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宿州市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宿州市1978~2009年粮食产量相关统计资料,运用灰色模型对宿州市粮食生产预测并进行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宿州市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中间因气候因素导致较大波动,若措施得当,未来6年粮食产量将逐年增加;9个影响因子中,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农田水利设施是影响宿州市粮食生产的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2.
区域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的诸因素进行动态灰色关联分析,运用GM(1,1)模型在对其发展趋势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趋势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动态地反映了河南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7年安徽省统计资料,对全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诸要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粮食播面比与复种指数三者的乘积)、单产、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民的粮食收入是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耕地非农化、粮食总需求增长的压力,势必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是资源禀赋背景下,城镇化、工业化及政策因素引致农户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2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粮食播种面积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正面影响最大.同时,利用模型对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进行了数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1990年以来5个时间断面县域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化路径,并在定量分析演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199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4种类型区域大致沿东北-西南一线逐级分布;(2)粮食增长空间格局更多的表现为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空间集聚不明显;(3)通过自相关系数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强,人均GDP与粮食产量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论得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关联分析表明,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为粮食单产和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关联支持向量机的中国粮食产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变动规律,做好粮食产量科学预测不仅是制定农业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粮食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在对粮食生产系统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然后根据支持向量机回归原理,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粮食产量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关联支持向量机的中国粮食产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变动规律,做好粮食产量科学预测不仅是制定农业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粮食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在对粮食生产系统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然后根据支持向量机回归原理,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粮食产量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3—2012年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选取9个对粮食生产影响比较密切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粮食生产因素进行关联度大小计算,研究了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了关联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21世纪粮食生产地区结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阶段及其区域变化1.我国粮食生产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跨上了三个半台阶4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粮食生产分为四个阶段,大约经过了三个半台阶,即2亿吨台阶、3亿吨台阶、4亿吨台阶和4.5亿吨台阶图1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1949~1958年为第一台阶,粮食产量达2亿吨,这一阶段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增施有机肥料和良种推广等措施所致。1958~1978年为第二台阶,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这一阶段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的主要动力是绿色革命成果的全面引入和推广。1978~…  相似文献   

11.
赵奇  范春丽  杨玉珍 《河南科学》2014,(12):2486-2490
选择了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等8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周口、信阳、商丘、驻马店、南阳五地市2004—2012年粮食产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因子对这5个地市粮食产量影响排名差别较大,基于此,提出粮食增产稳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西石山地区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恶劣是制约石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石山地区大农业发展战略是:治本抓基础,走生态农业和开发性农业的道路,发展资源转换型经济,达到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发展商品经济、尽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以种养为主的庭院经济为突破口,以林业为重点。采取:1.依靠科学技术;2.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3.建立以乡为地域单位,以户为生产和经营管理单位的农业生产商品基地,形成产业;4.稳定耕地和粮作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主攻单产,提高总产;5.重视旱地农业,使旱地农业生产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有一个突破性发展;6.树立长期奋斗思想,进行持久的封山育林,把石山绿化起来;7.调整畜牧业结构,增加草食性牲畜和家禽的比重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耕地资源不足、人口增长速度快、粮食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利用贵州省近5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并对耕地和粮食数量变化的相关关系作了初步研究.贵州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快速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减少-平稳减少=缓慢增加5个过程,驱动因子可归结为经济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及人口压力4个方面;用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率进行的耕地和粮食的相关分析显示:1969年以前两的变化呈同向波动,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耕地面积的增加;1969年以后基本呈反向变化,在大部分年份,耕地减少的同时粮食实现增产,单产的提高是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河南粮食产量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海燕  李海旺  李武林 《河南科学》2013,(12):2133-2136
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回归模型,并对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引入回归方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从业人员、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等,由此确定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因素的回归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最大误差仅为12.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河南省省级、地级市和县域尺度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贡献,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开展1980-2010年间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 1) 在省域尺度上, 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5437.1万 t,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分别为-175.4万、1165.7万、-573.4万和2871.6万t; 2) 从地级市看, 粮食单产效应和复种指数效应全部为正值, 耕地面积效应和粮作比例效应基本为负值, 地级市间各分解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 3) 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 4个因素贡献的县域差异显著, 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促使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防止耕地快速“非农化”与非粮化以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 同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策略, 是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空间杜宾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稻米生产时空变化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是重要的基础战略物资,其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基于FAO数据库,从区域及国家两个层次定量分析了1961-2014年东南亚稻米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借助LMDI模型探讨了稻米增产的贡献因素。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东南亚稻米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占世界稻米生产的近30%且呈上升趋势,东南亚稻米种植向中南半岛的泰国、越南推进;东南亚国家稻米增产受单产水平提升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累积分布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系统地分析2015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 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及不同类型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提炼出主导因素, 得到如下结果。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呈现“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 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同质集聚性。其中, 显著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皖北和苏北地区, 显著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和山东临海县域。综合考虑空间约束和粮食产量分布差异, 将黄淮海地区分为粮食高产区、中高产区、中低产区和低产区4个类型区。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一, 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中, 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属于社会经济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中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区域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 中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折纯), 表现为地理环境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植被指数、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针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 提出不同的粮食增产增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