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刘娜  徐建华 《安徽医学》2017,38(5):658-66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损坏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除关节受累外,RA也可累及多系统,如肺、血液系统、心血管、肾脏等,RA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病率可高达17.8%~40.9%[1],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失调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Reiter综合征、硬皮病、酒精性肝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银屑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排斥反应、肿瘤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2-3].IL-6作为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RA关节炎发病过程,在RA系统损坏中起重要作用[4],现就IL-6在RA及其系统损害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宁涛  罗文丰  袁国华  魏锦  刘剑平 《四川医学》2005,26(10):1137-113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侵蚀性的关节炎,其病理特点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的滑膜炎,导致血管翳形成,进而引起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造成关节功能残疾.RA还可以引起多系统的损害,其中尤以血液系统受累最多见.目前临床对RA并发血液系统损害的观察主要通过外周血细胞分析,而关于RA对血细胞生成的影响研究甚少.我们对近两年我院收治的RA患者进行分析,以了解RA患者伴有血液系统改变的骨髓学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关节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提高对RA关节外表现的认识。方法对1997年1月~2008年12月间京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1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年间共收治RA患者201例,其中活动期181例,缓解期20例。RA伴关节外表现发生率41.79%(84/201),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P〈0.05)。年龄大于50岁者关节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发生于活动期者占83.33%(70/84),而发生在缓解期者占16.67%(14/84)。关节外表现中贫血最为多见,其次为肺脏损害,皮肤、心脏损害。侵犯眼部、胃肠道、肾脏及器官淀粉样变的则较少,伴有类风湿因子阳性、活动期、病程较长的患者易合并关节外表现。结论RA患者伴关节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患者关节外表现发生率多,男性肺脏受累发生率较高,皮肤受累可提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表现的发生随RA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白介素(IL)-6、IL-17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RA患者124例及正常对照48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7水平.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各实验室指标,了解RA系统损害发生率及与疾病活动性关系,分析IL-6、IL-17与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① RA组与正常组相比,IL-6水平及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1);② 124例RA患者有系统损害85例(68.55%),其中心血管34例(27.42%),呼吸18例(14.52%),血液53例(42.74%),泌尿14例(11.29%),消化12例(9.68%),内分泌10例(8.06%),神经肌肉骨骼8例(6.45%);③ 有系统损害组较无系统损害组28关节疾病活动性(DAS28)、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P<0.01),IL-6、IL-17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规治疗的患者其DAS28及系统损害发生率较未正规治疗的患者显著降低(P<0.05);④ IL-6与IL-17分别与关节疼痛数、疼痛程度评分、血沉(ESR)、CRP等呈正相关性,与白蛋白等呈负相关性(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IL-6与血小板增多有关,血沉与心律失常、贫血及血小板增多有关.结论 RA系统受累高达为68.55%,且与疾病活动有关,IL-6、IL-17与疾病活动度相关,IL-6与系统损害更为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周围关节损害为主的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关节以外的其他脏器病变。肺组织常受累,尤其会引起肺间质病变(ILD)[1]。ILD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及进行性加重,气促多为首发症状[2]。RA急性期症状控制后残存的ILD严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ILD初期时常用激素等药物治疗,可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改善患者肺功能,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胃肠损害的临床及胃镜下特点,为提前给予胃肠保护,防止严重胃肠损害进一步加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RA患者的临床及胃镜下表现的资料。结果:本组RA患者胃肠损害发生率97.2%,出血、溃疡较严重损害占34.7%,发现胃癌2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阳性率91.0%。结论:RA患者尤其是长期服药者均有可能存在胃损害,治疗过程有必要进行定期筛查,并进行必要的胃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累及小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我国RA的发病率为0.32%-0.36%[1]。由于RA病因不清,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的诊断方法,常常造成误诊和漏诊。RA导致的慢性、进行性滑膜炎最终可发展为关节强直及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劳动力,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地治疗可明显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的炎症为基础,呈慢性、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 功能丧失.RA为常见风湿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我国的发病率达0.32%~0.36%.目前对于RA的诊断仍延用美国风湿病协会(ACR)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但该标准要求病程长,关节X线损害明显,血清学指标仅有特异性相对较低的类风湿因子(RF),对于X线关节损害不典型及RF阴性RA患者早期诊断困难,失去最佳诊治时机,如何早期及时诊断RA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付琳  裘宇容 《广东医学》2012,33(12):1850-185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增生及软骨破坏引起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RA患者的这种慢性炎症反应会引起关节滑膜增厚最终导致关节的破坏[1].RA患者在2年以内大约70%的关节破坏症状进行性加重,RA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瓜氨酸是人体中的稀有氨基酸,是由精氨酸在精氨酸肽脱亚胺酶以及钙离子共同参与的条件下转录后修饰而形成[3].2001年REPARON SCHUIJT等[4]研究证实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血清阳性反应的RA患者骨髓和滑液中的B淋巴细胞能自发分泌抗CCP抗体,分泌IgM抗CCP细胞占总分泌IgM抗体的2.4%~25%.近年来,研究表明抗CCP抗体是早期诊断RA的良好标志物,诊断RA的灵敏度41%~87.6%,特异度88.9%~98%,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监测有很大价值[5-7].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相比诊断RA的灵敏度(78.5% vs 75.9%)更高,特异度也明显增高(95.9% vs 78.7%)[8].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共同提出RA新的分类标准,并把ACPA(anti-CCP)和RF共同作为RA的血清学诊断依据[9].目前,抗CCP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等.本文拟对抗CCP检测方法的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RA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②滑膜充血水肿肥厚增生;③滑膜新生血管大量形成,继而血管翳形成破坏骨质,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丧失[1]。因此滑膜损害是RA患者关节损害的关键,对滑膜的保护也应是治疗RA的关键。从中医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h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西方国家患病率约1%[1],在我国稍低,约0.32%~0.36%。一般发病年龄在35~50岁,男女比1:3[2]。RA自然病程在不同患者表现不一,约10%患者短期发作后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另有约15%在1~2年内出现关节和骨的明显破坏。大多数患者发作和缓解交替出现,并出现程度不同的关节畸形和功能受损。RA致残率很高,病程5~10年致残率60%,病程30年致残率90%[3]。除此以外,RA患者相对于健康人群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伴关节外病变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50%[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中颈椎失稳人群构成情况,分析RA合并颈椎失稳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并进行了颈椎X线片检查的RA患者共43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以及颈椎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析。统计纳入RA患者中颈椎失稳患者占总人群的构成比以及不同类型颈椎失稳患者占比情况,并使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式比较颈椎失稳RA患者和无颈椎失稳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A患者颈椎失稳人群的临床特点。结果:439位患者中男性84例,占总人数19.1%;女性355例,占总人数80.9%。患者平均年龄(52.9±13.9)岁。病程中位数60个月,病史最短2周,最长46年。合并颈椎失稳者有130例,占29.6%(130/439),其中寰枢关节向前半脱位(anterior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AAS)占24.6% (108/439),齿状突垂直半脱位(vertical subluxation, VS)占7.3% (32/439),下段颈椎半脱位(subaxial subluxations, SAS)占2.3%(10/439),130例中有20例同时合并2种不同类型颈椎失稳。与无颈椎受累组患者相比,颈椎失稳组患者病程长[120(36,240)个月vs. 48(12,120)个月]、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56.9% vs.29.9%)、患者总体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高(4.89±2.49 vs.3.93±2.38)、血红蛋白含量低[(111.31±19.44) g/L vs.(115.56±16.60) g/L],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阳性率高(90.8% vs. 76.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水平、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抗角蛋白抗体阳性率、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用药史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29.6%的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RA颈椎失稳人群具有病程长、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患者总体VAS评分高、血红蛋白含量低及抗CCP抗体阳性率高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清MMP-3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结果]RA患者血清MMP-3水平为(309±19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8±19)ng/mL(P<0.001).RA患者中,血清MMP-3水平与受累关节数目、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17、0.498、0.521,P值均<0.05),与类风湿因子滴度呈正相关关系(r=0.504,P<0.05);没有关节骨质损害(指放射学检查正常)的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低于出现关节损害(放射学评分达到2级或2级以上)者[(268±183)ng/mLvs(347±231)ng/mL,P<0.05];RA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关节的放射学评估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0.512,P<0.05),而与关节功能评分无相关关系(r=0.305,P>0.05).[结论]RA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疾病活动性指标之一.MMP-3参与RA的发病机制,与RA关节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形式和临床特点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病形式、临床特点及对患者社会生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5月~8月门诊就诊的RA患者进行随机现场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关节表现、关节外表现、疾病对患者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结果:本组1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2,女性患者发病年龄41.8±13.4岁,早于男性的51.9±13.8岁。首发关节及病程中受累关节依次为近端指间、腕、掌指、膝、踝、跖趾及肘关节。晨僵时间持续〉1h者占43.6%。患者的平均病程为9.5±8.5年,出现关节畸形94例(51.9%)。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包括发热(30.3%)、类风湿结节(20.4%),并发症有继发干燥综合征(48.5%)、肺间质病变(30.3%)等。有家族史者占14.4%。因本病导致停止工作者占30.6%,病史长、关节畸形及未能在风湿免疫专科诊治为其危险因素。结论:本组RA患者多起病于中青年,患者的女性比例较高,晨僵时间较短,关节外表现常见,畸形的发生率较高,家族性发病者并不少见。患病后近1/3患者停止工作,未及时在风湿免疫专科诊治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相关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资料特点。方法分析493例RA患者,比较相关抗体抗体阴性RA(35例)与抗体阳性RA临床资料特点,以一般情况的RA作为对照。结果相关抗体阴性的RA占7.10%(35/493),相关抗体阴性RA患者的血沉较自身抗体阳性RA患者低(p〈0.05);年龄、病程、晨僵时间、关节触痛数、关节肿胀数、及DAS28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A患者中相关抗体阴性者占7.10%,提示自身抗体阴性RA并不少见。对于已确诊的相关抗体阴性的RA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病及高致残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世界发病率约1%[1]。有资料显示,RA患者发病2年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使患者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并可出现关节外多系统损害.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与该病活动性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检测137例RA患者及50名健康成人外周血CD62P、CD63水平,以探讨RA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变化及其与RA病情活动性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Th17细胞的变化,探讨该细胞亚群在RA免疫炎症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例RA患者外周血、关节液及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分析RA患者关节液Th17细胞比例与临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外周血和关节液淋巴细胞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白细胞介素(IL)-17基因表达。结果 ①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Th17细胞比例〔(1.89±0.88)%〕高于配对外周血〔(1.03±0.57)%〕和健康对照组〔(0.35±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0.519,P=0.047);③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淋巴细胞RORγt、IL-17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配对外周血和健康对照组(P<0. 01)。结论 RA患者关节液中Th17细胞的变化反映了RA关节炎症和系统炎症的差异,揭示了关节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主要侵及关节,特别是滑膜关节,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贫血是R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之一,发生率约为33%~60%.贫血可加重关节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反之,随着贫血纠正,关节肿胀、疼痛、肌力及体力等有一定程度改善[1].了解贫血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周围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损害,其病理损害为关节的滑膜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系多基因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发病率为20~40/10万人,发达国家的患病率约为1.0%[1]。现行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以及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