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铁皮石斛多糖化学修饰及其对免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微  余强  李虎  崔武卫  聂少平 《食品科学》2017,38(7):155-160
采用水提醇沉法结合冻融制备高纯度铁皮石斛多糖,并利用硫酸化、脱乙酰化及羧甲基化修饰方法对铁皮石斛多糖进行化学修饰,探讨不同方法修饰的铁皮石斛多糖对RAW264.7巨噬细胞免疫活性影响。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纯多糖(purified polysaccharide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DOP)的中性糖含量较高,而糖醛酸及蛋白质含量则较低,分别为87.37%、3.19%和0.51%,羧甲基化及硫酸化显著降低了铁皮石斛多糖的中性糖含量。红外分析结果显示硫酸化、脱乙酰化及羧甲基化修饰衍生物均已成功制备。高性能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铁皮石斛多糖分子质量为960 k D,硫酸化及羧甲基化修饰显著增加了其分子质量。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硫酸化和脱乙酰化修饰的铁皮石斛多糖能够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而羧甲基化修饰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不是所有的官能团接枝改性都可以改善铁皮石斛多糖对免疫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性双歧杆菌胞外多糖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歧杆菌胞外多糖进行乙酰化、羧甲基化、多羟基化、主链降解修饰,并测定修饰前后多糖对IL-2、IFNγ细胞因子的影响。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除主链降解修饰外,其他3种改性产品均能显著提高IL-2、IFNγ细胞因子的浓度,表现出体外免疫活性。其中,羧甲基化和多羟基化改性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高于未改性多糖。  相似文献   

3.
曲瑾郁  任大明 《食品科学》2011,32(15):58-61
将醇沉法得到的粗多糖,经柱层析得多糖纯品。对多糖纯品进行硫酸化、羧甲基化、乙酰化化学修饰,用于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纯化后的蛹虫草多糖可以被多种化学试剂修饰,其取代度大小的顺序是:羧甲基化>乙酰化>硫酸化;修饰后的多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羧甲基化和硫酸化可以明显提高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对烷基自由基清除率提高最大,分别达到95.19%和73.58%,其次是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乙酰化修饰后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因此,采用合适的修饰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蛹虫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对水提麦冬多糖(WPOJ)进行了3种化学修饰,并比较了修饰前后各组分抗肿瘤活性的变化。实验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硫酸化麦冬多糖(S-WPOJ),利用WPOJ与磷酸化试剂和氯乙酸异丙酸反应分别得到磷酸化、羧甲基化麦冬多糖(P-WPOJ、C-WPOJ)。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WPOJ化学修饰前后的结构进行检测,同时利用MTT法对修饰前后麦冬多糖的抗肿瘤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化学修饰后的WPOJ分别具有硫酸基团、磷酸基团、羧甲基的特征吸收峰,化学修饰后的WPOJ抗肿瘤效果明显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羧甲基化麦冬多糖CWPOJ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不同修饰方法对油茶籽粕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硫酸酯化、羧甲基化及乙酰化3种方法对纯化的油茶籽粕多糖(COP)进行分子修饰,以制备具有不同取代度的COP。采用体外实验法,以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DPPH自由基(DPPH·)清除率为指标,探究COP及其分子修饰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较低取代度的硫酸酯化修饰能提高COP对·OH、·O-2以及DPPH·的清除能力;高取代度的羧甲基化修饰能提高COP对·OH的清除能力,低取代度的羧甲基化修饰则能提高COP对DPPH·的清除能力;高取代度的乙酰化修饰COP对·OH和DPPH·的清除效果更好;羧甲基化修饰和乙酰化修饰COP均会削弱其对·O-2的清除能力。总之,适度的分子修饰能提高COP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哈密大枣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和脱脂脱蛋白透析获得红枣多糖,通过羧甲基化法、硫酸法和硒化法对红枣多糖进行改性,并对其改性后的红枣多糖进行初步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红枣多糖分子量为136 413 Da、多糖含量为49.96%、;羧甲基化红枣多糖的得率最高为91.1%,取代度为0.42、多糖含量为36.51%、分子量为46 637 Da;硫酸化红枣多糖的取代度为1.65、多糖含量为42.73%、分子量为9970Da和6149Da;硒化红枣多糖硒元素含量为(580.15±11.96)μg/g、多糖含量为44.56%、分子量为136 153 Da。单糖组成分析中硒化红枣多糖半乳糖醛酸含量最高,为53.23%,硫酸化红枣多糖、羧甲基化红枣多糖与红枣多糖中半乳糖醛酸含量(48.17%)相比均有所降低,分别为30.51%和39.60%。红外光谱分析的表征结果可知改性后多糖仍具有多糖的官能团,其他红外指标的变化说明改性成功。  相似文献   

7.
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多糖的生物活性与本身的结构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对多糖结构进行修饰,选择合适的修饰方法成为研究多糖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糖的化学修饰方法及化学修饰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包括多糖的硫酸化修饰、羧甲基化修饰、酸化修饰、乙酰修饰等,并对多糖结构修饰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多糖化学修饰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及糖类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乌龙茶多糖进行硫酸化和乙酰化的化学修饰。探讨不同的结构修饰对乌龙茶多糖理化性质和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乌龙茶多糖进行硫酸化和乙酰化,应用红外、紫外光谱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对两种衍生化的多糖和未衍生化的多糖进行结构分析。为检测乌龙茶多糖的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溶解度变化的检测。通过还原力实验和脂质过氧化抑制试验模型研究比较乌龙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证实了在衍生化多糖中硫酸基和乙酰基的存在。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与未衍生化的乌龙茶多糖相比,乙酰化的多糖平面图由圆棒形变成长棒形。硫酸化多糖的平面图呈大小不一的圆岛状,高度图显示尺寸分布较窄。经过乙酰化和硫酸化衍生后的样品,溶解性明显改善。活性分析显示在铁还原力模型实验下,乙酰化后的多糖活性明显升高。在抑制脂质过氧化实验中,硫酸化后多糖的抑制能力极显著增强(P0.01)。结论对多糖进行衍生化有利于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羧甲基化改性对不同分子量水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SSPS)乳化性的影响,探索进一步改善水溶性大豆多糖乳化性的方法。方法从豆渣中提取水溶性大豆多糖,使用超滤法分离,获得两种不同分子质量的多糖组分(L-低分子质量,H-高分子质量),分别对SSPS(未分离)、L和H进行羧甲基化改性,通过调节改性条件获得两种不同取代度(D-低取代度,G-高取代度)的水溶性大豆多糖。以不同的水溶性大豆多糖为乳化剂制备乳化液(O/W),对其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乳化液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改性前后SSPS(未分离)、L和H的乳化性强弱顺序均为HSSPS(未分离)L;SSPS(未分离)和H的乳化活性在改性之后显著减弱(P0.05),且取代度越高乳化活性越弱,而L的乳化活性在改性之后增强,且取代度越高乳化活性越强;SSPS(未分离)和L的乳化稳定性在改性之后显著减弱(P0.05),但在取代度升高后二者的乳化稳定性又有所改善;H的乳化稳定性在改性之后显著减弱(P0.05),且取代度越高乳化稳定性越弱。结论高分子质量水溶性大豆多糖的乳化性优于低分子质量多糖,且这一规律不受改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羧甲基化改性对不同水溶性大豆多糖乳化性的影响不同,对乳化性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L)进行乙酰化、磺酰化、硫酸化修饰,对获得的相应化学修饰产物(YL,HL,SL)进行抗氧化与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经化学修饰后,解淀粉芽孢杆菌果聚糖的抗氧化性与抗肿瘤活性显著提高(p0.05),不同化学修饰的影响不同。各果聚糖通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力测试的抗氧性顺序为SLHLYLL,硫酸化修饰产物的抗氧化效果最明显。各果聚糖对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活性顺序为YLHLSLL,乙酰化修饰产物的抗肿瘤活性效果最明显。上述结果说明化学修饰对微生物多糖的功能活性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小球藻多糖硫酸化修饰对生物活性影响,本研究采用小球藻(Chlorella sp.22)为实验材料,提取胞内多糖经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多糖HDB-1,对纯化多糖HDB-1进行硫酸化修饰得SHDB-1,对硫酸化修饰前后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纯化组分HDB-1以α-呋喃糖为主。用三氧化硫-吡啶法对HDB-1进行硫酸化修饰得到SHDB-1,其取代度为1.046。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HDB-1与SHDB-1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半抑制浓度)值分别为29.28 mg/mL和14.49 mg/mL,羟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分别为36.75 mg/mL和28.59 mg/mL,可知SHDB-1抗氧化效果优于HDB-1。抗肿瘤结果表明,HDB-1及SHDB-1在1 mg/mL浓度下对细胞无毒性,HDB-1与SHDB-1的IC50值分别为960.16μg/mL及658.19μg/mL,可知SHDB-1抑制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效果优于HDB-1。以上结果表明,硫酸化修饰的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红枣多糖进行羧甲基化修饰,探究羧甲基化修饰红枣多糖的结构特征及抗氧化活性变化。以红枣粗多糖为原料,采用Sevage法脱蛋白,大孔树脂AB-8脱色处理,对除杂后的多糖进行羧甲基化修饰。以羧甲基取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NaOH浓度、一氯乙酸添加量及温度进行优化,以修饰前后多糖对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还原力和对Fe2+的螯合能力为指标,探究羧甲基化修饰对红枣多糖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羧甲基化修饰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70 ℃,一氯乙酸添加量3.5%,NaOH浓度3 mol/L,此条件下羧甲基化红枣多糖分子修饰取代度高达1.157。浓度5 mg/mL时,羧甲基化修饰的红枣多糖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93.83%和44.7%,还原力和对Fe2+的螯合能力分别为0.462和44.05%。红枣多糖抗氧化性的显著提升表明羧甲基化修饰可改善多糖的抗氧化性,可为红枣多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Pleurotus eryngii were chemically modified by sulfation and the effects on the 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saccharides were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degree of sulfation. 13C NMR spectroscopy demonstrated that polysaccharides from P. eryngii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β-(1 → 3)-glucans with β-(1 → 6) branch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was confirmed by FT-IR and their degree of substitution (DS) was determined to be 0.12–0.92. When P. eryngii polysaccharides were sulfated they were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inhibiting cancer cell growth in a dose-dependent way. Furthermore, their DPPH radical quenching effects were improved with increasing degree of sulfation. Thus, it seemed that 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P. eryngii polysaccharides by sulfation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ir potential biolog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羧甲基化改性对无籽刺梨渣膳食纤维性质的影响,本文采用羧甲基化法改性无籽刺梨渣可溶性膳食纤维(Rosa sterilis Soluble Dietary Fiber,R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Rosa sterilis Insoluble Dietary Fiber,RIDF),对比分析了无籽刺梨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以及羧甲基化总膳食纤维(Carboxymethylated Total Dietary Fiber,CTDF)不同混合比例的理化和功能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后,羧甲基化可溶性膳食纤维(Carboxymethylation Soluble Dietary Fiber,CSDF)、羧甲基化不溶性膳食纤维(Carboxymethylation Insoluble Dietary Fiber,CIDF)膨胀力、持水力、持油力、吸湿性、阳离子交换力、亚硝酸盐吸附力和葡萄糖吸附力均显著增大(P<0.05),CSDF/CIDF混合比例1:3时取代度为0.53±0.02,综合理化、功能性质为最优混合比例。红外光谱分析可知CSDF、CIDF羧甲基化修饰成功;电镜扫描分析可知两种膳食纤维结构疏松、存在大量褶皱和片状物质,CSDF/CIDF混合比例1:3时孔洞和片状结构更多;差示扫描热分析可知改性后,CSDF、CIDF贮藏稳定性均提高,CSDF/CIDF混合比例1:3热熔解温度最高为145 ℃。综上,羧甲基改性后,无籽刺梨膳食纤维性能均优于改性前且综合各项性能后,CSDF/CIDF混合比例1:3为最佳混合比。  相似文献   

15.
栉杆菌多糖的硫酸酯化及酯化前后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栉杆菌多糖(APD)为研究对象,进行硫酸酯化(SAPD),并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方法APD采用氯磺酸-吡啶法进行酯化,溴化二苯偶氮盐(MTT)比色法研究样品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和促进正常小鼠脾脏细胞增生的作用。结果红外光谱证明SAPD已经形成硫酸酯,其取代度为0.918。APD对肿瘤细胞株几乎无细胞毒性,SAPD对A549肺癌细胞株的抑制率为31%。APD对ConA诱导的脾脏细胞增生具有促进作用,但对LPS诱导的脾脏细胞增生无促进作用。SAPD低浓度时对ConA诱导的脾脏细胞增生有促进作用,对LPS诱导的脾脏细胞增生无促进作用。结论APD经过硫酸酯化后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对ConA诱导的脾脏细胞增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磷脂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Ⅰ)——物理与化学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改性,可以改变磷脂的HLB值范围,扩大磷脂在工业上的应用范围。综述了国内外磷脂物理和化学改性方法研究的进展。物理改性方法主要包括溶剂分提法、超临界CO2萃取法、膜分离法、有机溶剂沉淀法、金属离子沉淀法、色谱柱分离法、微胶囊法等。化学改性方法主要包括酸碱水解法、乙酰化法、羟基化法、羟酰化法、氢化法、磺化法、乙氧基改性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