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黑素细胞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黑素细胞(Melanocyte简称MC)起源于胚胎神经嵴,在胚胎发育第7周进入表皮。在胚胎移行中,有少数成黑素细胞(Melanoblast简称MB)中途停滞或转化为无黑素静止的黑素细胞〔1,2〕,胚胎时期的黑素细胞不合成黑素。阴部和乳头部的色素沉着是由于母体内对皮肤的特异性类固醇刺激的结果。移行入表皮的黑素细胞最终定居在基底膜上,每一个黑素细胞与其毗邻约36个角朊细胞(Keratinocyte简称KC)在形态和功能上密切关联构成“表皮黑素单元”。近年来对黑素细胞的生长、分化、移行、信号转导及与其它细胞的关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有关问题综…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全厚皮片移植对过度色素沉着的影响,用豚鼠作实验对象,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豚鼠表皮内角朊细胞的密度、角朊细胞内黑色素颗粒的数量及分布形式的变化。结果表明,角朊细胞的组织学改变实际上是一个损伤后修复的过程;角朊细胞内黑色素含量增加及出现的多层次的“核上帽”状分布而形成的“多重帘幕”效应,是皮片过度色素化的直接原因;黑色素在角朊细胞内的降解障碍及角朊细胞更新周期延长可能是表皮内黑色素含量增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朱洪智  陈俊荣  卢涛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58-1761
毛囊无色素性黑素细胞可以作为皮肤黑素细胞的储库,给白癜风的治疗提供黑素细胞来源。人黑素细胞(melanocyte,MC)起源于胚胎神经嵴,在胚胎发育2~5周开始向表皮和毛囊移行。向表皮移行的黑素细胞最终定居在基底膜上,形成连续产生黑素的成熟黑素细胞;而向毛囊移行的黑素细胞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位于生长期毛囊毛母质和漏斗部具有黑素合成活性的黑素细胞;另一种是分布于生长期毛发外毛根鞘(Outer Root Sheath,ORS)中,无黑素合成活性、未活化的无色素性黑素细胞(amelanotic melanocyte,AMMC)。  相似文献   

4.
角朊细胞与创面愈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烧伤是以皮肤及软组织损伤为主要特点的外伤 ,创面愈合的速度及质量是评价治疗水平高低的惟一可靠指标。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细胞是表皮细胞 ,它包括角朊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罕细胞及未分型树突状细胞 ,其中角朊细胞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1] 。因此 ,烧伤创面愈合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朊细胞的功能[2 ] 。一、角朊细胞培养1.历史 :2 0世纪 5 0年代 ,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 ,角朊细胞的培养也进入了新阶段 ,Billinghan和Reyuold用胰酶分离角朊细胞获得成功 ,Craickshank实现了在体外培养角…  相似文献   

5.
毛囊作为一个重要的成体干细胞贮存区域,其富含的干细胞可分化形成毛囊及上皮的多种细胞,对维持毛发的周期性生长有重要作用。其中毛囊黑素干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并迁移通过真皮和表皮最终停留在毛囊,目前研究已经表明它的生理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向上移行进入表皮形成表皮黑素单元;另一方面,在毛囊生长期,毛囊黑素干细胞周期性向下进入毛母质形成毛囊黑素单元。毛囊黑素干细胞在形成毛囊黑素单元过程中,主要受比邻的毛囊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毛乳头细胞、周边的基底膜成分及内在的转录因子等调控,这些细胞和基质蛋白通过不同的通路调节了毛囊黑素干细胞的分化和移行。  相似文献   

6.
色素性皮肤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年女性。本文概括地论述色素沉着的机理及近年来对色素性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色素性皮肤病的治疗及美容提供科学的依据。一、黑色素的生成黑色素(melanins)是在位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melanocyte)产生的。全身皮肤内约有400万个黑素细胞,每个黑素细胞连接大约36个角朊细胞,构成一个表皮黑素单位。皮  相似文献   

7.
龚石  刘巧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7):1032-1034
多种器官来源的胚胎干细胞在其所需生长微环境合适情况下,可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细胞类型。清楚了解胚胎于细胞如何发挥自身多分化功能形成某一特殊类型细胞,在细胞水平治疗各种疾病显得愈来愈重要。研究表明黑素细胞和视网膜色素细胞是可以由未分化胚胎细胞形成的。其中,黑素母细胞诱导分化产生黑素细胞的深入研究不断推动我们认识这种诱导分化的精确分子机制以及来源于神经嵴细胞或视网膜色素细胞基因表达程序,同时也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即通过黑素母细胞一黑素细胞~缺陷性色素细胞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有效的细胞水平色素相关性疾病治疗模式。哺乳动物色素细胞分为皮肤色素细胞和皮肤外色素细胞两种。滤泡和滤泡间黑素细胞属于皮肤色素细胞,视网膜和其他内脏器官的黑素细胞则属于皮肤外色素细胞。除视网膜色素细胞是起源于前脑神经外胚层外,其他均源自神经嵴。在目前的培养体系和相关技术发展水平上,各种类型细胞都可以通过人或鼠的胚胎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产生。在此,我们着重归纳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色素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它们在细胞治疗学上潜在的巨大用途。  相似文献   

8.
构建含血管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含有血管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 方法 以新生儿脐带静脉和包皮作为细胞来源 ,用消化法获得血管内皮细胞、皮肤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用设计的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系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实验组 :真皮层含有 1∶ 1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在真皮表面种植角朊细胞以形成表皮 ;对照组 :真皮层只含有成纤维细胞 ,不含血管内皮细胞 ,在真皮表面种植角朊细胞以形成表皮。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第 因子抗体 ,观察两种组织工程皮肤真皮层中血管结构的形成情况。用所构建的两种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的全层皮肤缺损。 结果 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完整 ,细胞状态良好 ,实验组真皮层内含有血管样结构 ,对照组未见到血管样结构。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 ,肉眼观察皮肤缺损愈合 ,染色显示移植部位有大量血管长入。 结论 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完整 ,细胞状态良好 ,真皮层中形成了微血管样结构。采用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成功修复了裸鼠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9.
表皮黑素单位是由1个黑素细胞和大约36个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分配黑素。黑素生成的过程是明确的,对黑素细胞产生黑素的调控也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载有黑素的黑素小体通过微管蛋白和肌动蛋白从核周胞质的起始部位向黑素细胞的树突的末端移位,然后,黑素小体转运到角质形成细胞内,在那里被分散进入细胞质。然而,黑素小体进入角质形成细胞的实际转运情况及转运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的相互作用并没有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10.
皮肤衰老及抗衰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衰老是指随年龄增长机体发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衰退的渐进过程。衰老一方面受机体的基因程序调控 ,另一方面由内外“磨损”和“消耗”所引起 ,二者同时表现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皮肤位于体表 ,是最早显现机体衰老的组织 ,易于观察 ,已成为研究衰老的重要靶器官[1] 。一、衰老皮肤的改变1.表皮 :衰老皮肤的表皮细胞渐呈扁平 ,表皮与真皮交界平坦 ,表皮钉突变浅、减少[2 ] ,表皮与真皮结合不够紧密 ,皮肤易受外力损伤形成水泡。角质形成细胞 (角朊细胞 )增大 ,部分角化不全 ,轮廓较模糊 ,活力下降 ,细胞间连接疏松 ,水合能力下降。老年人皮肤含水…  相似文献   

11.
12.
13.
肝胆管结石的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胆管结石的再手术原因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7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按术式分组比较其再手术率。结果 17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者1100例.再手术197例,再手术率17.9%;T管引流、胆肠吻合、联合肝段/叶切除术式术后再手术率分别为36.4%、10.1%和8.1%。结论 病灶是否上除是影响再手术率的主要因素,但也应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15.
16.
侧副韧带和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副韧带、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成人尸体第2~4足趾,共24趾.按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和跖板的不同顺序均分为A、B两组(n=12),A组先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再切断跖板薄弱部分,B组按相反顺序切断,观察不同顺序切断前后相同负荷下跖趾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并于1994年5月~2000年7月,应用第2足趾游离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移植重建第2和第3掌指关节11例,其中2例行跖板切除术,另9例行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切除术. 结果 A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7.30±5.42°,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11.29±2.36°,达48.60±2.98°,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5.30±1.59°,达53.35±2.7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4.59±5.32°,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6.29±2.98°,达40.89±2.3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9.71±1.94°,达50.60±2.01°,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断双侧侧副韧带与切断跖板比较,前者更能增加跖趾关节的屈曲角度(P<0.01),二者切断的先后顺序对总屈曲角度改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后随访显示,仅切断跖板者经2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5~45°;切断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者经26.3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0.3~58.4°. 结论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及跖板可增加跖趾关节屈曲角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治疗早期面部深度烧伤,面部疲痕及色素疾;方法:小面积皮片选择耳后、锁骨上、上臂及前臂内侧,大面积取胸、胸腋部等整块皮片游离移植,配合以正确的术前术后治疗方案;结果:该组病例中21例瘢痕,色素痣切除植全厚度片全部成活,11例切病植中厚皮片中3例由于受区血运差,发生小部分坏死,经即时切除植皮愈合良好;结论:该方法是皮肤扩张,皮瓣转移所不能取代的面部整形的重要方法,作者强调了手术成功的要点和技巧,并就分区移植及植皮部位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