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ICL)更换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 年4 月至2016 年3 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因ICL V4c在眼内的拱高低于100 μm而接受PPC-ICL更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7 例(10 眼)。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ECD)、瞳孔直径及眼压(IOP)等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UCVA(LogMAR)分别为1.52±0.29、0.02±0.08、0.00±0.0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08,P < 0.001)。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BCVA均较ICL植入术前UCVA、BCVA显著提高(P < 0.05),与ICL更换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眼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等于或超过ICL植入术前BCVA。ICL更换术后6 个月拱高(410±175)μm,较ICL更换术前[(74±25)μm]明显增加(t=5.93,P < 0.001)。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ECD、瞳孔直径、IOP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一术眼出现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随访期间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PPC-ICL植入术后拱高过低进行ICL更换手术是有效的,但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眼内镜,即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行再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治疗及预防对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行PPC-ICL植入手术的患者342例(669眼)中因各种原因行再次ICL相关手术的患者8例(11眼)。方法回顾上述8例(11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一般情况及屈光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睫状沟直径等眼部数据、ICL数据、拱高、再次手术原因、时机、处理方式、预后等进行描述。分析患者行再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治疗及预防对策。主要指标再次手术的原因、时机、处理方式和预后。结果再次手术的11眼中ICL 5眼,复曲面型ICL(TICL)6眼,均为水平位植入。再次手术原因包括旋转和拱高异常。3眼TICL发生旋转,行调位手术。拱高过高的7眼中,行ICL调位4眼,由水平位调位至垂直位,行ICL置换1眼,行TICL置换2眼,均选择小一号尺寸的ICL/TICL,术前平均拱高(1.28±0.14)mm,术后平均拱高(0.73±0.12)mm(P<0.05)。拱高过低1眼,行ICL置换术,选择大一号尺寸的ICL,...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后异常拱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成都爱尔眼科医院ICL植入术后拱高不合适并行ICL更换手术患者60例(67眼)为更换组,手术后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其中拱高小于250 μm为低拱高组,拱高大于750 μm为高拱高组。选取同期ICL植入手术,并且随访期间拱高正常(250~750 μm)患者70例(70眼)作为正常拱高组。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晶状体厚度(LT)、角膜水平直径(W-W)以及眼轴长度。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的参数包括后房角、睫状突高度(T值)、睫状沟垂直径、睫状沟水平径以及前房深度(ACD)。术后随访大于6个月,复查内容包括UCVA、屈光度数、BCVA、眼压、ECD以及拱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高拱高组和低拱高组在后房角、ICL尺寸、AC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高拱高组与正常拱高组在ICL尺寸、后房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更换组的拱高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后房角、ICL尺寸、睫状沟水平径、T值、ACD和LT(调整R2=0.608,F=5.84,P<0.001)。低拱高组更换后仍有8眼拱高小于250 μm。高拱高组更换后拱高都在正常范围内。更换前后的手术眼在观察期间内均未发生前囊下白内障、持续性高眼压、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多因素影响ICL植入术后的拱高,T值、后房角、睫状沟水平径、ACD、ICL尺寸都可能导致异常拱高。对于可能出现异常拱高的病例,可以结合后房角选择ICL尺寸,有助于获得合适的拱高。  相似文献   

4.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TICL )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10/2014-06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60例310眼,分析其裸眼视力( UCVA)、最佳矫正视力( 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和屈光度显著改善且稳定。术后 UCVA>0.8的有86%,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植入术后1h有14眼眼压升高,均未超过28mmHg,术中晶状体损失1眼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环曲面人工晶状体( TICL )旋转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3眼,黄斑出血1眼。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人工晶状体(PPC-TICL)二次调位手术的适应证及其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PPC-TICL植入术后旋转角度≥10°患者26例(33眼),其中12眼在植入术后3个月内进行了二次调位术作为调位组,21眼未进行二次调位术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以上测量2组logMAR视力、屈光状态、PPC-TICL旋转角度、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眼压以及视觉质量问卷调查评分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指标值,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调位组二次调位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各指标值。结果 二次调位术前及术后12个月调位组与对照组比较:裸眼视力(UCVA)、柱镜度、PPC-TICL旋转角度及问卷调查评分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9、-5.789、6.297、13.061、-2.063、3.162、-12.973、-2.065,P<0.05),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拱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位组调位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比较:UCVA、柱镜度、SE、PPC-TICL旋转角度及问卷调查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0.839、51.118、5.127、117.320、62.34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调位术前较术后3个月、1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PPC-TICL散光轴位大角度旋转的二次调位术是有效和稳定的,术后PPC-TICL未再出现大角度旋转,早期进行二期调位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武汉、长沙、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CL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回访。收集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眼轴长度(AL)、视觉问卷等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8例(320眼),随访时间为术后5~9(5.9±1.0)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18.25~-4.38(-10.47±3.08)D和-4.00~0.38(-0.91±0.82)D。末次随访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分别为0.15~1.71(1.10±0.20)和0.33~2.00(0.86±0.30)。末次随访的UCVA、BCVA均较术前提高(t=58.903、6.637,P<0.001),AL轻度增长(t=-9.136,P<0.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减少5.7% (t=10.0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拱高为24~1 300(402±185)um。视觉症状问卷显示95%患者对手术满意,夜间视力和夜间驾驶容易度评分最低。共32眼(10.0%)出现并发症或已行手术治疗,包括白内障手术(5眼,占1.7%),ICL调位(10眼,占3.1%),ICL置换(9眼,占2.8%),ICL取出(2眼,占0.6%),外伤性视网膜脱离(3眼,占0.9%),玻璃体积血(1眼,占0.3%),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占0.3%),黄斑出血(1眼,占0.3%)。结论:术后5年以上远期随访,ICL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同时也存在较少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放置方向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拱高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新视界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47例(94眼),根据ICL的放置方向分为水平放置组24例(48眼)和垂直放置组23例(46眼),术后随诊时间大于1年。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前节程序检查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拱高,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拱高的变化趋势以及2组之间拱高变化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间拱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自术后1周至1年拱高都在不断下降(均P<0.001),术后1周至1个月时,垂直放置组拱高下降幅度更为明显(t=-2.692,P=0.008),术后1个月至3个月、术后3个月至6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至1年时的拱高下降幅度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L植入术后1年内,拱高都在持续下降,这与ICL水平放置或垂直放置无关,但是ICL垂直放置时,术后1个月内拱高下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2种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本科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51例(98眼),其中18例(33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屈光晶状体(PC-PRL)植入术(PRL组),33例(65眼)行后房型可植入式眼内接触镜(PPC-ICL)植入术(ICL组).收集其术后2年以及2年以上的随访记录,对U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后表面与自然晶状体的距离(拱高)、对比敏感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2组间各参数比较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PRL组和ICL组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压PRL组为(12.03±2.61)mmHg,ICL组为(13.35±3.37)mmHg,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PRL组为(2 185±516)个/mm2,ICL组为(234 1±405)个/mm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拱高PRL组为(0.37±0.15)mm,ICL组为(0.41±0.17)m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空间频率上,2组对比敏感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L组发生IOL偏位1眼,白内障1眼;ICL组发生白内障1例(2眼),IOL与自然晶状体贴近合并有晶状体前囊下混浊1例(2眼).结论 PC-PRL和PPC-ICL植入均能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屈光不正,两者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isian ICL V4)术后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入选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93例(175眼),平均年龄(30.52 ±7.00)岁(18~48岁),其中119眼接受ICL植入术,46眼接受Toric-ICL植入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前房容积(ACV)、前房深度(ACD)、房角角度(ACA)(3:00 ~9:00位方向)变化、ICL光学区后表面到晶状体前囊膜中央距离(拱高)、角膜-晶状体间距、虹膜-晶状体间距、人工晶状体等效球镜(pIOL SE)等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术前、术后1周ACV分别为(200.29±31.76) mm3及(116.49±21.88) mm3,ACV减少(t=48.456,P=0.000).术前、术后ACD由(3.17 ±0.23) mm减少到(2.89±0.33) mm(t=12.237,P=0.000),术前、术后房角由(36.40 ±4.90)°减少到(23.44 ±5.07)°(t=31.131,P=0.000);术后ACV和术后ACD与术后ACA呈现正相关(分别为r=0.637,P=0.000;r=0.393,P=0.000).术后的角膜-晶状体间距较术前增加(0.40 ±0.31) mm(t=-16.935,P=0.000),其与拱高呈正相关(r=0.446,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拱高与角膜-晶状体间距比值、手术前后的瞳孔变化率是独立的手术前后角膜-晶状体间距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别是P =0.001和P=0.048).结论 ICL植入术后,虹膜平面抬升,使前房容积变小和房角变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给出术后不同时间点拱高的预测方程。方法 分析2020年8月至11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拟行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32例63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记录患者的前房角度、前房深度、前房容积、角膜厚度、白到白间距(WTW)、睫状沟直径(STS)、术前等效球镜度和自然晶状体厚度,同时记录术中植入的ICL尺寸,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眼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拱高,分析上述观察指标对于术后拱高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去除存在共性的变量,筛选出独立因素。以独立因素作为自变量,ICL术后拱高作为因变量,分析各因素对于ICL术后拱高的影响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入组患者年龄为(26.59±5.73)岁,术后1个月拱高显著低于术后1 d,术后6个月拱高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拱高显著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房深度和自然晶状体厚度均是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拱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拱高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和ICL尺寸均呈正相关,与自然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均为P<0.05)。影响高度近视患者 ICL 植入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拱高的回归方程分别为:术后1 d拱高(μm)=258.226-435.606×自然晶状体厚度(mm)+291.971×前房深度(mm)+75.134×ICL尺寸(mm)+0.166×前房容积(mm3);术后1个月拱高(μm)=545.797-391.858×自然晶状体状厚度(mm)+221.224×前房深度(mm)+44.786×ICL尺寸(mm)+0.505×前房容积(mm3);术后6个月拱高(μm)=208.770-287.950×自然晶状体厚度(mm)+254.127×前房深度(mm)+30.280×ICL尺寸(mm)+0.619×前房容积(mm3);术后12个月拱高(μm)=0.999-251.694×自然晶状体厚度(mm)+250.972×前房深度(mm)+36.120×ICL尺寸(mm)+0.599×前房容积(mm3)。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后12个月内拱高呈降低趋势,前房深度、前房容积、ICL尺寸、自然晶状体厚度均是影响术后拱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及再次手术的原因、处理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 ICL植入手术的患者744例(1483眼),对其中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将因拱高异常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者分为低拱高组和高拱高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的年龄及屈光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白到白距离、房角到房角距离、前房深度、晶状体矢高、晶状体厚度、眼轴及拱高;采用t检验比较再次手术前后的拱高、散光度数及裸眼视力。结果:在术后2 周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共37眼(2.49%)。其中进行ICL调位术34眼,ICL置换术3眼。最常见的再次手术原因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进行ICL调位术的原因为高拱高(13眼)、残留散光(11眼)、低拱高(10眼)。进行ICL置换术的原因为低拱高(2眼)和高拱高(1眼)。通过再次手术,高拱高组的拱高由(974±174)μm降低至(691±120)μm,低拱高组的拱高由(174±49)μm增加至(388±78)μm,散光残留眼的散光由(1.34±0.34)D降至(0.39±0.26)D,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再次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是ICL植入术后早期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通过再次手术均可获得理想拱高和屈光度。  相似文献   

12.
AIM: To evaluate the causes of phak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ICL) exchange/ex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keratoconus (KC) at two tertiary hospitals in Riyadh, Saudi Arabi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CL (model V4c with central port) exchange/ex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s. All availabl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data were documented for each patient. RESULTS: Over 7y, 2283 ICL implantation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46 implants (2%) required exchange (21 implants)/explantation (25 implants), of which 14 cases (30.4%) were patients with KC. Indications for ICL exchange/explantation in non-KC group were vault measurement, cataract formation,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naccurate refraction, and patient dissatisfaction in 22 (68.75%), 4 (12.5%), 3 (9.37%), 2 (6.25%), and 1 (3.12%) case, respectively.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for ICL exchange/explantation in the KC group was inaccurate vault sizing in 11 patients (78.57%), inaccurate refraction in 2 patients (14.28%), and patient dissatisfaction postoperatively in 1 (7.14%) case. CONCLUSION: ICL implantation results in predictable refractive outcomes over the long term with exchange/explantation rates comparable to previous literature. Improper vault size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ICL exchange/explant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KC.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a case of 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TICL) spontaneous ro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myopic astigmatism. A 23-year-old female underwent TICL implantation. Preoperativ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was 20/800 and 20/1200, respectively, with -7.75 -4.25 × 0° and -8.25 -5.25 × 180°. The left eye achieved an UCVA of 20/30. After 3 months of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of TICL in the left eye,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 sudden decrease in visual acuity in the left eye. UCVA was 20/100 with a refraction of +2.50 -4.50 × 165°. We observed the toric marks with a 30° rotation from the original position and decided to reposition the TICL, obtaining a final UCVA of 20/25, which remained stable at 6 months' follow-up. TICL can present a considerable rotation that compromises visual acuity. The relocation of TICL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to recover visual acuity due to significant spontaneous TICL rotation.  相似文献   

14.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ICL)及环曲面ICL(toric ICL,TICL)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可植入式人工晶状体,主要矫治高度近视以及角膜条件不适合角膜激光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术前精准的测量,术中安全的植入与术后合适的位置是保证ICL矫正效果的关键,且中央孔型V4c ICL的出现更大程度地保证了该手术的安全性。然而术后ICL及TICL在眼内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有研究表明,ICL术后拱高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原因不明。TICL术后可发生自发旋转,引起视力的下降,是TICL更换的主因之一。术后中央孔的位置的变化也需要引起关注。此外,ICL/TICL植入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会发生改变,然而人工晶状体在眼内位置的变动是否会对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影响,也是需要关注并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ICL术后拱高的变化、TICL轴位的改变、ICL术后中央孔位置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这些改变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进行综述,希望对术前ICL/TICL的精准选择以及手术设计有临床指导意义,提高ICL植入矫正近视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植入术后外伤致其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我院PC-PIOL植人手术矫正高度近视42例(80眼)中2例(2眼)因眼外伤导致PC-PIOL脱位。1眼系植入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术后8个月不全脱位于前房;另1眼系植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屈光晶状体(PC—PRL)术后3个月全脱位于前房。两例分别于外伤后1d、3d接受PC-PIOL的复位手术。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不同。2例术后观察均在6个月以上。结果 PC-PIOL脱位于前房患者主觉眼部轻度不适,视力下降。检查可见房水闪光明显,瞳孔变形,人工晶状体被瞳孔夹持。手术复位后视力恢复,遗留瞳孔变形。另1例ICL不全脱位后裸眼视力为0.2,复位术后为0.3。PC-PRL全脱位后裸眼视力为0.3,术后恢复至1.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下降。2例均未发生白内障等并发症。2例脱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941/mm^2和1889/mm^2,手术复位后1周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1883/mm^2和1746/mm^2,手术复位后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1911/mm^2和1845/mm^2。结论 眼外伤可导致PC-PIOL全脱位或不全脱位于前房,引起前部葡萄膜反应,瞳孔变形,还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立即手术复位安全有效,但应长期随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