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为研究环锭数码纺制备混色纱的纤维配色规律,梯度配置品红、黄、青三色纤维混纺比,纺制3种纯色纱线及两色混色纱线。在环锭数码纺混色纱的结构特征基础上,利用Stearns-Noechel模型对其混色效应进行了探究和预测,提出并对比分析了基于最小色差法和波长法2种方法优化Stearns-Noechel模型参数。结果表明:Stearns-Noechel模型适用于环锭数码纺制备的混色纱;基于最小色差法得出的样本平均色差为1.80,基于波长法得出的样本平均色差为1.46,均优于经典混色模型;基于波长法的结果优于基于最小色差法,前者优化的模型中所有混色样色差平均值梯度占比均有所提高,优化方式效果显著,更适合环锭数码纺混色纱的颜色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数码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红、黄、蓝三原色粗纱纺制混色纱并织成织物,测量其颜色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分别求出单色纤维的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建立各自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采用这二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混色织物的颜色及有色纤维的混合比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0.896,平均比例误差为2.84%;利用相对值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1.35,平均比例误差为3.04%;与相对值法相比,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可更好地预测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及混色纤维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色纺过程中彩色纤维的显色效应,设计色纺纱的混合模式并对混合效应进行预测。以三通道环锭数码纺纱机为平台,研究以青色(C)、品红(M)、黄色(Y)、黑色(K)、白色(W)5种颜色为粗纱基础色,通过单通道、双通道和三通道这3种混纺模式及梯度调控色纺纱在色相、明度与饱和度变化的机制,构建CMYKW五基色混色色谱体系;基于五基色混色色谱,优化设计红、黄、青三基色明度及饱和度梯度变化的混色纱外观,以此为依据设计纺纱工艺并生产6种明度与饱和度梯度变化的混色纱;测试此混色纱的强力、条干和毛羽,分析不同混纺比对数码混色纱在强力、条干及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完整的色谱体系可直观快速得到目标颜色的CMYK值,提高打样效率;随着混纺比差异增大,混色纱的条干、断裂功与强力的恶化越严重,有益毛羽会减少并且有害毛羽会增多。  相似文献   

4.
探讨基于双通道环锭数码纺的混色纱制备及不同梯度配比下纤维混和颜色的变化规律。简述了环锭数码纺成纱系统,并研究了数字化牵伸调控纤维混纺比生产混色纱的成纱机制;通过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简要分析了环锭数码混色纱的结构;通过织物颜色测试建立色卡,全面地呈现梯度配比下的环锭数码纺混色纱颜色变化规律。认为:通过来样与色卡对比,根据粗纱原料、混纺比例和成纱工艺,可较为快速地确定环锭数码混色纱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通道环锭数码纺纱技术纺制混色纱时,三色粗纱喂入位置影响成纱颜色效果的问题,提出一种测量粗纱不同喂入位置对纤维在混色纱表面分布面积比(即显色比)的方法。采用2 黑、1 白3 根粗纱,改变白色粗纱喂入位置纺制等比例的混色纱,以白色粗纱作为示踪对象,黑色粗纱作为背景对象,借助数码显微镜对黑白混色纱 连续采样,并用MatLab 处理图像,得到单张图像中白色纤维像素点数量,即白色纤维面积;改变白色粗纱的喂入位置,采用图像法计算得到其在左、中、右喂入位置的显色比。结果表明,Z捻向纱白色纤维在左、中、右喂入位置的显色比为约为36.84%、30.95%、32.21%,S 捻向纱约为32.09%、31.00%、36.91%。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了利用三通道转杯纺纱技术生产纯羊毛混色纱,研究其对应的混色机织物的显色规律。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纯羊毛粗纱纺制不同混色比例、相同纱线线密度的混色纱,并织成机织物。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建立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关于三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并对其进行模型验证,计算样本色差及混色纤维比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建立的混色模型,预测样本的平均色差均小于1,混色纤维的平均比例误差分别为1.77%、2.38%;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三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的预测样本色差及平均比例误差均比相对值法的小,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三通道数码纺环锭细纱机纺出颜色差异小、品质高的三元耦合混色纱,介绍三通道数码纺牵伸区的结构,从摇架压力、粗纱排列、集聚纺等方面分析三元耦合混色纱出现色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指出:摇架压力大小和一致性、集聚纺负压工艺片的槽口形状、粗纱在三通道内的排列顺序及工艺参数、粗纱在导纱杆上的绕法及电控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均是影响细纱品质和颜色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精调摇架压力,使用合适的集聚纺装置,按预定的排列顺序使粗纱进入通道并减小粗纱工艺参数波动,粗纱绕导纱杆可减少粗纱滑移;细化电气控制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控制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多通道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Friele理论建立转杯多元基色混色纱的配色模型。将红、黄、蓝3种颜色纤维条纺制二组分和三组分样本,计算关于转杯混色纱的Friele理论模型参数,分别得到二组分和三组分的模型参数,并将其与其他研究者计算的模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二组分还是三组分样本,通过实验计算得到的4种模型参数均比其他研究者推荐的模型参数对多通道多元基色转杯混色纱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所提高;其中与赋值法计算的模型参数相比,与波长相关的模型参数预测二组分和三组分的样本色差均值分别减少了0.42和0.48,容差范围为1时,样本合格率分别提高了33%和50%,在各波长下计算得到的模型参数能更好地预测多通道转杯纺多元基色混色纱的颜色。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现有智能色纺纱配色系统无法适用于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问题,本研究选用红、黄、蓝三色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在数码转杯纺纱机上以10%的比例梯度纺制成66种混色纱线,并利用小圆机将其制成针织样布,再利用Datacolor650型分光光度计进行颜色测试并记录试验结果。最后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配色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构建配色模型并验证其精确度。结果表明: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所得吸收系数K值和散射系数S值构建的配色模型精确度更高。试验样品的预测比例与实际比例误差仅为0.097 9,平均色差仅有0.465,样品预测颜色与实际颜色无肉眼可见差别。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产混色纱时纤维混合工序复杂,车间管理难度较大的现状,提出了双通道环锭数码纺的新方法,可实现纺纱和纤维混合的同步进行。研究了通过数字化牵伸调控纤维混纺比生产混色纱的成纱机制。设计了以10%为梯度的混色纺纱方案,制备了5 种纯色纱和90 种混色纱,运用 Photoshop 软件预先对混色纱的色彩效果进行了模拟仿真。对混色纱的结构、条干及拉伸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双通道环锭数码细纱机通过调控色纤维混纺比可制备色彩变化的混色纱;由于牵伸、加捻方式的原因,2 种色纤维中随着其中任一种纤维所占比例的提高,混色纱的断裂强度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 种色纤维比例接近或相等时,混色纱的断裂强度高于纯色纱。  相似文献   

11.
为扩展环锭纺纱产品种类,通过对环锭纺细纱机后罗拉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并借助程序控制的伺服电动机驱动,使后罗拉控制纤维喂入由单一钳口变为多个钳口,且各钳口的喂入速度单独可调,从而实现多根粗纱以不同速度的异步喂入,纺成的细纱具有线密度和纤维混纺比例可以沿长度方向变化的特点(这种纺纱方法称为数码纺纱)。在构建三通道粗纱数码纺纱系统的基础上,以色纺为例,给出了数码纱品种的分类方法,并就混色纱、渐变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6 类产品的变化特征作了分析。数码纺纱方法在加工柔性和品种多样化方面显示出特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纺纱技术无法精确调控纱线色彩分布规律纺制色彩渐变纱线的技术弊端,提出了在线调控成形纱线色彩渐变的三通道数控纺纱机制并成功纺制了色彩渐变纱.设计了三色彩纤的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了包含全体混合子样的混合比矩阵、混合色谱矩阵及其混合色谱;基于混合比矩阵规划了行渐变、列渐变和对角渐变等3类渐变路径,并给出了对应的渐...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棉色纺纱更精准的配色,以色纺纱配色中常用的光学 Stearns-Noechel 模型为基础,采用青、品红、黄、黑、白5种颜色的棉纤维,按照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混合比例进行纺纱制样,并利用分光光度仪测量光谱反射率值。针对 Stearns-Noechel 模型中的待定参数,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法进行优化,得到3个新的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将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系列研究,所得到的参数值更加合理,对应的修正模型在配方预测上更加精确,利用该模型得到的预测样与标准样之间的色差在3个修正模型中最小,总平均色差0.75 (CMC(2:1)),可满足棉纤维配色中的色差要求。  相似文献   

14.
纵观每年举办的国际流行纱线展,创新的针织面料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纱线色彩的多样拼接和搭配,以此呈现出不同风格及效果。因此,愈加多元丰富的面料对纱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以纱线为基础载体呈现多样的颜色风格及效果。目前,有色彩效果的纱线开发和研究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一是基于环锭细纱机生产的段彩纱、云纹纱、麻灰纱等;二是基于四色针梳机开发的渐变色彩纱;三是基于其他新型纺纱方法,如摩擦纺、转杯纺等纺纱方法开发的纱线。文章基于前期分别在四色针梳机和摩擦纺纱机上开发不同风格彩色纱线的工作,主要介绍近期新研发的彩色纱线,分析用环锭细纱机研发彩色纱线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国内外对色彩渐变纱研究还很少,且生产工艺无法实现对纱线表面颜色和分段长度的精准控制等问题,研究了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数字化牵伸调控纱线混纺比的机制,对3个通道喂入的品红、黄、青3根粗纱实施梯度牵伸,纺制具有色相、明度、纯度渐变等特征的色彩渐变纱,并试纺了27.73tex 以10%为梯度可实现品红黄青3色循环的色彩渐变纱,研究了该色彩渐变纱的外观形貌、条干及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的梯度牵伸调控了品红、黄、青3色纤维混纺比沿纱线长度方向的梯度匹配,实现了色彩沿纱线长度方向渐变效果;色彩渐变纱大比例纺制段由于牵伸状况不良导致断裂强力、条干与纯纺色纱相比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环锭纺细纱机纺制段彩竹节纱,饰纱须条受双区牵伸作用,存在段彩竹节复合片段长度波动较大,彩节形态稳定性差,影响织物产品花式效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区牵伸的两通道纺纱装置纺制段彩竹节纱新方法,并解析双区牵伸、单区牵伸纺纱方法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成纱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借助纱线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的特征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单区牵伸两通道环锭纺的段彩竹节纱,其段彩竹节片段长度稳定性和段彩竹节形态均优于双区牵伸环锭纺段彩竹节纱,20 mm短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30.5%降低至16.3%,80 mm的中长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10.1%降低至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