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eng Y  Chen ZQ  Guo ZQ  Qi Q  Li WS  Sun CG 《中华外科杂志》2012,50(1):23-27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手术治疗31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3 ~56岁,平均33.4岁.手术方式包括后路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闭合矫形或前方撑开-后方闭合矫形和后凸融合节段切除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和前柱重建.观察手术前后的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同时于术前和随访时应用Frankel分级评定下肢神经功能,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用患者满意指数(PSI)评价手术满意度.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度为94°±27°,平均腰椎前凸角为71°±20°,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15 ±44)mm.术后1周平均后凸角度改善为26°±11°,平均改善率为71.4%.术后平均随访22.5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角度为28°±12°,平均改善率为70.0%;平均腰椎前凸角为46°±11°,平均改善率为35.1%.术后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和8.1,P<0.05).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4 ±22)mm,平均改善率为73.4%.术前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13例,D级13例,C级5例;末次随访时E级增加至20例,D级8例,C级3例.术前ODI评分平均为(13±12)分,末次随访时改善为(7±8)分,平均改善率为45.2%.PSI显示总满意率为90.3%.结论 根据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截骨矫形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58岁,平均28.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trunk shift,TS)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其临床疗效,使用Frankel分级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68.9±108.3)min(312~7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173.7±1 226.6)mL(800~5 100mL),随访时间平均22.5个月(12~40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24±20.4)°(91°~160°),侧凸Cobb角平均(87.2±45.2)°(0°~156°);术后后凸角平均(46.8±21.5)°(10°~120°),侧凸角平均(49.1±26.9)°(0°~109°),矫正率分别为62.3%和45.2%;末次随访时后凸、侧凸Cobb角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由术前的(38.6±17.2)mm减少至(11.5±11.2)mm,SVA由术前(33.5±11.4)mm减少到术后(9.6±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14例次(37.8%)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0.8%),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次(27%),包括胸腔积液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螺帽脱落1例。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应充分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术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测经椎弓根截骨(PSO)与Smith-Petersen截骨(SPO)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探讨截骨矫形术式选择。方法:2006年3月~2014年12月,对47例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了截骨矫形手术。其中男30例,女17,年龄22~69岁,平均42.5±15.5岁。均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导致的创伤性后凸畸形。47例患者主诉均为腰背部疼痛。针对不同病理特征和畸形程度,32例行PSO矫形,15例行SPO矫形。PSO手术在病椎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SPO手术在病椎上下及相邻间隙做2~3节段SPO截骨矫形。通过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畸形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SVA),分析两种方法矫形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结果:47例中有42例获得随访,其中PSO手术29例,SPO手术13例。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9.4±7.8个月。4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后凸畸形Cobb角PSO组术前为41.8°±10.5°,术后为2.6°±1.2°,末次随访时为3.2°±1.3°,矫正率92.3%;SPO组术前为40.2°±9.6°,术后为4.9°±2.3°,末次随访时为5.3°±3.5°,矫正率86.8%。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O组SVA术前为5.0±4.1cm,术后为-0.6±2.2cm,末次随访时为1.2±1.5cm;SPO组SVA术前为3.5±2.2cm,术后为0.8±0.6㎝,末次随访时为1.3±1.1cm。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SVA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O组VAS术前为6.46±1.72,末次随访时为0.91±0.59,ODI术前为(69.4±12.1)%,末次随访时为(23.7±11.5)%;SPO组VAS术前为6.51±1.87,末次随访时为2.08±0.75,ODI术前为(68.1±16.3)%,末次随访时为(33.1±12.5)%,两组随访VAS和ODI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不同病理特征和畸形程度的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选用PSO或SPO矫治均可取得良好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MU-PVCR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治疗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测量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结果] 2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31±34.25) min,出血量(750.10±114.67) 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给予缝合硬脊膜,无不良后果。随访(26.75±1.25)个月。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D级提高到术后E级。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VAS、ODI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影像评估方面,术后3个月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弓根双节段闭合型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6月,对9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患者畸形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年7个月.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4例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术前分别平均为(0.2±4.8)°、(78.4±3.2)°、(86.8±3.2)°.术后分别平均为(33.7±3.0)°、(42.7±3.4)°、(34.44±2.8)°.两处截骨共获得平均(67.9±5.5)°矫形;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27.3±4.4)cm,术后平均(3.4±0.7)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58.8±6.4)°降至术后平均(1.3±3.5)°.患者恢复矢状面平衡,能够平视行走.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随访结果显示经后路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是安全的,且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钉棒固定、前中柱垫高在胸腰段脊柱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中的应用。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脊柱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27例的临床资料,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14例,7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15例既往有手术史。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17个月(6~48个月)。术后即刻后凸Cobb角平均15°(4°~26°),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为18°(7°~27°)。末次随访时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69.5%。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术前为:A级3例,B级15例,C级6例,D级3例;术后为:A级2例,B级7例,C级15例,D级3例;7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患者,6例评分由术前10分改善为2分,1例由10分改善为4分。结论脊柱后路截骨矫形钉棒固定、前中柱垫高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有效措施,术后矫形效果佳,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15例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2~44岁,平均35.7±6.1岁。患者均有腰背痛及后凸畸形,VAS评分6.8±0.8分,ODI为(55.4±12.8)%,局部后凸角51.9°±15.1°,整体后凸角61.6°±27.5°,4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术中进行截骨矫形前对Andersson损伤处的纤维组织和硬化骨进行彻底清除直至显露新鲜的松质骨。随访时间均为2年以上,收集患者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评分(VAS和ODI)和影像学参数(局部后凸角、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收集患者术后2年的全脊柱CT检查来评估螺钉置入和固定的情况,应用Bridwell椎间融合评估系统来评估损伤的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79.4±32.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66.1±466.1ml。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破裂,术中修补。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7.1±2.4个月。术后2年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减小为7.9°±19.0°,平均矫正了44.6°±9.1°。整体后凸角减小为21.3°±10.6°(P0.05)。腰背疼VAS评分改善为0.7±0.6分(P0.05),ODI改善为(15.6±4.3)%(P0.05)。术后2年随访时原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及D级3例均恢复为E级。CT显示Andersson损伤处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均为Ⅰ级愈合。结论: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能够获得良好的融合和矫形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术前采用Photoshop(PS)辅助截骨设计在创伤后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3采用改良PSO截骨矫形术治疗的18例创伤后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于PACS系统测量局部伤椎后凸角(RK)、全脊柱后凸角(GK)及矢状位垂直轴(SVA)。将术前X线片导入PS软件进行截骨模拟和截骨角度计算。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13~32个月,平均21.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截骨部位骨性融合良好,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断裂。术前计划截骨角度为(33.7±9.7)°,术后实际截骨角度为(34.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4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SVA、GK、RK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各观察指标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软件截骨设计应用于创伤后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能够精准矫正患者局部后凸畸形和脊柱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疗效。方法对26例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8例行后路Ponte截骨,13例行椎弓根截骨术(PSO)联合Ponte截骨,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VC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的变化及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30°~135°(90.7°±30.6°),术后12°~30°(18°±5.6°),矫正率为82.5%,末次随访13°~32°(20°±5.8°),丢失4.3%;后凸Cobb角:术前20°~60°(40.6°±18.5°),术后10°~26°(16.8°±6.2°),矫正率为85%,末次随访13°~30°(20.5°±7.0°),丢失3.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术前3.8~6.5(5.1±1.3)cm,术后0.3~1.3(0.7±0.3)cm,末次随访0.4~1.7(0.8±0.3)cm。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经延长固定节段后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后路截骨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0.
经后路顶椎椎弓根全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42例脊柱后凸患者,其中陈旧胸腰椎骨折20例、椎体发育不良8例、结核性10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评定脊柱后凸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手术并发症、腰痛及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前后凸Cobb角度平均为霹8.5°术后为20.6°,平均矫正角度为35.3°。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6分。术前ODI平均为57.6%,术后31.7%。结论经后路顶椎椎弓根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手术视野开阔,手术相对安全,可获得满意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