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引起视网膜受损的分子机制、探讨牛磺酸保护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茵素诱导SD大鼠患糖尿病,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1%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5%%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组饲以基础饲料,牛磺酸干预组饲以基础饲料分别添加1%、5% 牛磺酸的饲料喂养,胰岛素治疗组每天皮下注射20U/kg胰岛素.在第2周、1月、2月、3月取视网膜,用RT-PCR、免疫组织荧光化学、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链脲佐菌素诱导惠糖尿病2周后,SD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且随病程的延长表达量有持续增加趋势(P<0.05).患糖尿病3月后,整个视网膜中VEGF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尤以外网状层(OPL)、内网状层(IPL)和视网膜外段变化最明显.牛磺酸干预糖尿病1月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牛磺酸抑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的表达,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害.  相似文献   

2.
青蛙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及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Maturana(1959),Jacobson(1962),Kalinina(1976)曾对青蛙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分布进行过研究。Van Buren(1963)和Stone(1963)分别对人、猴、猫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进行过估计。这些研究都是利用显微镜及其附件进行的。 本文应用影象分析计算机(Quantimet 720 image analysis computer)做为工具,可以精确、简便、快速地研究青蛙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各类神经节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密度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高糖培养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的表达变化,观察葡萄糖对Müller细胞牛磺酸(taurine)转运功能的影响,探讨牛磺酸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DR)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ǜller细胞,用免疫细胞荧光化学双染色、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牛磺酸干预下Müller细胞GFAP及TAUT的蛋白表达。结果:高糖可引起Mü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表达减弱;牛磺酸可减弱高糖引起的Mü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在0.1mmol/L~10mmol/L的牛磺酸干预后表达增强。结论:牛磺酸可以抑制高糖导致的Müller细胞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高糖培养条件下视网膜Mü ller细胞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的表达变化,观察葡萄糖对Mü ller细胞牛磺酸(taurine)转运功能的影响,探讨牛磺酸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DR)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 ller细胞,用免疫细胞荧光化学双染色、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牛磺酸干预下Mü ller细胞GFAP及TAUT的蛋白表达.结果:高糖可引起Mü 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表达减弱;牛磺酸可减弱高糖引起的Mü 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在0.1mmol/L~10 mmo1/L的牛磺酸干预后表达增强.结论:牛磺酸可以抑制高糖导致的Müller细胞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5.
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V1)中观察到起源于视网膜由亮度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在猴LGN却没有观察到γ节律振荡,而在V1上记录到亮度诱发的γ活动.γ节律振荡的产生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网络有重要的关系,其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PV细胞被认为与自发γ节律振荡的产生相关. SOM细胞的参与对低频γ节律振荡(20~40 Hz)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而光栅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65~80 Hz)主要与PV细胞有关.动物在不同生理状态、发育阶段与脑疾病状态下光栅诱发的γ节律振荡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大脑对视觉信息加工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高脂膳食诱导后雄性食蟹猴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利用免疫比浊法对不同年龄段食蟹猴的后肢静脉血测定,并选择中年雄性食蟹猴饲喂高脂饲料,研究高脂膳食条件下hs-CRP值的变化及与总胆固醇的关系。结果显示老龄雄性食蟹猴的hs-CRP平均值高于中年和低龄食蟹猴(6.09 mg·L-1±2.06 mg·L-1VS.2.78 mg·L-1±1.48 mg·L-1&2.31 mg·L-1±1.52 mg·L-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雄性食蟹猴的hs-CRP值高于雄性群体均值(6.09±2.06 VS.3.19±2.16),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膳食诱导后,食蟹猴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升高(P<0.05),hs-CRP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升高(P<0.05),提示hs-CRP可能与高脂含量有一定相关性,在心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可作为辅助的预警指标。本研究确定了不同年龄段雄性食蟹猴的hs-CRP均值,且不同年龄段间hs-CRP存在差异;雄性食蟹猴经高脂膳食诱导后在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同时伴随hs-CRP水平的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以灵长类动物为实验动物的心血管病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对小鼠、豚鼠、兔、猫和恒河猴进行了A型肉毒梭菌毒素敏感性的比较,实验发现不同种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有很大不同。其中家兔最敏感,豚鼠次之,小鼠与恒河猴中等敏感度、猫最不敏感。显示出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与动物种类有关而与体重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牛磺酸(Taurine,Tau.2-氨基乙磺酸)为体内一种β-氨基酸,属于非蛋白质氨基酸。主要分布在兴奋性较高的组织如神经系统、肌肉组织、视网膜及血小板中。近年来研究认为牛磺酸不仅参与合成胆汁酸、调节渗透压、阻断神经冲动的功能,还有抗氧化及维持膜稳定性等方面作用。自从  相似文献   

9.
猫视网膜年龄相关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取老年猫(12龄,3~3.5kg)和青年猫(1~3龄,2~2.5kg)各4只的视网膜,经4%多聚甲醛处理后,用H.E.染色以显示视网膜结构,Nissl染色显示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以显示星形胶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阳性反应细胞的分布。显微镜下观察测量视网膜厚度,计数神经节细胞、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与青年猫比较,老年猫视网膜总厚度以及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和内网状层厚度均显著减小;神经节细胞层的细胞密度显著下降;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著增加,GFAP阳性细胞阳性反应强,胞体明显膨胀,突起稠密粗大。推测在衰老过程中视网膜细胞有神经元丢失现象,可能是造成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增强可能会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作者科研工作实际和相关文献资料,对犬、猫、猴等实验动物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猫瘟热、布病、钩体病及弓形虫病等重要疫病及其防控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自发性和膳食诱发性T2DM食蟹猴外周血白细胞中36个糖尿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在36个基因中,糖尿病组的G6PC、CCR2B、CTLA4等19个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这些基因在诱发组和自发组中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36个基因中,诱发组基因的表达量普遍高于自发组,但大部分基因表达量在两组中差异不显著,表明诱发性和自发性食蟹猴T2DM模型均可作为糖尿病研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通过高能量膳食诱导的食蟹猴糖尿病模型可以替代自发的糖尿病猴,且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眼科常用实验动物视网膜血管尤其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情况,为实验时正确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基础。方法取猕猴、家猪、新西兰大白兔、犬、猫、SD大鼠、C57小鼠以及豚鼠的正常眼球数个,完整剥离整个视网膜,用ADPase法进行血管染色,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形态学的比较。结果猕猴视网膜大血管从视盘穿出,分成四支分别供应视网膜四个象限,每条血管逐级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其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在赤道处分成两层,至周边变成一层,且有发育良好的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结构。家猪视网膜大血管由视盘发出后放射状走行,毛细血管也呈网状分布,无黄斑拱环结构。兔仅视盘两侧部分视网膜可见血管,毛细血管网状不明显。犬的视网膜血管也放射状走行,但迂曲明显,毛细血管不成网状。猫、大鼠、小鼠的视网膜大血管均由视盘发出,猫的分成上、鼻下、颞下三支,大鼠、小鼠的各方向均有,区域性不明显,三者的毛细血管网均发育良好,至周边部仍很密集,呈两层分布。豚鼠视网膜无可见的血管。结论用于研究人视网膜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时,可选用猕猴、家猪、猫、大鼠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但要研究人黄斑区血管时,仅可选用猕猴等灵长类动物。  相似文献   

13.
在睡眠研究使用的各种实验动物中,除了常用的啮齿类动物,还有猫、果蝇、猴和斑马鱼等.啮齿类动物因制作其睡眠相关的模型简便易行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制作失眠动物模型;转基因小鼠主要应用于药物干预睡眠及睡眠发生机制的研究;果蝇和斑马鱼多用于遗传学中睡眠的研究;猫用于睡眠研究的历史悠久,多用于体内试验,对内源性神经递质进行定量分析;猴睡眠结构与人相似,被广泛用于神经生物学,行为药理学等领域与睡眠的关系研究中.由于各种实验动物特殊的生理特征,在睡眠研究中多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4.
虽然许多视皮层区内的方向选择性细胞以柱状方式排列组构, 但猴初级视皮层(V1)区方向选择性功能组构仍然不甚明了. 定量地比较研究了猴和猫初级视皮层方向选择性细胞的比例、选择性强度和功能组织, 结果表明, 猴的方向选择性细胞的比例比猫少, 选择性强度和方向功能组织的程度均显著地比猫弱, 提示这些种属差别可能源于其神经通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经直接与间接通路的视动震颤(OKN)眼动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DS  Sun FC 《生理学报》1998,50(3):249-256
采用鼻向及颞光栅图形刺激猫的半侧视网膜,以探讨鼻侧半神网膜至视束核的视动震颤直接通路及颞侧半视网膜经皮层至NOT的间接通路对OKN眼动反应的神经控制特性。实验结果显示:高速度刺激的闭环OKN反应及开环OKN反应均对鼻向运动刺激有明显的方向选择性;半侧视网膜刺激时,鼻侧半视网膜的鼻向OKN增益明显高于颞侧半视网膜的鼻向增益,说明猫的KON眼动反应以跟踪鼻向运动为主,并且这种对鼻向运动刺激选择性主要来  相似文献   

16.
<正> 牛磺酸的发现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其生物学功能在发现它的缺乏而致失明以后,其研究才迅速发展。近10年来,连续召开了8次有关牛磺酸作用的专题国际会议。研究表明,牛磺酸具有广泛的营养作用,尤其在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缺乏可引起多种疾病。例如婴儿早期缺乏可以引起生长发育的微细变化,最终导致学习、行为等方面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的培养条件对猴骨髓间充质细胞(BMMSCs)和人脂肪干细胞(hADSCs)生长的影响,旨在获得更适合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供体细胞。方法通过细胞形态观察、MTT实验、克隆形成率、PCR检测、以及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检测等,研究MAPC培养条件下猴BMMSCs和hADSCs的特征,并用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进行RCS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通过视网膜电图(ERG)和TUNEL检测,判断细胞移植治疗对视功能及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培养基相比,MAPC培养条件能促进猴BMMSCs增殖,细胞变小,但传2代后,细胞变得宽大扁平,出现衰老征象;然而,MAPC培养条件下的hADSCs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率均增强,形成的克隆较大可稳定传10代以上,且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表面标记物及细胞因子出现差异表达:CD140b、CD90、CD47、HGF和PEDF显著上调,CD73、CD105和IL-6显著下调。与对照组相比,移植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P4)3周后,RCS大鼠的B波波幅明显升高,外核层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显示出更好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适合用于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周逸峰  寿天德 《生理学报》1996,48(2):195-198
记录和测定了视觉剥夺猫(dark-rearedcats)外膝体344个细胞的方位调谐等感受野特性,多数细胞(82%)具有方位敏感性(Bias>0.1)。最优方位的分布与正常猫类似,偏向于水平方位,但分布特性强于正常猫。与正常猫类似,视觉剥夺猫外膝体细胞的最优方位与该细胞感受野在视网膜上的位置有关,偏向平行于视网膜中心区与感受野中心的连线(向心线);外膝体内位置相邻近的细胞具有相近的最优方位,亦呈现初步有序排列。结果表明:外膝体细胞最优方位的分布特性与后天视觉经验无关而可能来源于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氧(Hypoxia,Hyp)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转化细胞(retina ganglion cell-5,RGC-5)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牛磺酸(Taurine,Tau)的防护效应.方法:将RGC-5置于低氧条件(5%O2,5%CO2,90%N2),加入不同浓度的牛磺酸(0.05mM、0.1mM、0.5mM、1mM)预处理后培养12h,24h和48h,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通过对NO、GSH、MDA等指标的检测,观察牛磺酸对RGC-5的保护效应.结果:低氧处理后RGC-5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牛磺酸处理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低氧组,其中0.1mM牛磺酸组作用最为显著(P<0.05);低氧组与常氧组比较,RGC-5的NO、GSH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牛磺酸处理组与低氧组比较,RGC-5细胞GSH,NO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牛磺酸能有效增强低氧损伤中RGC-5细胞的活力,其机制可能与牛磺酸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20.
STZ诱发实验恒河猴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 (DiabeticRetinopathy ,DR)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选用 4只健康成熟的雄性恒河猴分别以剂量为 6 0mg kg、4 5mg kg静脉一次注射及 30mg kg静脉二次注射 (中间间隔 15d)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结果 使用不同剂量的STZ注射恒河猴 ,分别造成了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nsulinDepen dentDiabetesMellitus ,IDDM)及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 (StateofChronicHyperglycemia,SCH)两种类型的模型 ,从而诱导出不同程度的DR。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用药后 6 3~ 91d4只实验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 ,分别显示早期眼底微血管动脉扩张 ,视网膜出血瘤 ,微血管瘤及新生血管、晚期白内障等。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模型 ,对于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 ,筛选及开发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新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