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固定平台(fixed bearing,FB)假体和旋转平台(rotating bearing, RB)假体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轻、中度膝外翻畸形患者203例,其中181例为初次置换,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68例(168膝)纳入研究。男57例,女111例;年龄40~79岁,平均(59.3±7.2)岁。退变性骨关节炎15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根据假体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固定平台组(83例)和旋转平台组(85例)。所有患者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X线股胫角、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结果1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37.4个月。固定平台组及旋转平台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从术前72.8°±13.1°和71.2°±12.8°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6.5°±9.8°和115.4°±7.9°;X线股胫角由术前16.8°±5.3°和15.2°±4.7°降至末次随访时5.6°±2.3°和5.2°±2.1°;HSS膝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47.5±7.1)分和(49.6±8.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1±4.6)分和(90.2±5.3)分;SF?36评分由术前(52.3±15.4)分和(50.1±1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1.6±12.3)分和(82.2±14.5)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除膝关节活动度,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关节僵硬,加强功能锻炼后症状改善。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松动或下沉、膝关节迟发不稳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轻、中度膝关节外翻畸形,两种类型的假体在相同的软组织平衡技术下均可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矫正外翻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多尺寸膝关节假体系统的临床应用优势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78例应用Vanguard膝关节系统进行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患者.术中记录应用股骨假体型号,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拍摄X线片,应用KSS评分和WOMAC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78例患者平均随访15.8个月.术前KSS评分(34.68±8.07)分,WOMAC评分(62.40±3.74)分,术后末次随访KSS评分(84.99±3.64)分,WOMAC评分(25.86±3.31)分.术前患者膝关节平均屈曲度(95.83°±13.83°),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平均屈曲度(122.63°±9.93°).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常用股骨假体型号在55~70 mm之间,并且70%以上集中在60~65 mm.结论 Vanguard膝关节假体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适应性强,有利于伸屈间隙的平衡,假体覆盖好,早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骨性关节炎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10-01—2014-12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诊治58例(65膝)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重度骨性关节炎。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71(52~86)min,术中失血量为(97.1±13.3)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均获平均25.2(12~46)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急性期感染发生。股胫角由术前的平均内翻4.8°改善为术后的平均外翻5.3°。膝关节活动度术前(85.2±9.3)°,末次随访时(132.0±11.4)°。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术前(21.6±4.9)分,末次随访时(82.7±8.1)分;HSS功能评分术前(47.2±6.9)分,末次随访时(81.5±10.4)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和HSS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行双膝同期单髁置换,1年后左膝出现迟发性感染,假体松动,行全膝关节翻修。其余患者未见假体松动、塌陷及移位;对侧间室及髌股关节无明显进行性退变。结论对于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受累所导致的重度骨性关节炎,采用Oxford单髁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失血少,恢复快,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探讨个体化康复训练程序对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2009年03月至2012年02月,我科共收治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的46例52膝患者,其中男21例,女25例,均行单髁置换手术,选用Oxford Ⅲ假体植入。所有行人工单髁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个性化、渐进性和全面性的康复训练,包括术后早期无痛训练,活动度(ROM)、肌肉力量以及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预防并发症等。结果本组病例经随访结果表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至术后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膝关节K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KSS(单)膝临床评分优良率达91%;KSS功能评分优良率87%)。结论该训练程序具有使患者康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0-1454
[目的]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79例(91膝)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本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39±4.64)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25±5.42)min,失血量(86.25±6.32) ml。术中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中胫骨开槽时,出现胫骨内侧平台斜形骨折,术中即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中2例失访,其余77例平均随访(14.36±7.58)个月。KSS评分由术前(65.44±5.48)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3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由术前(108.41±2.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24.2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患者股胫角、关节线匹配角和机械轴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外侧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位强直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正确截骨及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7个屈膝位强直的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男7例,女8例;年龄22~75岁,平均58.7岁;单膝13例,双膝2例。15例17膝均表现为屈膝位纤维性强直或僵直畸形,膝关节屈伸活动度(3.2±1.7)°。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23.3±12.5,功能评分35.2±9.8。术中在准确截骨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曲强直畸形采取不同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81.7±6.5,较术前提高;功能评分82.8±9.3,较术前提高。2例3膝遗留5°~7°屈膝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正确的截骨及有效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是矫正屈膝位强直畸形和假体置换的关键,其中有针对性的膝关节后房室结构松解的方法和步骤可避免过量截骨并获得满意的换膝间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合并强直或僵直畸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及其效果。方法 对1987至2006年,11例晚期RA患者16个屈膝位强直(或僵直)膝关节和3例(3膝)合并伸膝位强直的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治疗,通过定期随访,记录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及功能评分的改善程度,并记录相应并发症及其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11例(16膝)屈膝位强直或僵直畸形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平均随访8·4年(1-19年),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数为72·5°(45-100°),残留伸展滞缺平均7·8°(0-15°),KSS评分平均为78·5分(70-89分),比术前提高了47·6分。住院期间无伤口感染、皮缘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现象,半年后恢复正常。康复中1例发生股骨髁上骨折,2例患者发生远期感染行翻修手术。本组3例患者共3个膝关节为伸直位强直畸形,术后平均随访38·8个月(6个月-9年),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7·4°(0-15°),KSS评分平均43分(20-85分),功能评分平均22·9分(0-55分),最近随访显示膝关节平均屈曲度为90·0°(75-110°),KSS评分平均79·5分(77-85分),功能评分85·4分(75-90分)。1个膝关节发生髌腱在胫骨结节止点撕脱,术后残留5°伸展滞缺,1个膝关节术后发生伤口皮缘坏死,1个膝关节发生早期浅部感染,无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无腓总神经麻痹或侧副韧带损伤。没有膝关节假体发生晚期感染、松动、移位等情况,无异位骨化和关节僵直发生。结论 合并强直畸形的RA患者,尤其对于伸直位强直的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充分显露是强直性膝关节置换的基础和前提;采用二次截骨与软组织松解相结合显露强直膝关节,并通过术后强化康复训练使患膝达到良好的功能;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常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予以相应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采用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的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7月采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203例216膝,随机分为高屈曲垫片组(A组,98例107膝)与标准垫片组(B组,105例109膝).术前两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以术后1年为观测终点,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KSS膝评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1年A组随访91例98膝,B组94例96膝.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A组121.1°±6.9°,B组118.6°±8.1°;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改善度A组17.1°±13.3°,B组16.1°±18.8°;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A组127.2°±7.1°,B组121.0°±7.8°;KSS膝评分A组(86.9±7.6)分,B组(87.5±6.8)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91.2±8.7)分,B组(90.1±9.3)分.其中两组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4例,B组3例;切口脂肪液化A组3例,B组5例;术后粘连A组2例,B组3例.结论 应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选择高屈曲垫片者术后早期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大于选择标准垫片者,而在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及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固定平台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节骨病专科门诊就诊并收治住院手术的86例(92膝)膝关节单间室(内侧)骨性关节炎病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固定平台(Link)组,共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选用固定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另一组为活动平台(Oxford)组,共44例,其中男20例,女24例,选用活动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并完成临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8~26(18.20±4.23)个月。临床随访过程发现在固定平台组术后1年出现1例假体周围骨折,活动平台组发现1例垫片脱位。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固定平台组手术耗时(90.05±6.59) min,失血量(53.76±6.04) ml;活动平台组手术耗时(90.73±6.74) min,失血量(54.34±6.27) ml。固定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4.52±4.54)°提高至术后(104.64±4.42)°,活动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5.05±4.87)°提高至术后(105.07±4.33)°。固定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8.69±5.68)分提高至术后(83.55±5.37)分,活动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9.39±5.68)分提高至术后(84.11±6.14)分;固定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45±3.62)分提高至术后(84.55±6.08)分,活动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93±4.01)分提高至术后(85.16±6.30)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单髁假体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的中远期并发症和翻修率还有待进一步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孔祥朋  倪明  李想  张国强  周勇刚  陈继营  柴伟 《骨科》2016,7(5):299-30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inside?out”技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例(13膝)严重膝外翻的患者,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inside?out”技术进行外侧软组织松解,于手术前后测量股胫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American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未使用限制型假体,且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0±2.2)个月;术后随访未发生切口血肿、韧带松弛及关节不稳,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分析未发现假体松动。股胫角由术前的15.2°±3.1°改善为6.3°±1.8°,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0°±14°改善为102°±11°,HSS评分由术前的(39.2±9.6)分改善为(78.3±9.2)分,以上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inside?out”技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简单有效、安全、可重复性强,应用非限制型膝关节假体,减少了血肿、关节不稳、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早中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接受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40例176膝,获得随访的患者129例160膝,平均随访时间为(35±8)个月(16~98个月)。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膝进行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感染4例(2.5%),其中2例为术后5~6年出现感染,与患者不恰当的局部注射治疗有关。膝关节关节僵硬(活动度小于75°)11例((6.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8%),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0.6%)。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多达90%以上。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87.7±27.7)°提高至术后的(108.8±21.9)°(t=2.272,P0.01)。结论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早中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单髁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单间室重度骨性关节炎(KOA)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本研究中因患膝单间室重度KOA接受单髁置换术的患者23例(23膝),同时期同术者施行的全膝关节置换术50例(56膝)。UKA组23位患者22名获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临床随访,1例死亡。平均时间为28.6个月(4个月~7年),TKA组50位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32.9个月(2个月~7年)。对手术前后HSS评分,疼痛缓解,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量,关节屈曲大于90°时间及屈曲大于120°膝关节数进行比较。结果UKA组与TKA组均获得满意疗效,两组患者均无假体松动,无关节翻修等严重并发症,HSS评分UKA组术前(64±5.75)分,术后末次随访(86±7.85)分(t=11.53,P0.001);TKA组术前(61±6.53)分,术后末次随访(84±7.92)分(t=18.64,P0.001)。与TKA组比较,UKA组术中出血(t=12.47,P0.001)及术后3d天血红蛋白下降少(t=13.61,P0.001),疼痛缓解相似(2=0.007,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到90°时间短(t=3.97,P0.05),术后能屈曲到120°的比率高。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于膝单间室重度KOA患者的手术治疗,UKA的近中期疗效可与TKA相媲美,而且UK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耐受性好,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盘型假体对全膝关节置换初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月,本组应用深盘型垫片假体行TKA的76例(97膝)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2年,其中女65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5.8岁;选择男女共76名志愿者,年龄在18~42岁之间,平均30.5岁,随机左右膝。对比TKA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股骨后髁偏心距;对比TKA组与志愿者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前后移动的距离。结果 TKA组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股骨后髁偏心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膝关节从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6.24±2.45)mm。志愿者组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后移动距离之差(10.87±1.49)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处理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二期翻修痊愈出院。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深盘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初期临床疗效满意;TKA组术后膝关节伸直至最大屈曲位时股骨相对于胫骨后移距离较志愿者组短。  相似文献   

14.
郑守超  石晶  王峰  王江静  潘浩  刘国强 《骨科》2021,12(1):34-39
目的 探讨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我科行小切口固定平台内侧单髁置换术的40例病人(43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20膝),女21例(23膝),年龄为(63.3±5.23)岁(53~79岁).记录并分析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Reported results of 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 (UKA) have mixed reviews in comparison with results of tr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W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short-term results (2 years) of a newer design of a UKA implant (Preservation UKA) with a cobalt–chromium femoral component and an all polyethylene tibial component.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intact ligaments and loss of only medial articular cartilage received the Preservation prosthesis. Data were obtained using WOMAC, Knee Society score (KSS), and standard radiographs. WOMAC scores improved by 24 points and KSS improved by 33 points at 2-year follow-up. Mean flexion increased by 4° to126° at 2 years. On X-ray, only one patient had a radiolucency. No fractures occurred. Two knees were revised due to clinical symptoms of medial compartment pain. This 2-year follow-up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UKA shows promising early results. Long-term data would be necessary to compare results with TKA or other unicompartmental replacem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3—01使用Oxford Phase Ⅲ移动平台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47例(50膝).观察术后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采用Oxford及AKS评分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4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6~21)个月。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2例出现内衬脱位,行翻修术,无感染。术后测量下肢力线平均内翻1.2°。Oxford评分:术前平均(24.6±1.9)分,术后平均(41.3±3.5)分。AK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50.5±3.9)分,术后平均(86.9±4.9)分。AK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7.0±6.6)分,术后平均(86.4±9.4)分。术后Oxford、AK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伸直受限,最大屈曲度平均(121.0±6.7)°。结论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短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术前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hi MG  Lü HS  Guan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01-1105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换33例,双膝同时置换32例。所有患者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ROM)分成两组,≤90°(5°~90°)49膝,>90°(95°~140°)48膝。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最大屈膝度、活动度、KSS评分及功能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均为初期置换,全部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3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患肢CPM及主动功能锻炼至出院。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所有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84.2°(5°~140°)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01.6°(40°~140°) (P=0.000);而最大屈膝度数术前的平均103.5°(25°~140°)与术后的平均101.6°(40°~140°)无显著差异(P=0.439);K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19.5分(-24~6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8.8分(50~95分)(P=0.000)。所有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8%(61/65)。两个分组比较,ROM≤90°的膝关节ROM及最大屈膝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提高,而ROM>90°的膝关节平均最大屈膝度术后反而下降。没有翻修及深部感染。结论(1)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多种因素中,手术技术是关键因素。(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对TKA术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术前活动度大的膝关节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膝关节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方法。方法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夹角(FTA角),根据膝外翻畸形Keblish分级(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分为轻、中、重三级并认真评估患者软组织状况。软组织平衡术分为三步,第一步切开关节囊前行髂胫束苹果派样延长,第二步自胫骨结节骨膜下松解骼胫束止点和外侧副韧带,第三步自股骨侧松解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不同分级个体化的应用上述3步软组织平衡方法行TKA手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08年1月~2011年12月,20例(23膝)膝外翻患者,Keblish分级轻度8例8膝,中度7例10膝,重度5例5膝;轻、中、重三级患者应用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实施TKA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术前术后FTA角及KSS评分、功能评分结果经SPSS14.0统计学软件做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术后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膝外翻畸形TKA术中选择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案,可以有效地矫正软组织失衡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矫枉过正导致术后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例,女46例;年龄23~82岁,平均62.5岁。骨关节炎44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20膝,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2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双膝8例,单膝56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2.2±28.7)°,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8.0±5.8)°。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1.2±10.1)分,功能评分(37.3±9.0)分。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Ⅰ型65膝,Ⅱ型7膝。手术经髌旁内侧入路,采用常规方法行股骨及胫骨截骨,Ranawat技术进行软组织松解。6例7膝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54例60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4例5膝采用髁限制型假体。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严重膝外翻畸形(股胫角41°)、屈曲挛缩20°的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2年发生深部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后治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年,平均4.9年。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股胫角为(7.0±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02,P=0.000)。KSS临床评分为(83.0±6.6)分,功能评分(85.1±10.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1±17.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遗留12~15°膝外翻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平衡,采用经髌旁内侧入路TKA治疗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