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针对矿用锚索切割危险性高且效率低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可用于煤矿井下的防爆型双锚索自动下料机,详细介绍了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切割系统采用磨料射流切割技术进行锚索下料,较好地解决了井下切割防爆的问题,且锚索的牵引、测量、下料和卸料自动完成,设备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应用DEFORM软件对板料的冲裁变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用来指导级进模两步冲裁工艺实验,能减少原材料的浪费与试模时间.实验表明,采用级进模两步冲裁工艺可比普通冲裁工艺降低冲裁工艺噪声约3.76dB,能有效地减少生产环境中的噪声公害,改善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3.
传统陶瓷托辊穿轴人工上下料装配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提高穿轴装配效率,以陶瓷托辊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陶瓷托辊穿轴装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建模的方式研发了陶瓷托辊穿轴装配上下料系统。重点对陶瓷托辊自动上料机的储料装置、整料装置、上料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研发的辊体自动上料机、下料机械手实现了陶瓷托辊辊体和转轴的同时储料、同时上下料,提高了上下料系统效率。陶瓷托辊专用穿轴装配上下料系统的研发为以后托辊装配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一种可广泛用于液压机的冲裁缓冲系统,采用这种缓冲系统,可以有效的阻止冲裁冲击的产生。 对400kN及5000kN液压机进行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缓冲系统可使冲裁噪声下降15dB(A)以上,而冲裁压力只增加3%右左。 应用DSH软件对液压机冲裁缓冲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冲裁缓冲系统的设计中,缓冲油缸面积及缓冲腔容积的大小对缓冲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最小二乘自适应滤波旋转机械阶比跟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克服等角度重采样的计算阶比跟踪方法不能在时域提取阶比的不足,提出了直接在时域进行自适应滤波的阶比跟踪方法.通过研究周期性负载机械系统振动信号的特点,构造了包括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的振动信号模型.状态方程表示了阶比幅值的平滑变化,观测方程表示了测量误差和噪声.通过构造加权最小二乘自适应滤波器,实现了各阶比成分在时域中提取.并根据滤波矩阵的特殊性,采用共轭梯度法求解滤波方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时域中准确地提取幅值和频率变化的阶比,适合于旋转机械振动响应特征提取.  相似文献   

6.
两步法冲裁级进模的研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级进模结构形式,改现行简单模结构的一工步操作的冲裁为两工步操作:第一工步为半冲裁,第二工步为推料.提出的这种两步法冲裁的新方法,既能消除自动化冲压加工中的废料上行和废料堵塞现象,又有降低冲裁工艺噪声发射峰值.给出了两步法冲裁级进模的两种结构形式:两工位两工步和  相似文献   

7.
采用干涉光相位调制的光纤振动预警系统灵敏度极高,其信道易受随环境时变加性噪声污染而导致系统漏报误报与定位精度降低。通过建立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的系统结构,分析振动信号在光纤中的调制模型,采用基于LMS算法与HLMS算法的自适应噪声抵消器进行系统信号降噪。经过算法理论推导与Matlab环境仿真,结果表明,该降噪方案能有效还原受时变确定噪声以及随机噪声污染的信号,稳态均方误差值不高于0.1,且算法简单高效,收敛速度快,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开展干扰条件下雷达系统仿真及抗干扰性能评估提供较为真实的干扰信号,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3种典型有源压制性干扰模型.用户可通过模型中的参数设置界面方便灵活地设置干扰信号参数,从而产生符合要求的射频噪声、噪声调幅和噪声调频3种干扰信号.  相似文献   

9.
为定量分析脉冲熄灭产生的子载波间干扰对正交频分复用( OFDM)接收机差错性能的影响,在频率选择性瑞利衰落信道下理论分析给出脉冲熄灭OFDM接收机解调器输出信噪比的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脉冲熄灭对OFDM接收机符号差错性能的影响。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车削工艺系统的受力和结构特点,研制了一台新型车床静刚度仪。同时,该车床静刚度仪配有一套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该系统使加载卸载、采样及数据处理等全部自动化,并能直接绘制、显示、打印出刚度曲线,从而使整个测试过程迅速,结果准确、直观。该系统对生产和教学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刹车装置摩擦噪声的动力学模型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刹车时发出的尖叫摩擦噪声的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和给出了摩擦表面的接触模型,进一步给出了刹车装置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论证了摩擦噪声产生的机理及规律,表明:尖叫摩擦噪声是由摩擦引发的高频自激振动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模型的处理方法对转子弯曲程度进行识别。首先记录转子的初始振动信号,然后根据实时测取的响应得出差值信号。联立正常状态下的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得等效载荷,对等效载荷进行分析以识别出转子的弯曲程度。由于噪声影响,提出了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的降噪方法,对受污染的等效载荷进行降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转子弯曲程度的识别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应用于混凝土拱桥时,由于混凝土拱桥刚性巨大的特殊性,该理论无法有效的对拱桥进行减震。针对混凝土拱桥,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减震设计思路的新的减震方法——“一种混凝土拱桥变刚度智能减震控制系统”。该方法在地震作用下将改变主拱体系、适当降低拱桥刚度、提高主拱结构变形能力,对拱桥的位移和主拱的受力进行双控。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不显著增加位移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混凝土拱桥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  相似文献   

14.
介绍在建立模型中确定传动件的阻尼系数与齿轮传动付扭转刚度的方法,并通过对Y38型滚齿机上实测的数据证明上述两个参数的计算方法是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受控柔性转子系统在随机激励下的状态空间模型.基于线性二次型高斯控制和Kalman-Bucy滤波器理论,提出了在不完全状态信息条件下,转子系统在白噪声和有色噪声激励下振动主动控制的随机最优策略.以一个双盘悬臂柔性转子 轴承系统为例,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在El.Centro地震激励作用下采用随机最优策略对转子 轴承系统进行振动主动控制的有效性,并讨论了在性能指标中不同权函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随机最优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抑制转子系统的振动,控制效果随着与位移和速度相关的权矩阵Q中对应元素的增大而变好,随着与控制相关的权矩阵R中对应元素的增大而变差.  相似文献   

16.
飞机水平盘旋下弹性支承转子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转子系统在一定的外激励下的特性,使得研究与实际状况更加吻合,采用Jeffcott转子弹性支承模型,建立飞机处于水平盘旋状态下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运用Runge-Kutta数值法研究了飞机水平盘旋下处于一定角速度的刚性和弹性不同支承情况下的瞬态响应,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弹性支承使其转轴刚度降低,其临界转速随之降低;处于同一角速度下的弹性支承比刚性支承进入稳定振动的时间长,比刚性支承振动幅度大;弹性支承和刚性支承在同样的情况下转动都会产生稳定的周期解;因此可以通过对转子系统支承刚度的适当调节,可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发动机激励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通过对某款国产乘用车进行振动和噪声测试实验,采集加速工况下的发动机悬置振动信号和车内振动与噪声信号,利用阶次分析方法对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车内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原因.通过计算各个悬置的隔振率,分析悬置隔振性能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左悬置和右悬置隔振性差是引起车内振动的主要原因,后悬置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因素,发动机激励传递到悬置系统产生的振动是引起车内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噪声模态是振动系统的虚假模态,根据真实模态的不变性和噪声模态的随机性,通过利用最小二乘时域模态参数识别法二次识别复振型,提出归一化模态置信因子(NMCF)判别噪声模态。最后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19.
统计能量分析在轻轨交通噪声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统计能量分析方法SEA(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建立了高架轻轨噪声预测理论模型,并在分析车轮、钢轨、支垫层和桥梁构件的噪声辐射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振动与辐射声能的关系,进行仿真计算,得出其辐射噪声声级.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高架轻轨噪声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不仅为轻轨噪声预测提供了新方法,还将对今后轻轨噪声控制的继续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系统地回顾了制冷剂两相流致噪声研究的主要进展. 两相流理论研究表明,流致噪声的根本原因是压力降随时间的变化,流型对压力降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压力降的波动会引起管道的振动和噪声. 空泡动力学理论指出流型会影响气泡尺寸和形状,表现出声学特性的变化. 从热力学效应、管系和节流元件结构等方面出发,阐述各因素对流致噪声的影响,综合比较两相流致噪声抑制手段的效果. 从实验和数值模拟2个方面,概述了两相流致噪声研究方法的发展. 展望了两相流致噪声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通过评价噪声特性的关键指标参数,系统地考察特征参数对流致噪声的影响,提出噪声抑制措施,未来指导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