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作为运输期间鱼类福利的一种间接评估,在商业活鱼运输容器上采用流水式呼吸测量法测量运输时间超过10小时的鲑鱼鱼群的罐装氧气摄取率(M·O2)。运输1小时后罐装氧气摄取率M·O2是2.98±0.13mg O2/min/kg,运输10小时后减少到2.03±0.14mgO2/min/kg。这些氧气摄取率与之前在水池养殖的成年鲑鱼中测得的常规氧气摄取率以及用游动呼吸计测得的野生太平洋鲑鱼个体的氧气摄取率相似。因此,罐装氧气摄取率M·O2数值可间接表明鲑鱼已从所受到的装载应激中快速恢复并且在整个10小时的活鱼运输期间所受应激低,  相似文献   

2.
17±0.5℃及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体pH突变[pH8.0突变到6.0、8.0(对照)和9.0]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血红蛋白含量和血中溶氧水平的影响。实验时间为12h。结果发现,实验期间褐牙鲆幼鱼的血红蛋白含量呈现波动变化,但方差分析显示,水体pH突变对实验鱼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4h,水体pH由8.0突变到6.0和9.0均导致实验鱼血中溶氧水平的极显著下降(P〈0.01)。然而实验4—12h期间,水体pH突变处理组实验鱼的血中溶氧水平随实验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实验结果表明,与血红蛋白含量相比,褐牙鲆幼鱼血中溶氧水平对水体pH的变化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林伟  杨治国 《河南水产》2009,(3):39-40,36
选用浓度分别为5×10^-6、10×10^-6、0.5×10^-6、1×10^-6的维生素B6(维生素类)、益母草膏(中草药类)、腐殖酸(天然螯和剂)和大蒜素(免疫药物)4种制剂,采用浸浴的方法,对11-39日龄的九孔稚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进行免疫刺激。试验期间每两天换水、补药一次,以维持各组原有的药物浓度,同时对稚鲍的脱板情况进行计数;最后取样测定各组幼体酚氧化物酶、溶菌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各药物组的酚氧化物酶和溶菌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稚鲍成活率亦有显著性提高。试验结束时大蒜素组的成活率最高,可达60.00±3.33%;其次为益母草膏、腐殖酸和维生素B6组,成活率分别为56.60±1.66%、45.05±2.44%和42.67±3.13%;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7.14%(0〈0.01)。由此可见,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可提高稚鲍的成活率;本试验所选用的4种免疫因子均可提高九孔稚鲍的免疫力.能有效地提高鲍鱼的附板率。  相似文献   

4.
酸化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体重为5.35±0.02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O.niloticus ♀)幼鱼480尾,随机分配在16个水族箱中,设计4个处理组,分别添加不同梯度水平的酸化剂(0%、0.1%、0.2%和0.3%),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来评价酸化剂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3%的酸化剂显著促进了罗非鱼的生长(P〈0.05),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也有一定的改善;不同水平的酸化剂不影响鱼体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等营养指标;除0.3%组脏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各试验组鱼体的肝体比、脂体比和血液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0.3%的酸化剂可显著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和提高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体质量(31.13±1.67)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容积100L的水桶中,每个水桶40尾,采用OKE-6710HF微电脑温控仪控制温度为15、18、21、24℃和27℃,在第0、15、30、45、60d进行采样分析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性及幼鱼全长、体质量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在15~27℃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水温为18℃时,幼鱼存活率为100%,生长速度最快,为最佳生长水温。大菱鲆幼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温度及饲养时间的变化而呈波动性,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大菱鲆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刚达到设定温度(即第0d)时,各温度组之间溶菌酶活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加长及温度的升高,溶菌酶活力不断升高,表明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计2、4、6、8、10和纯净淡水0(对照组)共6个盐度梯度组,仔鱼的初始体重0.008±0.001g。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生长有显著差异(P〈0.05),盐度4和6时,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和绝对增重率最高,分别为0.08em·d^-1和0.033g·d^-1;盐度10时较低,只有0.06cm·d^-1和0.023g·d^-1;仔、稚鱼的肥满度介于3.43~3.81,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0~10时,各组存活率介于92.3%~94.7%,幼鱼所占比例介于66.0%~67.3%,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随盐度升高而降低,均在盐度0时活力最高,10时最低;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在盐度4时达到最高,10时最低。根据试验结果,奥尼罗非鱼仔、稚鱼培育的盐度最好控制在4.6左右。  相似文献   

7.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试验动物:泥鳅购于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山鱼市场。重量(1.82±0.2)克,全长(7.10±0.3)厘米。刚购回的试验泥鳅在经曝气处理后的自来水中暂养24小时,除去死弱个体,其间不投喂食物,待适应水环境后,选择游泳活泼的个体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8.
卵裂间隔(τ0)是与温度相关的参数,为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第一次卵裂持续的时间,或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的时间间隔,被广泛用于鱼卵染色体操作中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上。本文研究了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在14~22℃下卵裂间隔τ0与温度的关系,τ0为第一次卵裂(τⅠ)与第二次卵裂(τⅡ)间的时间间隔(τⅡ-τ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τ0随着温度(T)的上升而减小,在14℃下τ0为85.0±1.3 min,22℃下τ0为45.8±2.2 min,两者之间符合线性回归关系:τ0=154.54-4.95T(R^2=0.999 0)。22℃为史氏鲟♀×达氏鳇♂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超过此温度,正常卵裂的胚胎比例将显著下降(〈60%)。  相似文献   

9.
对倒剌鲃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并探讨了水温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5±0.5)℃时·孵化时间为53.4.3h;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克氏囊。水温21~33℃条件下。刨剌鲃的胚胎均能孵化·水温(x)与孵化时间(y)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235.72e^-0.0566x,P〈0.01;水温与积温的关系为:y=7519.4x^-0.5192.P〈0.01。孵化率(y)与水温(x)相关关系式为:y=-1.6655x^2+88.621x—1091.5.由曲线方程可以推算出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3.4~29.8℃.通过曲线求导数推算极值的方法。求得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6.6℃。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2±1)℃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鱿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鮸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鮸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d。实验结束时,饥饿5d和10d处理组鮸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鮸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鮸幼鱼的O:N比值先下降,10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鮸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d和10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鮸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的组分是由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等5种原料构成,采用L1(4^5)正交表,将5种原料作为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有影响的因素,通过试验数理统计的直观和理论分析,对其配方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的配方为无水葡萄糖3.50g/L、蛋白胨0.83g/L、酵母膏0.50g/L、磷酸二氢钾0.35g/L和碳酸钙0.25g/L,温度(34±2)℃时,培养16h即可达到生长峰值。由于枯草芽孢杆菌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OD)与活菌数量的关系:Y=0.5182x^2+1.4462x+1.9714(r=0.996343),接种的枯草芽孢杆菌由1.9714×10^8cfu/mL提高到3.3124×10^8cfu/mL。优化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条件能有效促进枯草芽孢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2.
水温13.8~20.0℃下,在容积50L的塑料水槽中,放养体质量为(1.4±0.6)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1个,过量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再分别混养体质量为(3.4±0.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A组)、3(B组)、5(C组)和10个(D组),体质量为(12.4±1.7)g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个,排出水培养底栖硅藻和石纯(Ulva lactuca),用底栖硅藻饲喂仿刺参。77d的饲养表明,仿刺参和海胆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混养组海胆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B、C和D组海胆的SGR分别比单养高9.12%、7.24%和10.06%,各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养海胆的饲料系数(7.28~7.70)分别显著低于单养(9.12)(P〈0.05)组20.29/6、15.5%和18.0%。将刺参的产量计算在内,B、C和D组海胆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1.5%、26.8%和16.0%,但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胆和仿刺参的适宜混养比例为11:3。蛤仔和石纯生长慢,死亡率高。养殖排水培养的底栖硅藻以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coneis sp.)为主,少量舟形藻(Navicula sp.)。混养海胆性腺中亚麻酸、EPA+DHA含量和n-3/n~6比值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混养池水中氨氮含量低而稳,溶氧量高。  相似文献   

13.
pH对西施舌受精卵与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pH对西施舌(Coelornactra antiquata)受精卵的孵化与面盘幼虫生长发育及附着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西施舌受精卵孵化成担轮幼虫的最适pH为7.0~8.5;从担轮幼虫发育成直线铰合幼虫的最适pH为7.5~8.5。在pH8.0~8.2面盘幼虫生长较快,日平均壳长增长15.0~16.5μm。在水温26.4±0.45℃,盐度25.50,pH8.0—8.2的条件下,平均壳长196μm的西施舌壳顶面盘幼虫经72h培育,幼虫附着变态率为51.66%~53.00%。  相似文献   

14.
《水利渔业》2008,28(4)
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0′~110°20′、北纬28°52′~29°48′,东与常德市相连,南与怀化地区相邻,西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湖北省接壤。整个保护区水域面积约14285hm^2,属澧水有1~4级支流290条,沅水有1~4级支流72条。整个区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年最高气温24.3℃,雨水充沛,相对湿度达77%,非常适合大鲵及其它珍稀动植物的生长繁衍。  相似文献   

15.
五种常用水产药物对白斑狗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白斑狗(EsoxLuciusLinnaeus)~幼鱼的急性毒性。使用常温静水试验法,探讨了溴氯海因、高锰酸钾、氯化钠、敌百虫和氯氰菊酯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白斑狗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在试验24h、48h和96h后记录白斑狗鱼幼鱼的死亡尾数和试验药液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表明,5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10mg·L^-1、1.37mg·L^-1,3309mg·L^-1、0.57mg·L^-1和0.0080mg·L^-1,这5种药物对白斑狗鱼幼鱼毒性依次顺序为氯氰菊酯〉敌百虫〉溴氯海因〉高锰酸钾〉氯化钠。  相似文献   

16.
采用4种配组方式对燕尾草金鱼进行选育试验,配组方式分别是红白自交;红♀×全红♂;全红♂×红自♀,红白♀×锦鲤♂,通过试验发现,前3种配组均产生体色为红白、全红、全白的个体,其中红白自交组的子代中红白比例最高,为50.1%,但此组子代中无观赏价值的全白的个体比例也最高,为29.5%;红白×全红正、反交子代的表现型无显著差异;红白♀×锦鲤♂组的表现型和成活率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在饲料中添加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YB1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取720尾初始体质量为(3.6±0.7) 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60尾。4组大菱鲆幼鱼在投喂的饲料中分别添加活菌量为0 (对照)、105、106和107 CFU/g的YB1,养殖期为50 d。结果显示,YB1添加量为107 CFU/g时,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B1添加量为106 CFU/g组的大菱鲆幼鱼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分别提高了57.86%和82.3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B1添加量提高到107 CFU/g时,脂肪酶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YB1对大菱鲆幼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YB1添加量为106 CFU/g组的幼鱼肝脏丙二醛含量下降了42.0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菱鲆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相较于对照组有上升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YB1添加量为106 CFU/g组的大菱鲆幼鱼肠道肌层厚度增加最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末期提高了68.91%。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蜡样芽胞杆菌YB1具有促进大菱鲆幼鱼生长、提高幼鱼肠道消化酶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以及改善幼鱼肠道组织结构的作用,推荐添加量为106 CFU/g。  相似文献   

18.
在鱼体重相对恒定时,用流水法测定了温度、昼夜节律对大菱鲆幼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的影响;在温度相对恒定时,用静水法测定了体重对大菱鲆幼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重2.0 g的幼鱼,耗氧率随水温升高而上升;10℃时,耗氧率最低,在26℃达到最高;在18℃以上,温度再升高,大菱鲆幼鱼将分配更多的能量用于呼吸代谢。体重2.0 g的大菱鲆幼鱼氨氮排泄率随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在10℃时氨氮排泄率最低,26℃达到最高;大菱鲆幼鱼的氨氮排泄比较稳定,但在较高温度水平时大菱鲆幼鱼蛋白质代谢的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研究探讨了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以及不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水温为(14±0.2)℃,饲喂鲆鲽类商品饲料。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试验:Ⅰ.分段式投喂方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天每个试验缸连续投喂8次,大菱鲆幼鱼表现为18 h出现一次摄食高峰;Ⅱ.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个时段作为1个处理,每天每个试验缸投喂1次,大菱鲆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21:00、0:00和3:00,投喂时间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日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15:00、18:00和3:00投喂的大菱鲆幼鱼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6:00、9:00、12:00、21:00和0:00投喂的各组试验鱼(P0.05)。结合生产实际,每天15:00—18:00时间段投喂大菱鲆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20.
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及仔幼鱼培育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匙吻鲟孵化率、成活率以及生长情况的统计 ,探讨水中溶氧、温度、pH值、饲养密度对匙吻鲟受精卵孵化和仔幼鱼培育的影响 ,初步得出了受精卵孵化和仔幼鱼培育的适宜条件 :温度 18~ 2 0℃、pH值为 7 0~ 8 0 ,匙吻鲟体长在 1~ 4cm时 ,适宜饲养密度为 80 0~ 10 0 0尾 /m3 ,4~ 6cm时 ,适宜密度为 4 0 0~ 5 0 0尾 /m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