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我院输液儿童发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为儿童合理用药、保障输液安全及临床遴选安全有效的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发生时间、药品分类以及临床表现等各方面,对我院门诊静脉配置中心2015年01月至12月上报的47例11岁以下儿童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ADR报告中,男30例(64%)多于女17例(36%),年龄0~3岁儿童30例(64%);用药后30min内即发生ADR有30例(64%);ADR涉及5大类共计18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的头孢唑肟、头孢呋辛、五水头孢唑林和头孢西丁为主;ADR累计的器官和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84%).结论 加强儿童静脉输液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韩杰霞 《北方药学》2016,(7):186-188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保障临床用药合理与安全.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79例儿童ADR报告.结果:179例ADR报告中静脉输液致ADR发生率最高,占96.65%;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4.75%.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针对性加强我院ADR检测及上报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1019例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1 019例ADR患儿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为1.2%,以1~3岁小儿最多;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69.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7%;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79.6%.结论: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高,应加强儿童ADR监测,尽可能减少门诊儿童静脉用药,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9年-2011年210例药品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与性别无关,>60岁的人群ADR发生率最高[68例(32.38%)];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177例(84.92%)];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15例(54.7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103例(49.0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谨慎、合理选择用药,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5.
8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药物ADR报告80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报告人身份以及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以护士上报数量最多;以抗生素发生的ADR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56.52%,中药制剂次之,占总例数的16.30%:给药方式以静脉输液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2008年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维忠 《中国药业》2010,19(1):39-4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种类、发生时间、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对医院2008年输液室抗菌药物ADR报告106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最高,共35例(33.02%),61岁以上患者有14例(13.21%);引起ADR的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其中加替沙星20例,阿奇霉素19例,头孢曲松钠17例;ADR发生时间在1h以内的76例(71.70%);ADR损害以皮肤黏膜系统损害为主,共51例(48.11%);新的、严重的ADR23例(21.70%)。结论加强医院输液室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本院2011年143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以60岁以上年龄组(25.87%)、静脉给药组(88.81%)及中药制剂组(37.06%)最高,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0.12%).结论 医院应加强ADR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医护人员对ADR的认识,规范ADR报表的填报,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静脉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药物作用迅速、利用度高,但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医院输液室是ADR发生率较高部门,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了解和掌握输液室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我院输液室225例ADR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院门诊61例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高艳娜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2):1475-1475
<正>对我院门诊输液室2005年5月至2011年4月收集的61例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1资料来源共收集61例,将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ADR的结果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间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络平台的225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的病例中,其年龄段在40~49岁和20~29岁之间发生ADR例数为最多,静脉给药(89.58%)是引发ADR主要给药途径,涉及14种类83种药品;抗感染药物导致ADR例数为最多(53.58%),其中头孢菌素的发生率为最高;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66.14%).结论:加强对中青年患者的用药监测和静脉药物的用药监护,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指征;加强ADR宣传和监测工作,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李璇  刘红建  旷南岳 《安徽医药》2018,22(2):285-28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提高ADR的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某院2012年—2016年807例ADR报告.结果 807份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2例,女性患者45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构成比较高,占52.8%;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74.29%;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占比25.77%)、中成药(占比15.69%);引起ADR前10位药品的剂型大部分为注射剂,ADR报告中最多的药品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应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用中成药制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2018年某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441例ADR报告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441例ADR报告中,一般ADR居多(385例,87.30%);男性患者(229例,51.93%)略高于女性患者(212例,48.07%);发生ADR最多的药品为中药注射剂105例(23.81%),其次为抗脑血管病用药87例(19.73%);静脉滴注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362例(82.09%);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296例次(58.97%)和全身性损害78例次(15.5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临床药师应加强相关培训与ADR数据分析,并及时反馈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ADR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 收集医院2010年至2011年上报的ADR报告217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报的217例ADR中,抗微生物药物占63.59%,中药制剂占16.1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84.79%,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5.62%.结论 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药物不良反应14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天栋  刘世峰 《中国医药》2010,5(2):174-175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上报的146份不良反应的报告人、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90.4%(132/146)的不良反应由医护人员报告;42.5%(62/146)的不良反应由抗微生物药引起;79.5%(116/146)的不良反应通过静脉滴注给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必须规范加强药物使用管理和完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87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87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涉及51种药品,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4例(占62.07%);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其次,有6例(占6.90%);由静脉滴注用药途径引起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有61例(占70.11%);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1:0.64),65岁以上患者发生ADR多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57.4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我院1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转归与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67例报告中,7例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患者女47.50%(76/160),男52.50%(84/160),平均年龄54.37岁;静脉给药145例(90.63%),口服给药ll例(6.88%),皮下注射给药4例(25.00%);涉及药品12类73种,列前3位的药品是抗感染药物83例(51.88%),中药制剂40例(25.00%),消化系统用药9例(5.63%);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药品不良反应多为一般性的(97.50%),严重的4例(2.50%),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年龄和性别差异.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合理用药监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收集的11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共涉及11类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0例,占68.97%);抗感染药致ADR发生率最高(72例,占62.07%);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9例,占42.2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2009—2010年收集的1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80例,58.82%)高于男性(56例,41.18%);经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9例,占58.09%;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居首位,为79例次,占57.66%,其中以氟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中成药居第2位;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96例次,占50.53%)。结论:ADR主要由抗感染药和中成药引起,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成药是减少ADR的关键,加强ADR监测、提高ADR的预防和个体化用药是保证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吴伟  何梅凤  唐细兰 《中国医药》2011,6(10):1243-1244
目的 探讨眼局部用药致全身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有关眼局部用药引起的全身ADR文献104篇,共14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眼局部用药致全身ADR以>60岁的老年人和≤10岁的儿童居多;给药方式以滴眼为主,占87.9%;用药后1~30min出现ADR的比例较大,占39.3%;涉及药物28种,以阿托品、噻吗洛尔居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者可致死亡。结论 临床应重视眼局部用药致全身ADR,合理使用眼用制剂,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2013-2016年2 621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探究影响ADR的要素和产生的原因,为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 621例ADR报告,用监测软件提取ADR报告来源、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涉及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临床表征、累及器官等信息,用帕累托图法找出引发ADR的主要药品,并用鱼骨图进行ADR要因分析。结果 ADR主要由医师呈报(2 573例,98.17%),药师报道最少(3例,0.11%),年龄>7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570例,21.74%),由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居多(1 680例,64.10%),临床表现以胃肠系统损害为主(717例,24.17%);帕累托图分析显示ADR主要因素(A类)药品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药注射剂、静脉营养药;用鱼骨图分析高龄患者、静脉给药、监测不全面和主要药品引发ADR的具体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结论 应关注特殊患者的用药监护,减少注射剂使用,重点监控高发药品,开展个体化用药监测,加大临床药师投入,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