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康复方对大鼠实验性肝癌IG-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模型,设正常对照组,肝癌脾虚证模型组,肝癌湿热证模型组,肝癌脾虚证治疗组,肝癌湿热证治疗组。肝癌脾虚证治疗组和肝癌湿热证治疗组各鼠给予健脾康复方治疗。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IGF-ⅡmRNA表达,观察健脾康复方对IGF-Ⅱ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肝癌脾虚证和肝癌湿热证模型组IGF-Ⅱ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脾虚证治疗组IGF-ⅡmRNA表达显著低于肝癌脾虚证模型组(P〈0.05),肝癌湿热证治疗组IGF-Ⅱ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健脾康复方对大鼠实验性肝癌脾虚证IGF-Ⅱ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大鼠主要肝功能指标血清含量的差异。方法:通过建立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设正常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各组主要肝功能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的含量。结果:肝癌脾虚证组中血清ALT、AST、TBIL、AL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肝癌湿热证组(P〈0.05或P〈0.01),但血清ALP的含量均高于肝癌湿热证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清ALT、AST、TBIL、ALB的含量变化是反映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的客观内涵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53例IgA肾病湿热证与53例非湿热证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IgA肾病湿热证的中医宏观辨证中最常见的症候是咽喉肿痛,其次是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临床伴肉眼血尿,有感染诱因者比非湿热证组多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非湿热讧组少;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肾小球细胞增殖积分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结论: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有一定相关性,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证的结合将更有利于揭示IgA肾病湿热证的本质,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硬化(A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323例AC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27项主要证候条目并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素辨证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归为4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108例(33.44%)、肝郁脾虚兼血瘀证86例(26.62%)、脾肾阳虚证70例(21.67%)、肝胆湿热兼血瘀证59例(18.27%)。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居多,肝功能Child-Pugh B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和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为主,肝功能Child-Pugh C级以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 AC基本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兼血瘀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亦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患者舌苔菌群的结构特征及功能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12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证组(7例)和肝胆湿热证组(8例),体检健康者8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舌苔菌群的物种组成、多样性、菌群代谢通路等相关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组样本具有各自的特征性微生物群落。糖化菌门(Saccharibacteria)、小杆菌属(Dialister)可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关键菌群;巨球菌属(Megasphaer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奈瑟菌属(Neisseria)、Atopobium可能是区别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关键菌属。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苔菌群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区别,肝癌患者不同证型间舌苔菌群也存在差异,舌苔菌群可能参与中医证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影像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内镜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软件定量分析UC患者结肠黏膜变化。159例UC患者分为EUS组、NBI内镜组和AFI内镜组。EUS组评估炎症深度分UC-M、UC-SM、UC-SMdeep、UC-MP和UC-SE;NBI内镜组分析炎症程度的黏膜表面微血管类型(CP)改变分UC-CPI、UC-CPII、UC-CPIII和UC-CP0;AFI内镜组获取的RGB值进行荧光强度(G/R比值)分析。结果EUS组湿热证患者肠壁UC-M、UC-SM和UC-SMdeep厚于脾虚证患者;脾虚证患者肠壁UC-MP和UC-SE厚于湿热证患者(P〈0.05)。NBI内镜组湿热证患者多见UC-CPII和UC-CPIII,脾虚证多见UC-CPI和UC-CP0(P〈0.05)。AFI内镜组患者脾虚证R成分明显低于湿热证,脾虚证G成分明显高于湿热证;湿热证G/R比值明显低于脾虚证(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与活动期(轻度)和缓解期之间及湿热证与活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各证型与血清学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70例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其中普通型(脾肺湿热证)61例,重型(湿热动风证)9例。于入院时检测hs-CRP、CK-MB、GLU水平,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普通型(脾肺湿热证)、重型(湿热动风证)的hs-CRP、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湿热动风证)GLU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普通型(脾肺湿热证)GLU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CK-MB、GLU水平与手足口病普通型(脾肺湿热证)、重型(湿热动风证)等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是手足口病感染早期辨证分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与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辨证分为脾虚湿困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及肝肾阴虚型4组,并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通过二维超声观察不同证型患者肝脏变化,通过脉冲多普勒测量不同证型及对照组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主干血流参数并对比.结果:二维超声结果中,以脾虚湿困型肝脏癌变较轻且较为局限,以湿热聚毒型肝脏癌变广泛且门静脉内常见癌栓转移;脉冲多普勒超声结果,4种中医证型患者肝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搏动指数(PI)均低于对照组(P<0.01),门静脉内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宽(P<0.01),且门静脉平均血流TAMX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证型间对比,以脾虚湿困型Vmax最低且D值最低,以湿热聚毒型Vmax最高、D值最高且表现出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气滞血瘀型RI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门静脉每分钟流量Q最高(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肝脏血流动力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肝脏彩超结果可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凋亡相关蛋白TFAR19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肝硬化中医临床辨证分为6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所有血清标本的TFAR19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TFAR19表达为(0.217±0.064),对照组为(0.328±0.05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FAR19明显降低。血清TFAR19表达气滞血瘀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和瘀血内结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气滞血瘀证型、肝郁脾虚证型与气虚血瘀证型、脾肾阳虚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内结证型与气虚血瘀证型、脾肾阳虚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TFAR19表达在偏实证型、虚实夹杂证型及偏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FAR19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中医辨证分型在乙肝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上与TFAR19蛋白表达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孙贤  黄赟琪  朱红  褚娟红 《新中医》2023,55(11):99-10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常见中医分型与超声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9 年3 月—2022 年3 月湖州市南浔区中医院收治的120 例NAFLD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分型将患者 分为肝郁脾虚证组(46 例)、湿浊内停证组(25 例)、湿热蕴结证组(21 例)、痰瘀互结证组(17 例)、脾肾两 虚证组(11 例) 5 组。比较各组体质量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 酶(GG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水平;比较各组超声脂肪肝分级、 声衰减成像参数(ATI) 和受控衰减参数(CAP)。结果: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BMI、ALT、AST、 GGT、TG 水平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0.05)。各组TC、LDL 水平及肝 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和湿热蕴结证组BMI、ALT、AST、GGT、TG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CAP 值、ATI 值均大于肝郁脾虚 证组(P<0.05);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CAP 值、ATI 值均大于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 0.05)。肝郁脾虚证组轻度脂肪肝占比高于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和脾肾两虚证组(P< 0.05),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中度脂肪肝占比高于肝郁脾虚证组、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P< 0.05),痰瘀互结证组、脾肾两虚证组重度脂肪肝占比高于肝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AP 值、ATI 值与脂肪肝超声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NAFLD 患者中医 分型与脂肪肝超声分级、CAP 和ATI 等超声参数存在相关性,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超声脂肪肝分级以重 度为主,CAP 值、ATI 值偏高。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9.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23-112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诊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高脂血症诊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