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列宁的民族自决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所说的民族自决权是政治自决权,包括民族的自由分离和自由联合的权利。民族自决权的先例以不能损害阶段斗争,不能破坏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为条件。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不仅对苏维埃共和国,而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均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民民族矛盾异常突出的今天,完整而全面地理解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自决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决权原本为被压迫民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一项权利。二次大战后,已被列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近来,西方一些国家却利用“民族自决”来攻击社会主义,妄图煽动民族分裂。民族自决权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对外来殖民主义势力统治争夺民族独立的权利。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不适用这一原则。民族自决权的适用范围不能随意扩大。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条件的不同使民族自决权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不等同于分离、分裂,对此要客观地分析。在当今民族冲突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对民族自决权要进行新的认识和反思,要考虑到国际正义、国际秩序和国家主权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决问题是一个民族自决权的运用和实现问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民族自决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列宁的民族理论的核心就是民族自决权,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思想概而言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各被压迫民族有摆脱压迫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列宁所说的民族自决权是政治自决权,包括民族的自由分离和自由联合的权利.民族自决权的行使以不能损害阶级斗争,不能破坏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为条件.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不仅对苏维埃共和国,而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均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民族矛盾异常突出的今天,完整而全面地理解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杨帆、植荣在《论民族自决权》(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民族自决权”是亚非拉殖民地国家与人民反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的一项权利。近几年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自决”却被一些人利用来反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自决权的施行是以压迫民族的殖民政策为对象的,它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  相似文献   

7.
民族分离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与恐怖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常常被认为是恐怖主义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民族分离主义不管以何种形态出现和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谋求政治目标的合法化和实施手段的暴力恐怖性是其普遍形式。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要求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实践民族自决权,其实是对民族自决原则的曲解和滥用。在当代世界民族国家格局业已形成的情况下,应将民族自决权理解为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的权力。即全民公决权。因此,决不能将具有民族和宗教背景的恐怖组织视为相关群体的代表,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以种种理由对他们的恐怖行为予以支持和纵容,否则,只能扩大恐怖主义的群众基础,助长恐怖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从而掩盖民族分离主义极端性、残忍性的恐怖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决权是按照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历史上,民族自决权曾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在当代,民族自决权被异化了,这种异化包括对民族自决权主体、客体、性质、作用等方面的异化,其中既有积极的异化又有消极的异化。因此,赋予民族自决以当代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席卷全球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风涌而起,民族分离主义者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认为民族自决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然而,民族自决权作为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不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实施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自决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反对殖民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殖民体系瓦解的今天,民族自决原则受到了一定限制,尤其对于对外自决权的行使,只限于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我国台湾地区民族分裂分子妄图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以所谓“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实现其“台独”主张,其法理依据就源于民族自决权,但台湾根本不具备行使民族自决权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殖民体系瓦解后,学术界对国际法中的民族自决原则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民族自决原则到底适用于哪些民族,自决究竟是内部自决即自治,还是外部自决即分离,学术界观点不一。通过对民族自决原则产生过程的历史考查与回顾,可以看出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现实所处的环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民族自决权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历史上,民族自决权推动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但在当代,民族自决权被异化了,其中既有积极的异化又有消极的异化,包括对民族自决权主体、客体、性质、作用等方面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冷战后民族自决权的主要实现方式,全民公决的实践大量出现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然而,国际法文件规定的空白,以及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以既存主权国家的领土发生变更为目的或结果的全民公决的有效实施面临着严重阻碍。对此,应当以正确认识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的辩证关系为基础,在国际法视野下对全民公决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要件和主体要件予以明确和规范,从而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保障民族自决权合理行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论述“民族自决权”原则是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族问题提纲》、《论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对民族自决权原则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民族自决权”这一提法最早见于190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的“承认国内各民族的自决权”①中。当时之所以要提出民族自决权原则,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指出,这是由俄国的以下一些具体特点决定的:“第一:俄国是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但占全国人口总数57…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公民国家的本质在于法制国家的民主参与和公民资格。农民革命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国家主权获得了独立和统一。可以说 ,没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就没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从建设民族国家转向建设公民国家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农民革命在初期是一种政治动员型革命 ,容易导致权力高度集中 ,难以形成公民社会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只有在宪法精神下 ,营造强社会、强法制的国家政治架构 ,努力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才能发挥人民对政府监督和制约作用 ,最终实现现代公民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也经历过不断地建构过程。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的理论主要是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而构建的;五四时期,民族主义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围绕民族自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帝与反封的关系而展开;九一八事变后,主要表现为民族复兴思想的提出并成了一种社会思潮,当时的知识界围绕民族复兴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是人们对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世界遗产"的提出和遗产事业的发展也是人们追求人类认同的一个基本表征。然而,"世界遗产"必须具备"普遍价值"的言说,所表达的只是人类认同的一个愿景。确定缔约国地位,完成申遗的过程以及对遗产进行保护等与世界遗产紧密相关的各种事项,都明确肯定了民族国家是"世界遗产"的实质性拥有者。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以所在国国家文化的名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根本上说就是将多元民族文化融和到民族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中的结果,从而具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自决的两难困境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决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尽管目前诸多中外学者从历史学、法学以及国际关系三大角度对民族自决给予不同的阐释,但是民族自决依然存在两难的困境.因此,对民族自决的概念做出相应的准确界定、分析民族自决对正义的理想追求和对秩序的现实追求相互冲突的两难原因、并在上述基础上探讨摆脱民族自决两难困境的经验模式,将有助于多民族国家消除民族分离主义威胁、构建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之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民族自决权包括两大内容:对外的自决权,即:对于殖民地和遭受外来侵略的人民而言,有权利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或恢复独立的主权国家;对内的自决权,即:在独立之后,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自由谋求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自由地处置其天然财富与资源。但非闭门锁国。根据国际公约,一个主权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不享有民族自决权而只享有民族自治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治理模式的现代嬗变与民族区域自治基本国策的铸型,是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与政治成熟紧密联系的过程。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和成功范例,是适应现代中国民族问题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重大历史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