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欣  陈庆华  李元瑞 《食品科学》2007,28(7):249-251
在利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大蒜风味成分的研究中,以正交试验对萃取温度、萃取压力、浸提时间、循环时间等对大蒜有效成分萃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比较了萃取温度对萃取产物可分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加料量和预处理条件下,萃取压力19MPa,萃取温度35℃,静态浸提50min,动态循环50min后,在分离温度为35℃,分离(I)压力8MPa,分离(II)压力6MPa下分离。萃取率较高,萃取物中大蒜精油的可分离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大蒜风味成分的研究中,为了了解萃取温度、萃取压力、浸提时间、循环时间及分离条件等因素对大蒜风味成分萃取效率的影响,以两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等对以上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有热敏性的大蒜风味成分而言,萃取温度的选择尤为重要,它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与萃取压力相关;在相同温度下,浸提及循环时间对萃取效率的作用受压力的影响;大蒜超临界CO2萃取的分级分离中,分离(Ⅰ)压力、分离(Ⅰ)温度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萃取产物中的含水量;分离(Ⅱ)压力是决定分级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 萃取鸡腿菇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双石  兰蓉  张晓辉  马越  陈亮 《食品科学》2011,32(2):240-243
运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鸡腿菇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分离压力等因素对鸡腿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20MPa、分离温度25℃、分离压力8MPa。通过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萃取物,鉴定出25 种主要成分,其中亚油酸(52.67%)、硬脂酸(27.77%)和棕榈酸(13.66%)是构成鸡腿菇风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兰蓉  危晴  马越  陈亮  李双石 《食品科技》2012,(3):283-286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白灵菇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分离温度等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白灵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萃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40℃、分离压力12MPa、分离温度45℃。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萃取物,鉴定出16种主要成分,研究表明,主要成分为:(Z)-9-十六碳烯酸、十六烷酸、亚油酸、8-十八碳烯酸等。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的64.7%。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运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佛手挥发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分离压力等因素对佛手挥发油萃取率及成分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40MPa,分离温度35℃,分离压力10MPa 为最佳提取工艺。挥发油产品透明、橙黄、有浓郁的香味。通过GC-MS 分析,鉴定出54 种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以石榴籽为原料,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石榴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80 min,分离釜Ⅰ温度60℃,压力10 MPa,分离釜Ⅱ温度35℃,压力6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得率为18.6%。  相似文献   

7.
该文报道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提取大蒜油的相关因素,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夹带剂用量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大蒜油适宜工艺参数组合:即以15%(V/W)无水乙醇为夹带剂,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温度为35℃,萃取时间为240 min,在上述提取条件下,SFE提取大蒜油得率达0.446%。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萃取大蒜油呈淡黄褐色,半透明状,略有流动性,呈有新鲜大蒜风味。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洋葱精油的工艺。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00min、一级分离压力7 MPa、温度40℃、二级分离压力5MPa、温度35℃、冻干红洋葱粉、粒径:0.38mmD0.83mm、CO2流量(10±2)L/h。在此条件下,洋葱精油的得率为0.5119%。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洋葱精油得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的顺序依次为压力(A)时间(C)温度(B)。  相似文献   

9.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原生态椰子油(VCO)的最佳工艺及VCO的抗氧化性。首先采取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椰肉粒度、压力、温度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探讨最佳的萃取条件;最后对所提VCO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度、压力等因素对萃取率有显著的影响。超临界萃取VCO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40目、萃取时间60 min、CO2流量25 L/h、温度45℃、压力35 MPa;分离I压力8 MPa、温度45℃;分离II压力6 MPa、温度40℃。此时萃取率可达93.24%。所提VCO色泽淡黄、清亮、椰子油固有香气十分浓郁。抗氧化性试验表明,超临界萃取VCO对DPPH.、.OH有一定的清除能力,而且对Fe2+有很强的络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香草兰的工艺研究和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行超临界CO2萃取香草兰豆荚的工艺研究,探索萃取压力和温度,分离压力和温度以及萃取时间与萃取率之间的关系。确定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为35MPa,萃取温度45℃,分离(Ⅰ)压力16MPa,分离(Ⅰ)温度40℃,分离(Ⅱ)压力6MPa,分离(Ⅱ)温度40℃,萃取时间150min。用GC/MS分析萃取物的化学成分,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香素的相对含量最高,为26.06%。  相似文献   

11.
直接浸出改造为挤压膨化浸出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左青 《中国油脂》2002,27(3):7-9
在预处理工序加入膨化机 ,对原 12 0 0t/d工艺和设备进行相应的调整 ,有效地提高产量5 3% ,降低毛油中非水化磷脂含量 ,毛油精炼率提高 0 5 % ,粕中尿素酶稳定 ,改善了豆粕质量 ,减少蒸汽用量 11% ,动力消耗下降 12 %。  相似文献   

12.
以白牛肝菌为试验原料,利用三相萃取法优化白牛肝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研究。对(NH4)2SO4添加量、叔丁醇添加量、萃取温度、水提次数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NH4)2SO4添加量30%、叔丁醇添加量10 mL、萃取温度37℃、水提次数1次,多糖提取率达到47.3%。白牛肝菌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结果发现,白牛肝菌多糖对·OH和DPPH·的半数清除率值分别达到2.5 mg/mL和11.6 mg/mL,说明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三相萃取法工艺很好的保留白牛肝菌多糖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胚芽油和CO2是玉米酒精生产中的重要副产品.本文采用超临界CO2技术从玉米胚芽中萃取玉米胚芽油,解决传统方法中出油率低及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试验考察了压力、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并得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玉米胚芽油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将超声辅助法和闪式提取法应用于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的提取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并对比两种方法的提取效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以五味子醇甲的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优化工艺。最佳工艺为闪式提取:乙醇浓度70%、料液比1∶50(g/mL)、提取3 min,此条件下五味子醇甲提取率为5.02 mg/g。  相似文献   

15.
果胶的提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天然果胶的主要结构,并综述了几种果胶的提取方法,对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以红辣椒为原料,采用溶剂法、超声波溶剂提取法、微波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得到的辣椒红色素进行了色价、产率比对,并对色素的质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超声波溶剂提取法、微波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明显优于溶剂浸提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率高于超声波溶剂提取法和微波溶剂提取法;超声波协助提取、微波溶剂提取相比,超声波协助提取不需要加热,不会破坏有用的成分,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黑木耳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提高黑木耳总黄酮的提取率,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固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乙醇浓度四个因素对黑木耳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6、超声功率80W、超声时间15min、乙醇浓度80%,黑木耳总黄酮提取率达到0.79%。超声辅助提取增加了黑木耳总黄酮的提取率,为黑木耳的开发和药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桔梗皂甙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桔梗皂甙的产率和桔梗总皂甙含量为指标,对比分析了桔梗皂甙的三种提取方法,即冷浸法、热提法、醇提法,确定了桔梗皂甙的最佳提取方法为醇提法。  相似文献   

19.
《粮油加工》2003,(4):66-67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进行了螺旋藻中β-胡萝卜素的萃取实验研究,考察了超临界CO2萃取条件(压力10~50MPa、温度20~50℃、CO2流量10~35kg/h.  相似文献   

20.
辣椒红素超临界萃取与有机溶剂萃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辣椒红素有机回流萃取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比了萃取条件、色素得率、感官品质及产品稳定性,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优于传统溶剂萃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