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艳  杨煜 《建筑经济》2021,42(7):67-71
结合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特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得出影响其利益分配的三大核心因素——合作贡献率、成本承担、风险承担,并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指标体系,采用AHP-GEM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然后运用兼顾多个影响因素的Shapley值法进行利益分配;最后通过实例对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加以验证,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为切入点,探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包括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打造企业品牌战略、发挥行业引领能力、建立人才高地等,并着眼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出打造企业集团、高效整合产业链,提升BIM技术应用水平、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牛硕 《福建建材》2023,(8):107-112
相较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绿色节能等先进之处。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以政府、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三方参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为基础,建立了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的行为策略选择和最终策略稳定性,并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阐述了三者初始策略选择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可为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提出循环经济下的建筑废弃物循环产业链,并对其内涵及特征进行阐述。选取全寿命周期中闭环产业链上政府、建设单位、资源化企业和使用企业为建筑废弃物处理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构建不同阶段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建筑废弃物管理的不同阶段各博弈行为主体的稳定策略及各方决策对建筑废弃物处理产业链的影响,以此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工作流程出发,分析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动力机制,提出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技术、效益等相关问题,研究了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路径,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外部性理论,提出装配式建筑产生的外部效益应该在各利益方之间均衡分配,实现外部效益向内部化转换,从而激发各利益主体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热情。在系统分析装配式建筑产生的外部效益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三方之间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现阶段只有满足开发商及消费者的最佳期望效益值,才能不断促使装配式建筑增量及转型。因此,为寻求最优的外部效益分配方案,构建了两种不同的博弈模型。一种是基于三大利益方的共同博弈模型,另一种是开发商与消费者达成短暂联盟与政府进行的讨价还价博弈。实证研究表明,开发商与消费者形成联盟方对分配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当开发商和消费者达成短暂联盟进行博弈时双方的分配额度都将增加,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参与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绿色贡献评价指标衡量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各方行为活动的环境影响,结合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因素,构建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利益分配机制能更准确地反映参与方的真实贡献,改善了利益分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为增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保障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采用文献梳理与实际调研结合法,贯穿全生命周期时空链,阐释装配式建筑产业企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内涵及相互关系,进而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评价体系,采用COWA-DEMATEL法分析其自主可控力影响因素的综合中心度及其原因、结果效用,并从科技自主性、组织安全性与产业脆弱性3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结果表明:装配式建筑企业链属结构单元层面,价值链属结构目标层面,供应链属结构运行层面,三者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 核心技术水平、外部环境波动、信息可控能力、合作协同程度、组织应急能力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外部环境波动、资金自主水平、人员综合素质为影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水平的主要原因因素,而产品安全水平为影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水平的主要结果因素。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装配式建筑模式成本始终高于传统现浇建筑模式的问题,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推广运用,文中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分为设计、生产、运输和施工4个阶段进行成本因素分析。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来构建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成本指标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成本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构造隶属度矩阵,创建评判模型。得出所列成本因素对于装配式建筑整体造价成本高的影响程度。评判模型结果分析施工阶段对全产业链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PPP模式已经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一种创新。PPP模式因其本身蕴含着能够使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的机制: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可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以及技术、经验缺乏的问题,又能为社会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本文结合济青高铁潍坊段征收拆迁PPP项目对这种合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PP项目中利益相关者之所以能够合作共赢,是因为其风险分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和伙伴关系的合作机制,对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机制进行了验证,提出了促进PPP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以"助力大湾区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第三届中国国际装配式建筑高峰论坛暨广东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成果展将于8月25号在广州隆重召开,旨在把握建筑工业化脉搏,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深度共识并汇聚全产业链优势资源促进业内供需对接合作。大会届时将举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创新技术峰会、装配式钢结构技术创新峰会、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峰会,拟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  相似文献   

12.
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传统的总承包思维和交付方式,无法满足其并行设计、生产和多专业集成的发展需要;IPD模式是对传统交付模式的革新,其核心是合作,强调的是多方的协同管理,是先进的交付模式。装配式建筑处于发展初期,还没被市场普遍认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制约,造成了装配式建筑的风险问题较传统现浇方式的建筑更为突出。文章通过文献研读、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传统交付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风险进行识别,并对风险进行分配管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将IPD模式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构建各参与方协同工作模型,降低整体风险的前提下,对风险重新分配,验证IPD模式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并提出管理建议。IPD模式下对装配式建筑风险分担管理进行研究,可以激发项目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实现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促进装配式建筑向精益建造方向发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磊 《门窗》2022,(4):115-117
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设全过程牵扯利益相关者更多、数据信息体量更加庞大、构件现场安装精度要求更高,因而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过程是一项需要兼顾多利益主体、多建设目标、多阶段协同的复杂工程.BIM高度集成了预制构件的各类数据信息,为装配式建设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抓手.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  相似文献   

14.
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为落脚点,突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必要性,引出当前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居高不下的建造成本,并对其进行剖析。本文探讨装配式建筑成本偏高主要体现在设计、生产、施工阶段,此外,规模效应、标准化、集成化程度低也是影响其成本的主要原因,提出当前政府和其他相关者都应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1)
教师资格考试是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旨在促进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生态化和持续专业化。在教师资格考试的具体实施中,多方利益相关者执着于利益选择与分配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但却忽视了学生这个最深层、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基于此,各利益相关者需明确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内在对接,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根本、直接利益相关者为支撑、价值增溢相关者为保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全过程环境管理模式,为装配式建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实施路径。然而,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运营在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中,涉及的风险因素众多,严重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本研究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识别风险因素;然后构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的风险分析模型对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中风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接着识别关键风险和关键关系并分析风险类型特性;最后提出缓解策略并进行风险控制效果检测。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及风险对应结合分析,为评估和降低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提高了各参与方控制风险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面对智能建造时代的需求、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政策、劳动力人口减少等社会因素,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可成本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为有效管控装配式建筑成本, 分析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管理模式的内涵与优势,提出了承包商视角的全产业链管理模式, 调研识别了各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通过 AHP 法,找出关键影响因素, 从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措施,为相关企业降本增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BIM与IPD的协同管理能为合作项目带来更多利益,为了解决合作参与方的超额利益分配问题,分析了BIM技术与IPD协同管理概念,构建依据贡献度来计算参与方最佳利益分配的合作博弈模型,考虑各参与方资源投入和风险分担两大因素,得出修正后的Shapley分配值。并通过算例分析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结果表明业主、设计方、施工方、BIM咨询方均产生合作带来的超额收益,其中业主和施工方收益分配额较高,而设计方和BIM咨询方的收益增长率较高,在理性行为假设上显示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分配的合理性。完善的协同管理框架加上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励项目参与方,促进BIM技术与IPD模式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BIM-RFID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运用Stakelberg两阶段博弈模型讨论集中和分散两种定价决策对供应链利润的影响。设计合作博弈利润激励协同定价机制,并通过数值仿真比较不同定价策略和信息共享程度下供应链的利润差异,期望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润协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一种改革,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更是建筑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分析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征及优势,进而阐述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技术标准、产业链打造、关键技术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部分问题并提出相关研究思路,为创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筑通用体系与部品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突破传统生产建设模式、促进建筑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