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iASPP在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指标。方法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5种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Bcap-37,HBL-100和ZR-75-30)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iASPP的mRNA,应用Quality One软件分析iASPP扩增产物的相对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判断iASPP在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ASPP基因只在乳腺癌细胞株Bcap-37、MCF-7和HBL-100中表达,在其它2株细胞中不表达;iASPP mRNA在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有51例表达iASPP(87.9%),癌旁组织不表达iASP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ASPP蛋白在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53例表达(91.4%),而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不表达iASPP。结论iASPP mRNA在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iASPP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有助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有望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抑制蛋白(iASPP)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解放军第150医院1999年0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的8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ASPP的表达;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iASPP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8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2岁(27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2例按照临床标准化化疗方案完成了6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2例按照临床标准化化疗方案完成了69个疗程的化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39个疗程的化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396个月)。其中有76例患者表达iASPP(85.4%),13例不表达(14.6%)。随访结束,iASPP阳性患者病死17例(33.3%),阴性患者病死4例(10.5%)。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两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SP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表达率较高,iASPP蛋白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病死率较高。iASPP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各型乳腺癌最多见的一种,约占乳腺癌总数的50%-80%。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图像特点,以期提高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宇  刘梁生  马文娟  韩敏  朱鹰  路红 《天津医药》2022,50(8):853-858
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征象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探讨超声征象对早期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98例术前诊断为Ⅰ~Ⅱ期乳腺癌,且乳腺超声检查显示为肿块型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比较此类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超声征象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Lum...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蛋白(Ataxia-Telangiectasa mutated protein,ATM protein)、检测点激酶2(Checkpointskinase1,Chk2)及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非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癌旁正常乳腺组织(normal brease tissues adjacent to cancer,NBTA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9例导管内癌、42例非典型导管增生、5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ATM、Chk2及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ATM、Chk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ATM、Chk2与P53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乳腺浸润性癌ATM、Chk2表达缺失及P53的表达增高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联合检测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及判断乳腺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才忠启  李光辉  谷爱华 《河北医药》2010,32(11):1390-1391
目的评价彩色超声(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6例可疑Ⅱ期以上乳腺癌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标本再送石蜡切片病理检查,非乳腺癌患者给予切除活检,对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结果送检126例穿刺标本分别为:乳腺增生症55例,浸润性导管癌41例,乳腺纤维瘤2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慢性炎症2例,髓样癌1例。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与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8.4%,漏诊2例占1.6%。结论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一种安全、微创及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05年7月至2014年7月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65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5~60岁,年龄高峰在40~50岁。患者全部为女性,其中发生在右侧36例、发生在左侧25例、双侧为4例。大体观察:患者最初多表现为一侧乳房出现一无痛性、质硬、边界不清的肿块。活动欠佳,以乳腺外上象限居多,其次为内上象限及正中部。肿物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直径在1~5 cm,无完整包膜,切面灰白质硬、如癌肿侵及乳头,可导致乳头内陷,如癌肿阻塞真皮内淋巴管呈橘皮样外观、如癌肿突破皮肤可形成溃疡。镜下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团索状或伴有少量腺样结构。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一般多形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常见局部肿瘤细胞坏死。根据癌实质和纤维组织间质的不同比例分为单纯癌、硬癌、和非典型髓样癌。现统称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我院资料中,单纯癌10例、硬癌4例、非典型髓样癌51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据镜下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一般多形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常见局部肿瘤细胞坏死。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可做出正确病理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以及导管内癌钙化灶在钼靶X线中的特点。方法对2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和35例导管内癌患者(乳腺导管内癌组)在钼靶X线的图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有145例(51.8%)患者的钼靶X线中可观察到钙化,其中出现钙化的患者有127例(45.4%)出现肿块,出现钙化但是没有出现肿块的有18例(6.4%);乳腺导管内癌组中有29例(82.9%)患者的钼靶X线中可观察到钙化,其中有6例(17.1%)出现钙化肿块,23例(65.7%)出现钙化但没有出现肿块。乳腺导管内癌组出现钙化及钙化无肿块的发生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钙化伴肿块的发生率高于乳腺导管内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导管内癌在钼靶X线中的特点分析,能够提高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癌的诊断,对提高各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zrin和CD44v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9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Ezrin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Ezrin和CD44 v6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1%和58.9%,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23.3%和16.7%(P<0.05)。Ezrin和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级无关(P>0.05)。在乳腺癌中Ezrin和CD44v6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Ezrin和CD44v6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其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nail和N-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乳腺导管内癌和30例乳腺普通型增生组织中Snail与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nail和N-cadherin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普通型增生(P<0.01);Snail和N-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1);Snail和N-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36,P<0.01).结论 Snail和N-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过表达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1.
田怀平  杨萍  王芳  舒扬  徐阿晶  张健 《中国药房》2012,(22):2069-2072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对25种化疗药的体外敏感性,反映不同患者对化疗药敏感性的个性差异。方法:对人乳腺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MTT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61例肿瘤患者间药物敏感性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对乳腺癌细胞的敏感率及抑制率较高的主要有表阿霉素、多西他赛、紫杉醇、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按照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将25种药物分类分析后发现,紫杉醇类药物敏感率以及抑制率是最高的,其次是烷化剂类。结论:测定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对临床了解化疗药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东波  陈刚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27+29-27,29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6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对其发病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治疗均采用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结果:6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为43%。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发病病程长,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临床分期较晚,癌组织细胞分化较低,预后较差,易早期转移。治疗上应以根治术为主、放疗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淋巴结阳性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进一步探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法的敏感性预测指标。方法:在2006年6月~2009年6月期间,前瞻性入组96例淋巴结阳性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分析患者反应率,进一步根据术后免疫组化及常规病理结果分层分析可以预测敏感性的临床指标。结果:TE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40例(41.7%)临床完全缓解(cCR),42例(43.8%)临床部分缓解(cPR),总反应率(ORR)为85.4%。21例(21.9%)病理完全缓解(pCR)。雌激素受体(ER)阴性患者ORR高于ER阳性患者(94.1%vs.80.7%,P=0.035);浸润性导管癌患者ORR高于浸润性小叶癌患者(87.8%vs.55.6%,P=0.029)。结论:淋巴结阳性绝经前乳腺癌采用TEC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取得较高的反应率,ER阴性和浸润性导管癌是新辅助化疗敏感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是临床上常见的影响乳腺癌化疗效果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现,抗凋亡基因bcl-2在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cl-2基因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延长细胞生存时间等机制,诱导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 bcl-2的表达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钼靶X线对指导乳腺无肿块型簇状钙化离体标本术中病理取材的价值。方法65例常规钼靶X线乳腺摄影显示无明显肿块形成的簇状钙化灶且临床不能触及肿堍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为Ⅲ~Ⅳ级且病灶钙化范围小于2cm^2的患者,在麻醉下行病灶区域性切除,术中离体标本依靠钼靶X线摄影再次定位,以大头针针尖标示簇状钙化中心位置,指导病理医生取材并活检。结果65例离体标本共行69次钼靶X线摄影,65例病灶均能成功定位并准确获取病理标本,最终病理定性诊断。病理示乳腺癌21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1例,早期浸润性导管癌6例,导管内原位癌4例),立即行相应手术治疗;导管增生性病变42例(普通型导管增生24例;平坦型上皮非典型增生9例;非典型导管增生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纤维腺瘤2例。乳腺癌检出率为32.3%,诊断准确率100%。结论钼靶X线指导乳腺无肿块型簇状钙化术中病理标本取材,定位准确,诊断明确,能确定乳腺微小病变的性质,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6例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特点、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部分病例雌、孕激素受体(ER、PR)、癌基因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446例中女性占99.6%,平均年龄49.76岁,均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自发现肿块至病理确诊平均时间11.58个月.肿瘤长径平均3.06 cm.浸润性导管癌占92.8%,转移率58.8%,胸小肌外组和后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ER阳性率45.3%,PR阳性率44.2%,C-erbB-2阳性率81.4%,C-erbB-2蛋白表达与ER、PR表达均有相关性.结论该地区乳腺癌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早期发现率较低,就诊时均为浸润性癌,且半数已发生转移.开展乳腺癌普查对乳腺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包芸  李琼  唐峰 《上海医药》2016,(10):6-10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前短期化疗对肿瘤细胞中P-糖蛋白(P-gp)以及相关因子表达的调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2007年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经紫杉醇和表阿霉素治疗后行改良根治术。对手术标本进行HE染色,比较患者化疗前、后肿瘤大小、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gp及相关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erbB-2、CD147、Ki67)表达。结果:化疗后,40例患者中10例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4例有大片肿瘤组织坏死,肿瘤间质胶原纤维弥漫增生,肿瘤细胞密度减少,散在分布。化疗前、后P-gp阳性率分别为35.0%和60.0%(P>0.05),EGFR阳性率分别为42.5%和80.0%(P<0.01);化疗后C-erbB-2、CD147、Ki67阳性率均较化疗前明显下降。EGFR、P-gp和C-erbB-2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细胞核分级无关;化疗前P-gp表达与EGFR、C-erbB-2和CD147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术前短期化疗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诱导EGFR表达增强,但并不引起CD147等会导致肿瘤转移的下游因子表达,提示在肿瘤进展中肿瘤细胞的原发性耐药与其侵袭力可能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18.
C_3H非自发性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C3H非自发性小鼠乳腺癌模型。方法采用肿瘤组织块接种法和肿瘤细胞悬液接种法,将C3H自发性乳腺癌进行同种移植及异种移植,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连续传代。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结果>1 mm3体积的瘤块或>1×106细胞悬液移植接种,在接种后6~9 d在局部形成瘤性结节,继之迅速增大,成瘤率为100%;<0.5 mm3的瘤块和<0.5×106个细胞接种的成瘤率分别为40%和50%。肿瘤模型连续传代18代,生长稳定,传代周期固定。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ER阳性、PR阳性。结论该法建立的肿瘤模型,接种成功率高,成瘤时间周期短,适用于大面积的抗肿瘤药物实验。  相似文献   

19.
据WHO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妇女首发恶性肿瘤,2000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超过100万,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已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尽管乳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病死率已开始下降,主要得益于更多患者被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以及更多有效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发现病变时已为晚期或治疗后复发转移,需接受进一步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与化疗相比,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特点是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接受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好,不需要采用止吐、升白细胞等药物,治疗费用相对低,有利于治疗获益患者的长期用药,在辅助治疗中也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Spontaneous and chemotherapy-induced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SCES) an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rate index (PRI) in cultured peripheral lymphocytes were evaluated in 30 patients with diagnosed breast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in 30 healthy women with no known familial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Before chemotherapy, th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ha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ackground level of SCE, and lowered PRI as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women. Marked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in both endpoints among the patient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frequency of SCE and depressed PRI were recorded in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after the first cycle of chemotherapy, with high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the responses to the chemotherapy. FAC (5-fluorouracil, adriamycin and cyclophosphamide) protocol was the most genotoxic of the protocols studied, but also AC (adriamycin, cyclophosphamide) and CMF (cyclophosphamide, methotrexate and 5-fluorouracil) clearly increased SCE. All protocols significantly retarde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vitro.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SCE and PRI may serve as sensitive biomarkers for the routine detection of critical lesions produc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as well as for possible screening of high-risk individuals among patients who hav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