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文章基于相互作用的家庭环境系统框架,依据2018年在我国7省份进行的“困境家庭儿童健康状况”专项调查数据,使用基于有序多分类回归的夏普里值(Shapley)分解,详细考察了家庭环境因素导致困境家庭儿童健康机会不平等及其相对贡献。结果发现:家庭环境是导致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从各个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对贡献来看:家庭关系是影响困境家庭儿童自评健康和儿童认知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则是家庭经济状况。对于普通家庭儿童来说,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获得健康的影响相对均衡。最后,文章就改善困境家庭儿童各维度健康的机会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家庭健康生产视角,探究家庭客观因素及监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以及各维度因素的相对贡献度,为促进儿童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分别探究家庭健康生产相关因素对0~18岁儿童年龄别身高Z评分、超重/肥胖以及自评健康的影响,并使用Shapley分解法计算各因素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相对贡献度。结果:家庭系统客观因素、母亲健康遗传、对儿童的健康管理均影响子代HAZ、超重/肥胖以及自评健康;Shapley分解显示,除去亲代对儿童的健康遗传,家庭居住区域、家庭健康生产客观因素以及监护人的健康管理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贡献度较高。结论:建议关注家庭健康生产客观因素与监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尤其加强对母亲的健康教育,提升其健康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困境家庭儿童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为困境家庭儿童制定健康相应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发展生态学理论框架,利用2018年8—9月开展的困境家庭儿童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困境家庭儿童和对照家庭儿童各指标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分析社会救助政策对困境家庭儿童健康的影响。结果:困境家庭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自评健康水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发展生态学系统观,困境家庭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各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民族、家庭人均年收入、监护人生活照顾、监护人沟通交流、一周吃新鲜水果次数、家庭是否重视学习、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社会救助补贴、规定接受国家疫苗接种是影响困境家庭儿童健康的因素(P0.05)。接受社会救助补贴对困境家庭儿童自评健康水平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t2.576,P0.01)。结论和建议:家庭因素是困境家庭儿童健康水平重要影响因素,政策干预应当促进落实"家庭责任",重视困境家庭儿童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困境家庭儿童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青少年健康不仅影响当前自身健康,也会影响未来身体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下一代身心健康、家庭健康和社会健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通过梳理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学校卫生学术年会的内容,提炼出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和研究热点,撰写了述评文章《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和研究热点》,聚焦传染病对儿童青少年带来的影响、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健康危险行为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青少年近视与心理健康等儿童青少年/学校卫生方面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健康项目中青少年参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准确判定、高血压风险因素、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0~3岁儿童照顾模式与健康不平等的关系,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全国数据,从中抽取1 837名0~3岁儿童,采用集中指数与分解的方法测量儿童健康不平等状况及相关贡献因素,重点分析照顾模式对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结果全国0~3岁儿童健康不平等指数为0.039,表明我国存在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儿童健康不平等,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普遍健康状况更好。儿童健康集中指数分解结果显示,隔代抚养与混合抚养对0~3岁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率分别为4.99%和8.04%,一定程度造成了不平等。儿童的家庭规模(53.98%)、年均家庭收入(38.81%)和父亲的健康状况(23.63%)是对儿童健康不平等贡献最大的3个要素。医疗保险和母乳喂养时长对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率分别为–6.36%和–7.56%,有助于缩小儿童健康不平等。结论儿童照顾模式及相关家庭因素均对0~3岁儿童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并会造成儿童健康的不平等,应注意规避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东莞流动人口居住比例高的地区,对符合条件的5岁以下流动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800份5岁以下流动儿童看护人有效问卷,东莞5岁以下流动儿童过去1年内健康体检次数达标率分别为46.4%和27.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低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与流动儿童低水平的健康体检率和体检次数达标率相关,建立儿童健康档案的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和体检次数达标的可能性分别是没有建立健康档案流动儿童的13.0倍和4.3倍。结论:东莞流动儿童的健康体检率和体检次数达标率均较低。流动儿童看护人的低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没有建立儿童健康档案等均可能是影响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杭州和北京两城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健康体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杭州市和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比例高的地区,对符合条件的5岁以下流动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到3028份5岁以下流动儿童看护人有效问卷,杭州和北京5岁以下流动儿童过去1年内健康体检次数达标率分别为46.4%和29.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低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与流动儿童低水平的健康体检率和体检次数达标率相关,建立儿童健康档案的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和体检次数达标的可能性分别是没有建立健康档案流动儿童的14.0倍和5.11倍。结论:两城市流动儿童的健康体检率和体检次数达标率均较低。流动儿童看护人的低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没有建立儿童健康档案等均可能是影响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结果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9.
口腔健康问题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口腔健康与其家庭教养模式密切相关。当前社会隔代教养模式日益普遍, 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研究探讨隔代教养下祖辈的口腔健康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并进行综述, 以期为减小隔代教养祖辈相关因素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负向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方法】 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后的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隔代抚养对儿童早期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全国数据,从中抽取2 970名0~6岁的儿童,在控制了个体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与环境因素后,分析隔代抚养对其健康状况的实际影响。结果全国0~6岁儿童年龄别身高评分(HAZ)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0.18(–1.24~1.79),身体发育总体处于健康水平,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的检出率为12.9%,;农村儿童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完全隔代抚养儿童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亲代抚养儿童(均P 0.001)。包含虚拟变量的阶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隔代抚养方式对儿童早期健康有显著影响(P 0.001);父亲的健康状况、家庭人口规模、医疗保险的可获得性也影响儿童的早期健康状况(均P 0.05)。结论我国0~6儿童发育整体处于健康水平,但隔代抚养对儿童早期健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父母应重视子女的抚养问题,并注意优化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与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切实促进儿童早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对当前主要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讨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挖掘特殊家庭组织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对策,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仍需要更为细致、深入、全面的研究报告,从而减少特殊家庭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0~6岁儿童保健服务现状,找出影响贫困家庭0~6岁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为改善贫困家庭儿童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甘肃省会宁县的6个乡镇随机抽取533名贫困家庭儿童看护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家长进行小组访谈,获取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儿童保健服务等信息。结果 会宁县贫困家庭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仅为75.4%,影响贫困家庭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的主要因素为看护人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是否接受新生儿随访、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结论 会宁县贫困家庭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有待提高,经济因素、看护人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意识是影响贫困家庭儿童接受保健服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单运务  童慧玲 《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2):754-754,760
当今 ,儿童保健模式受到了现代社会儿童状况的挑战 ,依据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念 ,现代儿童的健康状况应取决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等多种水平对儿童实施的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综合保健 ,其中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是促进儿童健康的关键 ,而家庭的健康观念和行为则是家庭保健的根本。笔者通过对芜湖市新建居民生活小区青山小区的 2 0 3户 0~ 1 0岁儿童家庭的调查发现 ,当今城市儿童家庭在健康意识和行为方面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健康观念模糊不清 调查表明 ,大多数家庭对现代健康观念认识模糊不清 ,32 3%的家庭仍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培养学龄前留守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提高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选取陕西省3区县6所农村托幼机构512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学龄前留守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主动进食能力、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等。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可知,年龄(OR=0.69)、是否独生子女(OR=0.65)、家庭人均年收入(OR=0.64)、家庭人口数(OR=1.9)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越大、非独生子女、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少儿童饮食行为表现越好。因此在学龄前留守儿童喂养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和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建立统一、科学的抚养观念,在提供良好抚养条件的同时,避免对儿童的溺爱,减少儿童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培养儿童自主进食能力。  相似文献   

16.
Qian X  Liu A  Yu D  Yu W  Jia F  Zhao L 《卫生研究》2012,41(1):56-59
目的分析我国贫困地区儿童6个月内母乳喂养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我国贫困地区2岁以下儿童营养与健康监测2007-2009年的数据,对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民族、分娩地点、主要看护人、家庭年人均收入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提高贫困地区儿童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仍需加强健康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年人均收入低的家庭,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建立科学的喂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为了解家庭因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 ,以求一个最佳家庭环境。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身心发育调查表 ,调查了杭州市 40 2名 8~ 12岁儿童。结果 :儿童的心理、情绪、意志、学习成绩及世界观的形成与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质、家庭关系以及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结论 :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必须改善家庭结构 ,提高父母文化素质 ,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并且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精神和行为状况的家庭养育方面的因素。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高唐县抽取8个幼儿园共735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问卷和SDQ量表进行学龄前儿童相关信息以及精神和行为状况的测评;利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701份,量表得分均值为(17.6371±5.022),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精神和行为状况在儿童家庭养育情况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养育负担、监护人对子女体罚的应用以及监护人对抚养子女的信心。结论:儿童家庭养育情况的众多方面会对其精神和行为状况造成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养育教育,改善儿童家庭养育情况促进学龄前儿童精神行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性早熟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02例性早熟儿童(研究组)和20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等多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结果研究组儿童平均年龄(8.74±2.11)岁,对照组儿童平均年龄(8.52±2.03)岁,两组儿童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骨龄、身高、体质量及BM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瘦素、LH、FSH、T及E2等性激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是否和睦、母亲初潮年龄、居住区域、家庭中使用塑料制品、言情类电视剧、小说、服用营养滋补品、动物性食品或高蛋白饮食、经常食用洋快餐及食用含防腐剂、色素食品等是影响儿童性早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性早熟与家庭关系、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母亲初潮年龄等因素有关,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预防和降低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针对已经发生性早熟儿童,家庭和学校应及时进行适合的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教育,及时疏导,避免性早熟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于1987年合作,开展综合性儿童情况抽样调查,详细地搜集了我国儿童的基本情况:生长发育,健康水平,计划免疫,教育状况以及儿童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简况等。现就计划免疫调查结果予以分析,并对免疫策略与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