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7,(36):5136-5139
目的:研究草木犀药材的生药学。方法:从原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和药材浸提物的紫外光谱、药材粉末的红外光谱方面对草木犀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草木犀药材根横切面可见辐射型维管束中有19束射线;茎横切面髓部占整个横切面的4/5;小叶片横切面主脉维管束正上方有栅栏组织通过;叶柄横切面呈心形,内有3个大小不等的维管束成三角形排列;叶表皮分布有细胞组成的腺毛和单细胞非腺毛;组织解离中叶可见草酸钙方晶的晶纤维,不定式气孔,叶柄有腺毛和非腺毛表面可见疣状突起,螺纹导管;提取物紫外光谱图、药材粉末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特征明显。结论:该研究所建标准可用于草木犀药材的生药学鉴别。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研究白头翁、漏芦及甘肃白头翁的形态与组织鉴别特征。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 相同点:根头部有白色绒毛,断面导管放射状排列,三者都有具缘纹孔导管和非腺毛;不同点:白头翁断面皮部与木部多分离,非腺毛单细胞,胞腔狭细,且细胞表面多有裂纹,有的呈螺状纹理。漏芦断面木质部中央多腐朽呈空洞,非腺毛为3-5个细胞组成。甘肃白头翁断面木质部呈扇状分离,非腺毛单细胞,基部多拐弯,可见分支状的孔沟,似石细胞状。结论 基于性状和显微鉴别可以区分白头翁、漏芦及甘肃白头翁,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白头翁、漏芦及甘肃白头翁的正确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柳茶的性状与显微鉴别特征.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法.结果 幼嫩枝条表面黄绿或浅棕色;茎微管束外具韧皮纤维束;叶窄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等面叶,具单细胞非腺毛,环式气孔,气孔指数3~5~7.结论 性状显微特征可作藏药柳茶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独一味的地上部分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采用显微鉴定的方法对独一味的地上、地下部分进行了鉴别。结果从表皮细胞上非腺毛、腺鳞,栅栏组织,叶肉细胞中的草酸钙针晶鉴别了独一味叶的横切面;从气孔的有无及类型,非腺毛和腺鳞鉴别了上下表皮;从非腺毛、腺鳞、草酸钙方晶、草酸钙针晶和花粉粒的形态、大小鉴别了粉末;从导管的排列方式鉴别了根的横切面。结论研究结果可用于独一味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红丝线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华  张可锋  高雅 《中国药业》2008,17(16):65-66
目的为制订红丝线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方法。结果红丝线茎横切面表皮可见非腺毛与腺鳞,内皮层凯氏点明显,钟乳体多分布于皮层外侧细胞中。叶横切面观表皮外被角质层,可见腺鳞、非腺毛,栅栏组织通过主脉;钟乳体多存在于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中;粉末中大量钟乳体,层纹明显;腺鳞头部扁球形,4~6(8)个细胞;非腺毛2~4个细胞组成,少数基部膨大;气孔多直轴式。结论以上特征可作为鉴别红丝线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两种钧藤的药材鉴别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显微结构特征鉴别法.结果:无柄果钩藤钩的木质化程度较高,而且髓部略呈“十”字形,而华钩藤木质部不发达;无柄果钩藤的茎和钩髓部都有明显厚壁细胞散在,而华钩藤无此特征:无柄果钩藤叶表面非腺毛近无,而华钧藤叶表面有少量单细胞非腺毛。。粉末中华钩藤的非腺毛极少,而无柄果钩藤较多:华钩藤粉末木化程度较高,以具缘纹孔导管为主。,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该药材显微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龙葵进行显微鉴别研究。方法利用数码显微技术对龙葵进行鉴别研究。结果龙葵显微特征为茎表皮内具厚角组织,皮层和韧皮部之间有中柱鞘纤维断续分布;双韧型维管束;初生木质部8—10束,次生木质部发达,髓宽广。叶柄具1~3束双韧型维管束;叶肉栅栏细胞1列,在叶脉处不延续。药材粉末中导管多见螺纹和孔纹导管;纤维成束或散在;果皮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具角质纹理;种皮细胞壁皱波状;非腺毛大多破碎。结论为该药材的鉴别、开发利用以及中药材地方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湖广草的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湖广草的显微结构特征,为鉴定、开发利用和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显微鉴别的方法 对湖广草进行鉴定研究.结果 根次生构造不发达,具表皮;茎四角有明显棱脊,内有厚角组织,角隅处发达;叶及其粉末中可见腺鳞、小腺毛和非腺毛等.结论 以上特征具有显微鉴别意义,可做为鉴别湖广草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提高四川省地方习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对风寒草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别.方法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进行性状、显微、薄层鉴别.结果从叶和花的着生方式、被毛等方面鉴别药材;从茎横切面各部位的比例、分泌细胞的分布等进行显微鉴别,叶上、下表面观和粉末镜检中鉴别表皮细胞、气孔、非腺毛、腺毛、色素块等;薄层上均可检出槲皮素斑点,不同产...  相似文献   

10.
温小琴 《海峡药学》2003,15(4):56-57
目的 正品乌梅及常见3种伪品的鉴别比较。方法 从性状、显微、理化三个方面进行鉴别比较。结果与结论 正品乌梅与伪品无论外观性状、气味或非腺毛形状、pH值等均有所不同,乌梅的果核表面具众多小凹点及网状纹理。正品乌梅的酸性也相对最强。  相似文献   

11.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tilized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surface of glass ampuls and vials used in parenteral products. The surface topography of USP Type I borosilicate glass containers was viewed after exposure to "sulfur," ammonium bifluoride, and sulfuric acid treatments.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howed startling differences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surface regions. "Sulfur treatment" of ampuls was associated with a pitting of the surface and the presence of sodium sulfate crystals. The sulfur treatment of vials altered the glass surface in a characteristically different manner. The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surface appearances was attributed to the method of sulfur treatment. Ampuls exposed to sulfuric acid solut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did not show the pit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sulfur treatme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ammonium bifluoride-treated ampuls showed a relief effect, suggesting that the glass was affected by the bifluoride solution but that sufficient stripping of the surface layer did not occur to remove the pits associated with the sulfur treatment. Flakes emanating from the glass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aid of the electron microprob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these vitreous flakes resulted from a delamination of a thin layer of the glass surfa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is a valuable tool in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glass used for parenteral products. The techniques studied should b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here 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reduce the levels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parenteral dosage forms.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东北银莲花属(Anemone)的6种药用植物花粉形态特征作了比较观察.6种植物花粉形态种间区别主要在于花粉粒的大小、孔沟的数目及形态、沟膜的形态、表面文饰的排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对大鼠主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SD大鼠14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高脂饲料12wk后,取主动脉常规制备标本,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主动脉内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脱落,有单核细胞黏附;弹力膜断裂,平滑肌细胞增生。透射电镜下内皮细胞的胞膜破溃,呈虫蚀样改变。内皮细胞的线粒体肿胀、空泡变,嵴溶解、断裂、消失;内质网扩张。内皮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连接失去正常形态。并可见黏附于内皮表面的单核细胞伸出伪足潜入内皮间隙、内皮下层。有的基底膜随内皮细胞完全脱落。平滑肌细胞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增多。扫描电镜下内皮细胞肿胀,细胞表面呈大小不等的虫蚀状或火山口状,细胞间出现深大的缝隙。结论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可引起主动脉的内皮和弹力膜损伤,单核细胞黏附并侵入内皮和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和平滑肌增生。  相似文献   

14.
肝素预防尿路导管表面尿盐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素对尿路导管表面尿盐沉积的影响。方法 :将 183例尿路带有 2 12根导管的病人分成 4组 ,经尿路导管分别灌注肝素稀释液、庆大霉素稀释液、肝素与庆大霉素稀释液交替及 0 .9%氯化钠注射液。对拔出导管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尿盐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留管wk 2起导管表面尿盐沉积量 0 .9%氯化钠注射液组及庆大霉素组明显高于肝素组和合用组。扫描电镜观察肝素组及合用组比庆大霉素组及 0 .9%氯化钠注射液组导管表面附着层更薄、纤维蛋白网更稀、晶体沉积量更少。结论 :肝素能够阻止尿路导管表面尿盐沉积延缓导管包壳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吲哚青绿(ICG)辅助视网膜内界膜(ILM)染色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后,不同浓度ICG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家兔25只,体重2~2.5kg,2个月龄,雌雄不限。从中随机选取5只家兔,作为手术空白对照组(10只眼球)。根据人眼手术中实际应用ICG的浓度,实验分为0.025、0.25、2.5和25g/L4个不同浓度组,每组5只家兔(10只眼球)作为实验组。手术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均行模拟人眼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实验组行ICG染色ILM,空白对照组用平衡盐溶液做对照。所有实验动物术后14d摘取眼球制作光镜标本,低浓度组(0.025、0.25g/L)眼球制作电镜标本,观察拍片。结果ICG染色ILM玻璃体切割术后,光镜观察低浓度组,视网膜结构仅见轻微改变。高浓度组(2.5、25g/L)视网膜结构改变明显,感光细胞内外节水肿严重,空隙增大。内外核层极性紊乱,内外丛状层变薄。电镜观察0.025g/L组仅见内核层少许细胞胞质水肿,0.25g/L组可见内外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内线粒体空泡变。结论ICG染色ILM玻璃体切割术后,ICG对视网膜的结构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高原人附红细胞体病,对高原人附红细胞体超微结构进行研究。方法取海拔3700米确诊附红细胞体病患者血液或骨髓液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下可见附红细胞体为大小不一的多形体小体,附红细胞体寄生在红绌胞表面,并不进入红细胞内;透射电镜观察附红细胞体大小不等,以球形为主的多形性小体,直径多为0.2~0.9μm最大可达1.5μm,偶见短杆状,半月形等不规则小体;当附红细胞体寄生在表面时,将其附着的两侧膜蛋白排挤呈聚集状,打破了原来排列整齐的状态,其外仅有一层膜包裹,此处膜形成洞,红细胞体积较其他红细胞大些。结论高原环境条件附红细胞体的电镜观察,为确诊附红细胞体的隐性感染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宋金凤  张玉倩 《药学研究》2016,35(3):154-156
目的:合成高品质的碳酸镧晶簇,并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碳酸氢钠与氯化镧反应,通过控制体系 pH 值,并添加一定量的乙醇,合成了高品质的碳酸镧。采用 X 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以及热重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结果表明,通过添加乙醇可以得到层状的碳酸镧晶簇,其晶簇尺寸约为20~50μm,层厚为0.6~0.8μm。结论碳酸镧较高的比表面积更有利于与磷结合,进而降低胃肠道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氢化泼尼松微胶囊缓释剂进行体外模拟释放试验,了解微胶囊延长药物释放的作用.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药物降解结果,同时用显微镜及电镜观察微胶囊降解过程.结果 释放试验开始的12~24 h时,释放出药物量很低.随着微胶囊囊壁材料与PBS溶液接触时间延长(24~48h),并开始降解,释放的药物浓度也随着上升,在不同pH的PBS溶液中,由开始释放到达最高浓度一般需要3~5 d并维持数天释放.结论 氢化泼尼松微胶囊缓释剂可有效延长包裹药物释放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罗红霉素电子药膜 ,建立测定罗红霉素电子药膜含量的方法 ,考察其膜剂稳定性。方法 :采用电热成膜法制备膜剂 ;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为YWG -C18柱 ,流动相为乙腈 -甲醇 -0 .5 %乙酸铵 ( 10 0 80 60 ) ,检测波长为 2 35nm ;稳定性实验 ,采用 4 0℃、60℃、80℃为考察温度 ,以相对湿度 75 % (NaCl)和 92 .5 % (KNO3 )为考察湿度 ,于第 0、1、3、5、10d时取样测定罗红霉素含量。结果 :每片膜剂含罗红霉素 75mg ,重量差异限度小于 10 % ;高效液相色谱法加样回收率高 ,在 0 .3~ 1.7mg·ml- 1范围内 ,峰面积与浓度 (mg·ml- 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98,平均回收率为 99.2 3% ,RSD为 0 .84 % ,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 2 % ,精密度较好 ,符合分析测试的要求 ;罗红霉素膜剂热稳定性良好 ,在高湿条件下罗红霉素含量几乎无变化。结论 :罗红霉素膜剂稳定性良好 ,含量测定方法简便 ,专属、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0.
田丽  程焱  张哲成  刘娜  朱炬 《天津医药》2015,43(12):1390-1393
目的通过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UNE)技术对糖尿病大鼠运动神经纤维功能状况进行评价,探讨MUNE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DM 组),在造模后第4、8、12 周对DM 组及对照组(正常SD 大鼠)进行腓肠肌MUNE 及坐骨神经常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波幅(CMAP)检测,电镜观察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结果造模后第4 周,DM 组腓肠肌MUNE 低于对照组(275.88±87.87 vs 369.71±75.64,P < 0.05),而坐骨神经MCV 及CMAP 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显示DM 组坐骨神经大部分神经纤维尚正常,少量轴索萎缩,神经髓鞘板层分离。第8 周,与对照组相比,DM 组腓肠肌MUNE 降低(357.49±72.68 vs 221.26±92.41,P < 0.01),而MCV、CMAP 仍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显示尚有较正常神经纤维,髓鞘局灶性板层松散、分离,轴索萎缩,轴索膜与髓鞘内层分离,出现大的间隙。第12 周,DM 组腓肠肌 MUNE(127.87±19.80 vs 366.85±51.25)、坐骨神经MCV[(35.06±4.33)m/s vs(50.47±6.07)m/s]、CMAP[(2.91±1.37)mV vs (5.98±2.14)mV]低于对照组(P < 0.01);电镜显示神经髓鞘折曲,轴索受挤压等受损严重。结论MUNE 较常规运动神经传导检测易于早期发现DPN 轴索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