为维持无脊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病例首诊报告率低,漏报率高,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AFP病例的认识,增强报告意识,是减少AFP首诊漏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杨旭  王旭雯 《现代预防医学》2018,(18):3418-3421
目的 分析无锡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特征及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维持无锡市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2 - 2017年无锡市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从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等方面对AFP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012 - 2017年无锡市共报告AFP病例10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85/10万,监测报告及时率为100%,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为100%,14 d内双份粪便合格采集率为97.03%,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为96.04%,75 d内随访及时率为100%。初诊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各月份均有病例且散在分布,4月份最多;病例主要集中在江阴市和宜兴市;发病年龄集中于1~3岁幼儿;男女性别比为1.59∶1;免疫史≥3剂次占97.03%;所有病例最后诊断分类均为“脊灰排除病例”,病例疾病谱分类中单神经炎占第一位;60~75 d随访4.95%有残留麻痹。结论 无锡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应重点关注幼儿阶段儿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继续保持AFP病例的报告敏感性、密切关注异地就医病例是保证无锡市无脊灰状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曲靖市2007—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行评价,指导AFP病例监测工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全市2007—2011年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全市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7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21/10万、2.15/10万、1.49/10万、2.39/10万、1.73/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71/10万,AFP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占43.6%;AFP病例报告后48h内及时调查率99.1%,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89.7%;AFP病例第一次就诊报告率52.14%,漏报率47.86%:病例第一次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报告率67.83%,漏报率32.17%。结论曲靖市2007—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卫生部要求标准之上,为维持无脊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病例首诊报告率低,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AFP病例的认识,增强报告意识,是减少AFP首诊漏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湛江市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与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免疫接种情况,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和消灭脊灰工作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湛江市2004年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AFP病例监测系统及OPV免疫接种率进行评价。结果2004年全市报告AFP病例26例,零剂次免疫儿童2例;病例分布于25个镇,无明显季节高峰,<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1.5%,男女性别比为1.89∶1。26例AFP病例中脊灰病毒分离率为3.8%,为脊灰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5.4%。<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0/10万。AFP病例48 h调查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标本及时送检率和随访表及时上报率均为100%。本地和流动儿童OPV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7.3%和99.1%。2004/2005年度两轮OPV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6.9%和97.2%,两轮强化免疫现场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均>95%。结论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无脊灰证实标准,但AFP病例首诊报告率低,OPV免疫空白仍然存在。今后应继续提高AFP监测系统工作质量,提高OPV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永福县1997-2006年报告的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找出薄弱环节,指导消灭和继续维持无脊灰工作. 方法 分析AFP监测系统报告的17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AFP监测指标. 结果 1997-2006年监测系统报告17例AFP病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发病时间无季节性,发病年龄最大为12岁,最小为1岁,免疫次数≥3次64.71%,免疫2次及免疫史不详35.29%;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89/10万,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100%,均未分离出脊灰病毒.AFP监测系统报告病例调查及时性和粪便标本采集及时性、随访及时性均达100%. 结论 1997-2006年永福县无脊灰病例发生,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监测系统运转正常,但在脊灰免疫管理存在漏洞,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2003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工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江西省2 0 0 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 对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江西省2 0 0 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2 38例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例临床符合脊灰,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 . 16 /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0 . 6 7%。结论 为了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应加强对县级及以下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和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同时加强对薄弱地区的主动搜索和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口服脊灰疫苗高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评价四川省2003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对四川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AFP病例33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84/10万,报告的AFP病例分布于135个县(市、区),占全省总县数的75.00%,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但个别地区仍有差距。结论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应加强AFP病例监测和免疫工作,进一步提高合格便采集率和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四川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质量,为我省脊灰防控工作提出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四川省2014-2019年AFP病例数据。结果 2014-2019年四川省合计报告AFP病例2154例;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指标均达到国家监测方案要求,<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72/10万,报告后48h内调查率为99.58%,双份合格便采集率为95.40%,粪便标本7d内送达率为97.54%,随访表75d内及时送达率为94.89%;AFP病例的时间分布无明显季节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男女性别比为1.75[DK]∶1,脊灰疫苗接种3剂次及以上占95.64%;AFP病例首诊选择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乡村级医疗机构分别占14.95%、27.95%、39.79%和17.32%,首诊到医疗机构报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天,83.94%的AFP病例首诊即诊断为AFP,省级医疗机构确诊率最高(92.24%);经省级专家会分类诊断1例为VDPV病例,其余病例均为脊灰排除病例。结论 四川省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达到维持无脊灰状态要求,但需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桂林市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现状,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分析全市AFP监测报告数据。结果 2009年桂林市报告AFP 30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1/10万,经自治区AFP专家诊断小组按照病毒学分类标准诊断分析,剔除非AFP病例3例,非脊灰AFP病例27例。AFP病例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100%,合格双份便采集率92.6%,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100%,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96.3%。结论桂林市AFP监测系统敏感性较高,报告及时率及粪便标本送达率较高,但粪便标本采集率应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5-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应用EPIinfo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6年共报告AFP病例354例,<15岁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91/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87.01%,粪便标本及时送检率97.90%,随访表及时送达率90.30%。AFP病例报告县(市、区)136个,占全省县数的75.14%。2005-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高危AFP病例14例,无聚集性分布。结论四川省2005-2006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要求。今后仍须保持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高水平的OPV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港南区2004-2013年急性驰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本地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港南区2004-2013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等信息,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及卫生部AFP病例监测指标评价港南区监测系统运转状况。结果 2004-2013年共报告AFP病例42例,其中非脊灰AFP病例42例,无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病例和临床符合脊灰病例;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82/10万;48h内调查率100.0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7.62%,标本7d内送达率100.00%。分离结果28 d内反馈率100.00%,随访表75d内送达率100.00%。结论港南区2004-201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可为本地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福建省200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发现并阻断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输入和传播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用EpiInfo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200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发病率为1.33/10万(106例),AFP病例双份合格粪便采集率为92.5%,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3.8%,肠道病毒分离率16.0%。未全程完成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基础免疫病例占11.3%,免疫史不详占6.6%。[结论]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WHO和卫生部相关要求,但个别地区监测质量下降,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落实培训工作,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2004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270例,其中AFP病例244例。根据病毒学诊断标准,270例中243例为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244例AFP病例覆盖全区14个市89个县(市、区,下同),占全自治区总县数的90.82%。全区各县每月均进行含零病例的报告。全区2004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66/10万,是自1995年以来广西AFP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一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4%。结论2004年广西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AFP病例数据库。结果中国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6 111例,其中AFP病例5 635例,非AFP病例476例。按病毒学分类标准,5 625例被排除脊灰,10例为临床符合脊灰。<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02/10万。2006年报告AFP病例的县(区、市、旗,下同)2 049个,占全国总县数的65.1%。结论中国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9—2013年三明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进一步消灭脊灰提出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AFP病例三间分布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结果2009—2013年三明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54例,15岁儿童报告发病率1.33/10万~2.90/10万,个别县区5年报告发病率未达标,部分县(市)区监测未达标。4岁以下病例占48.2%。除2009年48h调查率及合格粪便采集率未达标,其余各年指标均达标。结论三明市AFP系统运转正常,日常监测正逐年完善。应加强以县为单位的监测力度,加强常规免疫,特别是加强低年龄儿童的计划免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流行病学情况和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用Excel 2003软件对全省2013年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实验室病毒学监测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了161例AFP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70/10万。每个月均有病例发生,男女性别比1.82∶1;AFP发病者中以5岁以下为主,占72.05%;95.65%的病例脊灰疫苗免疫史≥3次;脊灰病毒分离率为3.11%;14d内双份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1.30%、7d内标本送达率为98.14%、75d随访表送达率为94.41%。结论 2013年福建省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以省为单位均达标,但各设区市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