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52例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1993年5年中,我院新生儿死亡152名,新生儿死亡率为6.06‰。资料分析新生儿死亡的产母82.89%有产科并发症.手术产的新生儿比自然分娩的死亡率高,前者是10.33‰,后者是3.42‰,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早产、低体重儿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死亡率为足月正常体重儿的数十倍.早产儿的主要死因为肺出血、肺透明膜变和缺氧性颅内出血;足月正常体重儿的主要死因为产程缺氧,吸入性肺炎和损伤性颅内出血.72.37%的新生儿死亡有窒息史,重度窒息儿的病死率为666.67‰.新生儿死亡还与产程管理、接产技巧有密切关系.做好高危妊娠的围产保健、预防早产、产程各环节的合理处理和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的效果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成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出生窒息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院1995年统计资料表明,窒息发生率为15.22%,新生儿窒息病死数占围产新生儿死亡的76.92%,为实现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降低要儿死亡率的首要目标,提高生命质量,我院开展新法复苏工作8年来,产儿科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90~2000年新生儿病死率回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在地区围产中心建立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 (NICU )对新生儿病死率的影响。 方法  (1)调查和比较 :创建新生儿科 NICU前后 ,即 1990年 1月 1日~ 1992年 12月31日 (A组 ) 172 83例新生儿和 1993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12月 31日 (B组 ) 32 716例新生儿病死率 ,极低出生体重儿 (VL BW)和三胞胎四胞胎存活率。 (2 )调查 NICU逐步完善过程中新生儿病死率 ,VL BW存活率。(3) 1996年 NICU对外开放后该地区新生儿死亡率。 结果  (1)新生儿病死率 :A组为 8.6 2‰ ,B组 3.0 0‰。校正病死率分别为 6 .36‰和 1.74‰ (χ2 =71.33,P<0 .0 1)。 VL BW存活率 :A组 39.3% ,B组 87.6 %。B组 1例四胞胎、7例三胞胎 10 0 %存活。(2 ) NICU逐步完善过程中新生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 1998~ 2 0 0 0年为 1.38‰ ,1998~ 2 0 0 0年 VL BW存活率 92 .5 %。 (3) NICU对外开放后 1998~ 2 0 0 0年新生儿死亡率城区为 4 .79‰ ,郊区为 6 .4 5‰。 结论 创建 NICU后新生儿、VL BW、四胞胎、三胞胎存活率明显提高。随着 NICU逐步完善 ,新生儿和 VL BW病死率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4.
胎儿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胎儿监测的应用刘庸胎儿监测是围产医学的重要课题。1992年对我国17城市进行调查,围产儿死亡率为4.97‰~18.00‰,死亡原因依次为窒息、早产、胎儿生长迟缓(IUGR)和先天性畸形。据1993年全国儿科新生儿学术会议资料报道,新生儿窒息率在省、市...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努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的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亦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了婴儿死亡的1/4。在中国,根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19.0‰。前三位的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窒息、肺炎,窒息占第2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959例婴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反映新生儿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分析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了解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发生情况,对围产保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6年11月1日至1997年10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孕满28周的活产儿共1959例。其中...  相似文献   

7.
围产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新法复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经过多年的呼吁和努力,终于获得批准出刊,这一喜讯将鞭策全国围产医学工作者加倍努力,踊跃投稿,以促进我国围产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让这一学术交流的园地之花开得更鲜艳、更茂盛。本刊宗旨是“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而首当其冲的当务之急是新生儿窒息缺氧的防治。早在90年代初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和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就召开过全国性以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为专题的学术会议。1994年第二届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上也以新生儿窒息为重点来研讨,并倡议“要把新法复苏像培训…  相似文献   

8.
珠海地区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运作七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海地区人口约 80万 ,年分娩数约80 0 0~ 90 0 0例 ,我院居首位 ,约占3 0 %。自 1 993年 8月本院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 ( NICU) ,到 1 999年底 ,七年来住院患儿病死率由 4 .8%降至1 .1 % ,围产新生儿死亡率由 9.9‰降至1 .6‰ ,带动全市婴儿死亡率由 2 2 .4 9‰降至 1 0  相似文献   

9.
研究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是提高围产医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世界上将围产儿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医学卫生、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将我院1951年1月至1984年4月,按WH0规定:孕满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至出生后7天内之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如下。一、围产儿死亡率本组分娩总数23,358例,围产儿23,561例(双胎203例),围产儿死亡496例,围产儿死亡率为21.05‰,其中死胎179例,死产106例,新生儿死亡211例。各年代围产儿死亡率见表1。  相似文献   

10.
1988~1992年我国住院分娩的围生儿死亡率及性别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住院分娩的围生儿死亡率及性别比.方法采用1988~1992年出生缺陷监测网监测的住院分娩的国产儿资料,分析围生儿死亡率及性别比.结果1988~1992年全国男性围生儿死亡率为17.4‰~23.7‰,女性围生儿死亡率为15.8‰~21.9‰,性别比为1.0~1.1.其中死胎、死产率男性为11.6‰~15.4‰,女性为11.6‰~15.7‰,性别比为0.9~1.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男性为5.9‰~8.4‰,女性为4.2‰~6.3‰,性别比为1.2~1.5.乡村的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镇.县级医院的围生儿死亡率高于市、地、州医院及省级医院.结论我国围生儿死亡率水平较高,1990~1992年呈一定的下降趋势.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分析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高危围产因素。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和有产科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微量胆红素测定仪测定各研究对象生后7d内不同时间点的末梢血总胆红素水平并分析各围产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结果 末梢血总胆红素于生后108h达峰值,平均为(266.6±92.9)μmol/L,第95百分位数为317.5μmol/L,随后胆红素水平缓慢下降。剖宫产、母分娩应用催产素、开奶时间延迟、首次胎粪排出延迟、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者末梢血总胆红素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宫内窘迫史、Apgar评分异常、体内出血、使用抗生素等围产因素对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影响(P均〉0.05)。结论 河北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总胆红素峰值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高限;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催产素的应用,早期喂养,及时处理新生儿胎粪排出延迟、红细胞增多症和低血糖,也许可以有效地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多数这吕内缺氧而围产无局部神经症状,智力稍差的小儿,都有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多年来医务工作者只注意新儿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新生儿死亡或残废,忽略了轻微损害导致小儿异常行为及意识运动的发展。如医师予以重视就能及时诊断和矫治。  相似文献   

13.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0):713-713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每年5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2002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显示,婴儿死亡率为29.2‰。新生儿窒息已成为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致死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报告,大多数新生儿窒息死亡和致残,可以通过出生后第一时间内的适当复苏抢救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10年围产儿死亡回顾分析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比.方法按照围产期I标准,对我院建院10年期间死亡围产儿245份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围产儿死亡比11.31‰,死胎占55.92%,死产占8.16%,新生儿死亡占35.92%.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为早产、胎儿畸形、妊娠并发症,死胎中以畸形、脐带因素为主,新生儿死亡以RDS及缺氧综合征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比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双胎妊娠中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双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 ,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 ,围生儿病死率也高[1,2 ] ,所以其分娩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对我院 1989年 1月至 2 0 0 0年 9月分娩的 2 0 2例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 1989年 1月至 2 0 0 0年 9月分娩总数 18932例 ,其中双胎 2 14例 ,发生率 11 3‰。 2 14例双胎中除外 6例胎死宫内和 6例胎儿畸形的患者 ,余 2 0 2例为本文分析对象。产妇年龄 2 0~ 40岁 ,平均 (2 8 0 7± 3 95 )岁。其中早产 76例 ,剖宫产 87例 ,正常产 115例。围产儿40 4例 ,…  相似文献   

16.
30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我国围产医学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宣传和推广,全国新生儿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为了解30年来不同阶段新生儿窒息及其多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总结了1999~2003年我科收治的新生儿窒息183例,并与1973~1984年及1988~1993年两个阶段新生儿窒息的资料进行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和遗传学诊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先天性心脏病居前五位,且发生率逐年上升。普遍认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足月、活产的新生儿是鼢~8‰,在早产儿、死产或流产的病例中更高,国内报道为0.13%~1%,在流产儿和死胎中则高达10.12%。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始终是围产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水平对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目前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并且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研究近年来也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就先天性心脏病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以及遗传学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相应的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 PNAC)这一常见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围产医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院对159例死亡围产儿进行尸检,以探讨其病因,提高围产儿产前诊断及处理水平。 1 临床资料我院1984年12月至1991年12月共分娩围产儿8094例,死亡169例,围产儿病死率为20.88‰。进行尸检159例,尸检率为94.08%。159例尸检儿中,死胎59例,占37.11%,死产7例,占4.40%,7天内新生儿死亡89例,占55.97%,因产前诊断为胎儿畸形而行引产者4例,占2.52%。 1.1 围产儿性别和孕龄 159例尸检儿,男性80例,女性79例,其孕龄见表1。  相似文献   

20.
545例新生儿窒息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防治新生儿窒息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5337例活产新生儿中545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从2001年至200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2.13%(113/5298)降至0.35%(37/10466)(χ^2=97.560,P〈0.01)。男婴窒息发生率为1.43%(503/33723),明显高于女婴的0.95%(208/21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70,P〈0.01)。产钳助产组的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官产组及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35,P〈0.01)。早产儿窒息发生率为3.46%(70/2023),明显高于足月儿窒息发生率(1.09%,475/43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11,P〈0.01)。自然分娩活婴中应用无痛分娩者窒息发生率为1.61%(111/6895),明显高于非无痛分娩儿的窒息发生率(1.09%,216/19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1,P〈0.01)。在545例窒息新生儿中,引起窒息的前七位影响因素依次为胎儿窘迫、脐带异常、胎膜早破、母妊娠及内科合并症、早产、巨大儿及胎盘异常。新生儿并发症依次为肝功能受损、代谢及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肌损害、肾功能异常。结论重视新生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积极防治窒息后的器官功能损伤,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及产儿合作,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