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力推动粮食增产技术创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逐步提高.从1978-1998年,粮食总产量从3.05亿吨增加到5.12亿吨,迈过了4个台阶,实现了从粮食短缺到粮食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根本性转变.1982年首次突破3.5亿吨.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2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粮食播种面积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正面影响最大.同时,利用模型对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进行了数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3.
开发南方玉米生产有可能,有潜力,有必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我国南方的粮食问题核心是饲料问题。“玉米乃饲料之王”,开发建立以南方玉米为主体的饲料生产体系,是解决我国南方粮食与饲料问题的根本出路。一、开发南方玉米生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有利于解决南方饲料的短缺长期以来,南方玉米饲料短缺,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如湖南省每年饲料用粮达40亿公斤,而年生产玉米量只有2~3亿公斤。江西省玉米年总产量也只有7~8万吨,只及总需求量的1~2%;江苏全省玉米年产量缺口在20亿公斤以上。据估算,南方稻区每年缺少玉米总量大约为100~150多亿公斤。玉米的匾乏,严重影响和…  相似文献   

4.
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战略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粮食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98年4.91亿吨,提高3.35倍,解决了12.6亿人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眠目的成绩,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生产,供给不容乐观,预计2000年人口达到13亿,2030年达到16亿,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2亿吨和7.34亿吨,这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建国50年来粮食发展的情况,从粮食地位,深度开发,科技兴粮,开源节流,人口控制五个方面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综合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实现“中国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的宏伟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1949~2001年济宁市(不包括泗水、汶上、梁山)各县(市、区)的统计资料,分析了53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78~2001年济宁市12个县(市、区)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考察了粮食产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指出了粮食单产、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是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为解决济宁市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市场动态     
我国饲料工业 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饲料工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包括原料、添加剂、机械、加工工业以及科研、教育、培训、质量监督检测等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全国在近10多年累计生产配(混)合饲料3.1亿吨,按饲料报酬率比单一粮食饲喂提高30%计,共节省粮食9300万吨,相当于每年增加2200万亩耕地的粮食产量。尽管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较快,但  相似文献   

7.
秦冶 《科技潮》2004,(11):24-27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的产量已从1949年的1.33万吨,发展到2002年的1012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有色金属第一生产大国。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国粮食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2亿kg发展到1993年的4564亿kg,基本上解决了11.65亿人的温饱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国家采取了推广实用技术、改善品种结构、加快农田建设、建设商品粮基地、开垦宜农荒地、增加物质投入、放开粮食价格、扩大规模经营、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等措施,使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的进  相似文献   

9.
一、国内外生猪生产现状及特点养猪业是我国农村重要的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20年来,我国养猪业持续高速发展,1995年全国生猪出栏4.8亿头,产猪肉3648万吨;到2004年全国出栏生猪达7.1亿头,产猪肉5374万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跨上7000亿斤和8000亿斤的新台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而1985年全国粮食生产总量为37916.8万吨,比1984年减产2820.2万吨,下降幅度为6.9%,但仍比1978年增产743.8万吨,超过“六五”计划指标36000万吨。然而我市近年粮食生产减少幅度之大却令人担心。85年比84年减产8.2%,而86年比85年又降低8.7%,总产量仅152.79万吨,退回到1978年以前的水平。人均占有量从82年的309公斤减少到2.10公斤,减少幅度为22.3%。原因何在?以下就此谈几点看法。一、耕地面积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从1985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情况对比来看,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温州为最少,仅0.45亩(缺上海市资料);从浙江省各地区的人均耕地占有量来看,温州为倒数第二,仅高于舟山地区。1986年末统计,我市耕地面积为280.27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棉秆、麻秆、玉米秸、麦秸、豆秸、烟秆、稻壳、甘蔗渣等农业剩余物,每年多达千亿吨,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扔掉。一些木材工业专家说,若将其中的10%(即4000万吨)投入人造板生产,可为8亿农民每年增加80亿至100亿元的收入。据统计,4000万吨农业剩余物可生产各种人造板材400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是我国1989年人造板产量的100多倍。同时这4000万立方米人造板还可以节省原木1亿至1.2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我国1989年的计划森林采伐量的两倍。实践证实,农作物秸秆是一种有效的动物饲料。我国的邻国印度粮食产量,人均占有粮食、草原面积都远不及我国(印度人均占有粮食245公斤,比我国人均占粮少100公斤),可是,印度不但做到粮食基本自给,还有少量出口,奥秘很简单:较好地利用作物秸秆来发展牛、羊等  相似文献   

12.
国内传真     
《天津科技》2005,32(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设想为四个阶段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设想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10年实现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化,通过扩大试点示范、在政策的激励下推广应用,使现在已经成熟或初步成熟的小水电、风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地热采暖等技术达到完全商业化程度;第二阶段:到2020年使大批可再生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努力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8%以上。实现发电装机0.9~1亿千瓦,能源开发总量达到4~5亿吨标准煤;第三阶段:到2050年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勉县粮食生产从1949年总产4.79万吨、亩产89kg,提升到2013年总产13.47万吨、亩产291kg,分别增长2.81倍、3.27倍,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笔者梳理分析了建国以来勉县粮食生产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的背景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除政策因素外,农业科技进步,良种应用、配方施肥、病虫综防、规范栽培、高产创建是粮食提单产、增总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为勉县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辽宁科技参考》2005,(9):30-32
全县22个乡镇、4万户农民从事菌业生产,现已推广香菇、花香菇、滑菇、木耳、草菇等20多个品种,且品种不断更新。2001年以来,引进香菇新品种10余个,引进平菇4万袋,草菇1万袋,同时推广反季栽培技术,实现了一年四季生产食用菌,使菇农增加100余万元的收入,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全县食用菌年接种量为2200万盘(袋),总产量达2.6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3500万元,  相似文献   

15.
童英富 《杭州科技》1998,19(5):22-24
1.柑桔生产的现状1997年建德市工农业总产值79.五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9.7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水果总产值三.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其中柑桔总产值4918.5万元*发展概况建德市柑桔栽培己有40年历史,现有面积10万余亩,投产面积6.5万亩。年产量最高达8.2万吨,年产值达8000万元。品种以温州蜜柑为主,其次是新柑。柑桔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一是试种阶段。自1959年在新安江村种植实生本地早98亩、3900株作为绿化造林,1965年开始投产,1970年产量达到1万公斤。至1972年全市先后在不同地点搞了ic个村的多点试种,共栽温州蜜柑…  相似文献   

16.
一、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的认识 1.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成就在1949~1991年的42年间,我国粮食年产量增长了3.9倍,1990年达44624.3万吨,平均亩产达262公斤;1991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条件下,粮食总产仍达到43524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这不但说明我国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农村的改革深入发展和国家总体改革方案的贯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粮食价格改革取得巨大进展。从1991年5月  相似文献   

17.
冯郑芳  侯玉春 《科技信息》2011,(1):I0376-I0376
“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约9.5%。我国原煤产量年均增加约2.37亿吨,其中06一07年增加约2亿吨,08年增加约2000万吨,09一10年增加3.5亿吨以上;并从06~08年的净出口国变为09—10年的净进口国,此期间累计净进口煤炭约2.01亿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还将高速发展,如GDP年均增速达到8%以上.每年煤炭需求的增量就不会低于2.5亿吨。特别是此规划前期,替代煤炭力度逐渐增强的新能源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其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而规划后期,增量有可能微弱降低.因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得以发挥和17-3%节能减排执行力度将增强:但随着GDP总量在扩大,以固定增速发展的经济每年净增量在逐渐提高,能源消耗净增量也随之增加。针对煤炭生产,此规划期间,煤炭生产有可能会出现集中释放的高潮期,因各省对小煤矿兼并重组后的改扩建基本完成并逐渐投产和各电力集团所属煤矿“出力”将逐渐增加等。  相似文献   

18.
1988年,我国煤炭供应由前三年的暂时缓和急剧转为全面紧张。一些重要电厂因缺煤而停机,议价煤价格成倍上涨。有的省截留过境煤,有的煤炭调出省阻止本省煤自由出境。这是解放以来的第三次煤炭供应严重紧张的局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损失。据估计,这种局面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产量和消费量中的比重均占70%以上,这实际上是我国解放以来的第三次能源危机。三次能源危机的特点我国第一次能源危机发生在1960~1964年,特点是:1.煤炭产量在急剧增长之后大幅度下降。1958~1960年全国煤炭产量由1957年的1.3亿吨猛增到1960年的3.97亿吨,之后急剧下降,1961年为2.77亿吨,1964年降到最低点,仅2.14亿吨。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奇迹般地形成了两个高峰,1984年总产达40730万吨,人均396公斤,形成第一高峰,同时第一次出现了卖粮难;经过四年徘徊,1989年起产量迅速上升,1990年达到44630万吨,人均391公斤,达到第二个高峰,第二次出现卖粮难。1991年我国局部地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重灾之年,粮食产量略有下  相似文献   

20.
“多种高产”是当前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方向。在多种条件下,如何确保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土壤肥力条件显然是个基础因素。为此系统定位观察在年种三熟(春粮、早、晚稻)条件下粮食产量和土壤肥力演变的相互关系,这对制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远景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现就三年(1974~1976)连续进行的有关定位试验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