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某些含寒冷凝集素的溶血性贫血患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硬化、疟疾、雷诺病和螺旋体病等患者血清中,非特异性冷凝集素效价可升高,能在0~4C凝集人红细胞.根据此原理,将人红细胞与待测血清混合,在0~4℃观察凝集现象可判断冷凝集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一些患者行交叉配血时可发生冷凝集现象,这和血清中的冷凝集素效价有关。健康人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一般不高,正常范围在1:32以下,0~5℃时作用最强,20℃时通常不发生凝集,在37℃时反应消失。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肺炎、肝硬变等患者的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可达1:64或更高,这种冷凝集素能够  相似文献   

3.
高效价冷凝集素引起血型鉴定困难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人血清中含有较低效价的冷凝集素,其效价一般维持在1:16的范围内,在温度高于20℃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凝集,因此在体内不会导致溶血.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多继发于某些疾病,如支原体肺炎,淋巴细胞白血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笔者发现一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产生高效价冷凝集素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该院因紧急情况输血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电子交叉与血清交叉主次侧配型结果,不同温度下ABO血型正反定型与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冷凝集素试验红细胞凝集情况及交叉配血结果。结果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主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交叉配血时,20℃时有18例出现凝集,明显多于37℃时(P0.05)。患者血型在正定型A型,反定型B型,O型均有凝集出现,且在20℃时O型与自身对照也有凝集出现。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当温度低于31℃时会出现红细胞凝集,当低于4℃时,可见明显凝集,但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结论高效价冷凝集素在低温条件下会促进红细胞凝集,干扰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从而影响临床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抽血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抽血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项技术操作,通过抽取静脉血液检验患者体液,可以诊断许多身体疾病。冷凝集素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反应性红细胞凝集及冷诱导因素导致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栓塞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冷凝集素的冷抗体在31℃以下温度时能作用于自身的红细胞抗原而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凝集。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某些含寒冷凝集素的溶血性贫血患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硬化、疟疾、雷诺病和螺旋体病等患者血清中,非特异性冷凝集素效价可升高,能在0~4℃凝集人红细胞。根据此原理,将人红细胞与待测血清混合,在0~4℃观察凝集现象可判断冷凝集素的存在。 1 材料和方法 1.1 1%人O型RBC悬液:新鲜O型RBC用5倍量N.S洗三次,末次用2000rpm离心10分钟,取压积红细胞用生理盐水(N.S)配成1%悬液。 1.2 待测血清 抽血后立即置37℃水浴箱,离心后析出血清置37℃水浴箱。 1.3 一次性V型血凝板 1.4 原法 排列10支试管…  相似文献   

7.
自身冷凝集素是造成ABO定型困难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报导1例罕见的自身冷凝集素。此种抗体的特点是:在4℃时,即使没有叠氮钠,其抗体也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而叠氮钠可增强其活性;22℃时,只有叠氮钠的存在,才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及蛋白样凝集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对ABO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及交叉配血过程的影响及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常州地区各大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不合送该中心血站实验室的标本共341例,采用45℃温盐水洗涤红细胞、吸收放散、盐水置换及2-巯基乙醇等方法处理患者红细胞及血清,进行ABO血型鉴定、RhD定型及相关Rh抗原分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341例患者标本中有39例血标本在处理前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时均出现强凝集,经鉴定后显示,10例由高效价冷凝集素引起,7例由冷凝集素伴同种抗体引起,13例由冷凝集素伴有自身抗体引起,9例由蛋白样凝集引起。采用处理后患者血标本进行ABO反定型、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均得到准确结果。结论对于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出现的意外凝集,采用以上相应方法处理患者血标本后再进行试验,可消除冷凝集素及蛋白样凝集对结果的影响,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陈妍  尹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9):1308-1310
冷凝集素大部分是IgM型免疫球蛋白,IgA和IgG型少见,在低温环境下被激活,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甚至溶血[1-2]。含有冷凝集素的血液在离体低温环境下,高效价的冷凝集素被激活,引起红细胞自身凝集甚至破坏,影响血细胞分析仪相关指标的检测[3-4]。但是这种凝集是可逆的,一般37℃孵育30 min能够使红细胞自动解聚,但是当其效价过高时,往往需要对标本进行进一步的处理[5]。  相似文献   

10.
冷凝集素引起配血困难是常见的现象,一般只需将患者红细胞用37℃生理盐水洗涤并在37℃作交叉配血,可有效地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但本病例有所不同,与多名同血型供血员交叉配血均有凝集现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例高效价冷凝集素致配血不合及单一主侧管配血不合简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患者 ,女 ,4 2岁 ,血型为O型 ,无输血史 ,因食管癌切除术术前备O型全血 80 0ml,2份O型全血均由泰安市中心血站提供 ,条形码分别为OW0 0 13986 ,OW 0 0 14 0 5 2。血源与患者血液经盐水法配合 ,次侧管无凝集无溶血 ,主侧管出现弱凝集 ,37℃温浴后仍有凝集现象。采用洗涤红细胞及去除冷抗体血清 ,经正反定型复核患者与 2位献血者血型无误。进一步检测排除了亚型的可能 ,主侧管凝集是由于患者血清中含有高效价冷凝集素所致 ,并经泰安市中心血站血型室用抗球蛋白法确证 ,经 37℃温浴后输注 ,无不良反应。1 材料与方法1 1 标准血清 (批号 :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冷凝集素病所致红细胞凝集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常的冷凝集素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冷凝集素病外周血标本在室温下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导致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红细胞、红细胞比容(HCT)明显降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明显增高,37℃水浴10 min后再测定其红细胞值明显升高,HCT、MCH、MCHC亦趋于正常。结论冷凝集素病患者室温时外周血标本易出现冷凝集现象,导致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常。  相似文献   

13.
正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又称冷凝集素病,是自身抗体在较低温度下与红细胞结合引起凝集反应从而导致溶血的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而常规的心脏直视手术是在低温体外循环的条件下完成,对于合并CAS需要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在术中一旦发生红细胞凝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微循环阻塞,心肌梗塞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2~37℃时凝集消失[1]。2018年12月本院收治1例CAS患者并顺利完成了直视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置换  相似文献   

14.
在病毒性肺炎、肺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疾病患者血清中,含有一种寒冷凝集素,在15℃以下能够凝集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不同的方法检测血常规标本中冷凝集素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冷凝集素标本在室温常规测定,37℃温箱孵育30min后测定,比较血细胞结果和仪器报警信息;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肉眼观察及涂片显微镜检查;冷凝集素试验,血清学、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不同温度条件下测量的血细胞结果和仪器报警信息均有差别;在室温、4℃、37℃的温度变化过程中冷凝集素标本呈现可逆性凝集特性;标本中冷凝集素效价平均滴度为70.9,且为抗I型抗体。结论联合MCH≥35g/L和仪器报警信息、冷凝集素试验、血清学、抗体特异性鉴定等方法共同检测血常规标本中冷凝集素有重要意义,对受冷凝集素影响的血常规标本必须置37℃温箱孵育30min消除冷凝集素影响后进行重新测定才能发出检验报告。  相似文献   

16.
<正> 血清中存在能凝集经酶处理红细胞的凝集素称为酶处理红细胞凝集素,这种凝集素也可以凝集酶处理的其他同型红细胞。最近。我们在采用木瓜酶配血试验中发现1例病人血清中含有这种凝集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冷凝集素综合征病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云  曹志勇  李萍  陈颀  高荣新 《检验医学》2005,20(3):287-287
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CAS)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中年及老年人群。冷凝集素是红细胞自身免疫抗体,其特点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能作用于患者自身的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凝集,阻塞末梢微循环,发生手足紫绀症或溶血。在体外,其最适反应温度为4~27℃,在这种情况下,能与所有人(包括自身)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4℃反应最强。冷凝集素与补体的亲和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正> 正常人血清中最常见的冷凝集素是抗-I。一般健康人的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不高,且在4℃以下才有活性,没有临床意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支原体肺炎,偶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会产生很高的冷凝集素,但临床上常为原因不明。冷凝集素  相似文献   

19.
李梦娇 《当代护士》2016,(6):118-118
正冷凝集素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类型,引起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冷凝集素主要为Ig M抗体,这种冷抗体在31℃以下温度时能作用于自身的红细胞抗原而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凝集[1]。当体表皮肤温度较低时,凝集的红细胞阻塞微循环而发生发绀,可伴有较轻的溶血。该病常在寒冷的环境下表现为耳廓、鼻尖、手指发绀甚至冻疮,但一旦经加温后,即可消失。本科于2015年3月收治1  相似文献   

2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往往有冷凝集素存在,效价不高,在20℃以上即不发生凝集作用,输血较为安全,但也有高者,一般将血液放在37℃水浴(温箱)内凝集消失,经试验、输血可顺利进行。最近我们抢救一例严重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存在的高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