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产ESBLs和AmpC酶的发生率、耐药性情况及传播方式。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6株E.coli和38株K.pn,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质粒反式接合实验检测耐药基因的传播。结果E.coli和K.pn产ESBLs/AmpC酶的发生率分别为74.2%(49/66)/10.6%(7/66)和71.0%(27/38)/13.1%(5/38),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E.coli和K.pn分别为7.6%(5/66)和10.5%(4/38)。这些产酶株对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美唑全部耐药,对含酶抑制剂复合物敏感性较低,对亚胺培南敏感;产ESBLs菌株的传播绝大部分依赖质粒水平转移,而产AmpC酶菌株的传播只有小部分依赖质粒水平转移。结论临床分离的E.coli和K.pn菌株大部分产ESBLs或AmpC酶,且存在一定比例既产ESBLs又产AmpC酶的菌株,对这些菌株的监测和阻止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肠埃希菌中AmpC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的发生和检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从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coli)中检测AmpC酶及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方法选择从临床分离的可疑产ESBLs和AmpC 2种酶的40株大肠埃希菌,用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表型,三维酶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PCR扩增质粒型ampC基因和ESBLs基因,肉汤交配法检测质粒型ampC基因的接合传递性。结果在三维试验中,40株菌中有39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21株产ESBLs和AmpC 2种酶,15株单产ESBLs,3株单产AmpC酶。在PCR扩增试验中,8株扩增出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7株为C IT型,1株为DHA型;34株扩增出b laTEM、b laCTX-M、b laOXA 3型ESBLs基因中的至少1个型,未扩增出b laSHV。8株携带质粒型ampC基因的菌株,共筛选出9株接合子。结论AmpC酶已在我院的大肠埃希菌中出现,由质粒编码的AmpC酶可在细菌间传递。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氏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m)的发生率、最佳检测底物、耐药性和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2年1—10月临床分离的248株E.coli和97株K.pn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的ESBL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确定ESBL的发生率;通过对不同底物的初筛结果与确证试验结果比较探讨最佳筛选底物;选择16种抗生素纸片做药敏试验,了解产ESBL的E.coli和K.pn的耐药性及特点。结果 1)14.5%的E.coli,25.8%的K.pm产ESBLs.2)本地区用于ESBLs筛选的最佳底物是头孢噻肟,其次是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泊肟,单用头孢他啶作为筛选底物漏检率最高。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除对头孢西丁(E.coli为25%,K.pn为32%),丁胺卡那(E.coli为13.9%,K.pn为20%),头孢哌酮/舒巴坦(E.coli为19.4%,K.pn为24%),耐药率较低外,对其它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本地区头孢噻肟为ESBL最佳筛选底物,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亚胺培南,头霉素类、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及其它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质粒AmpC酶基因(DHA,ACT-1)存在状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关系.方法 自临床分离60株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中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0%,30.0%,产酶菌株对三代头孢药物耐药率较高,含酶抑制剂药物的敏感度尚可.结论 临床分离的不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携带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现状及其基因型.方法 收集任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42株,以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对AmpC酶的基因进行检测,对PCR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42株大肠埃希菌中,经三维试验检测,单纯产ESBLs者18株(42.8%),单纯产质粒AmpC酶者4株(9.5%),同时产质粒AmpC酶与ESBLs者1株(2.3%),5株AmpC酶三维试验阳性菌株,经PCR扩增其中4株扩增到了清晰的条带,1株扩增为阴性,PCR产物经测序分析其基因型均为DHA-1型.结论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产ESBLs率较高,并己经出现了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基因型为DHA-1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分析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分别进行AmpC酶和ESBLs测定。结果300株大肠埃希菌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3.7%(11/300)、24.7%(74/300),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检出率为2.3%(7/300)。产酶菌株对17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并评价一种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的纸片表型筛选法,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多重PCR法作为对照,对临床分离的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164株大肠埃希菌和4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AmpC酶的检测.结果 164株大肠埃希菌中,改良的纸片表型筛选法检出8株产AmpC酶的阳性菌株(8/164,4.88%),其中有2株同时产ESBLs酶;4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产AmpC酶菌株,但检出2株(2/40,5.00%)诱导产AmpC酶菌株.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在大肠埃希菌中检出AmpC酶阳性菌株8株(8/164,4.88%),在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产AmpC酶株.多重PCR法检出大肠埃希菌AmpC酶耐药基因阳性9株(9/164,5.49%),肺炎克雷伯菌阳性2株(2/40,5.00%).结论 改良的纸片表型筛选法可用于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诱导产酶株,并可同时检测产ESBLs酶菌株,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无需特殊仪器,可在普通临床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AmpC酶情况。方法按NCCLS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369株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ESBLs酶的检测,并用改良三维试验、三维试验抑制试验及AmpC酶诱导试验对表型可疑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检测。结果73株表型可疑产AmpC酶的菌株中检出34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氏菌2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10株,其中有5株大肠埃希氏菌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同时产ESBLs酶。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诱导产AmpC酶。结论产生AmpC酶是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又一重要机制,实验室应对其检测和监测给予足够重视,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减缓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性压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大肠埃希菌中质粒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基因型分布以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对头孢西丁耐药的24株大肠埃希菌,根据头孢菌素酶和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各种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确定AmpC酶基因以及ESBLs的基因型分布;接合试验证实质粒ampC基因有无可转移性.结果 24株耐头孢西丁的大肠埃希菌中13株产CMY型类似AmpC酶,1株产DHA-1型AmpC酶;PCR检测发现ESBLs TEM型15株,CTX-M型2株,SHV型1株.结论 耐头孢西丁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CMY型类似AmpC酶和DHA-1型AmpC酶.药敏结果对大多数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  相似文献   

10.
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比较研究临床实验室对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表型检测方法,了解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生h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加与不加3-氨基苯酚硼酸(APB)的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西丁纸片进行APB纸片增强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AmpC酶,并与Tris-EDTA纸片试验检测AmpC酶的结果进行比较。用CLSI纸片确认实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的ESBLs。结果 APB纸片增强试验与Tris-EDTA纸片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6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74株大肠埃希菌中,分别检测到产AmpC酶41株(66.1%)和33株(45.0%)。AmpC酶和ESBLs同时存在的肺炎克雷伯菌占51.6%,单产AmpC酶和单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4.5%和21.0%;而大肠埃希菌则以单产ESBLs为主,占40.5%,单产AmpC酶及同时产生AmpC酶与ESBLs的分别占20.3%和24.3%。结论 APB纸片增强试验和Tris-EDTA纸片试验操作简单,应用方便,成本低廉,均可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ICU病房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8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数来自痰标本,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36株(48.6%),产AmpC β-内酰胺酶10株(3.6%),同时产两种酶2株(1.1%).抗生素耐药显示:携带产 ESBLs和AmpC酶菌株都有较高耐药性;产 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较为敏感(94.8%),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6.1%);而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仅为48.4%.结论 ICU病房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因此必须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现状及其基因型。方法 收集任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两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42株.以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对AmpC酶的基因进行检测。对PCR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42株大肠埃希菌中,经三维试验检测,单纯产ESBLs者18株(42.8%),单纯产质粒AmpC酶者4株(9.5%).同时产质粒AmpC酶与ESBLs者1株(2.3%),5株AmpC酶三维试验阳性菌株,经PCR扩增其中4株扩增到了清晰的条带,1株扩增为阴性,PCR产物经测序分析其基因型均为DHA-1型。结论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产ESBLs率较高,并己经出现了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基因型为DHA-1型。  相似文献   

13.
大肠埃希菌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璞  黄长武 《检验医学》2005,20(4):317-318
目的 检测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分析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分别进行AmpC酶和ESBLs测定。结果 300株大肠埃希菌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3.7%(11/300)、24.7%(74/300),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检出率为2.3%(7/300)。产酶菌株对17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金保富  林平 《疾病监测》2011,26(5):380-382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地区肺炎克雷伯菌ESBLs和AmpC -内酰胺酶产生情况及AmpC酶的耐药基因型别特征。 方法 采用VITEK-AMS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按CLSI推荐的确证试验检测ESBLs,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疑产AmpC酶阳性菌株,通过酶粗提物三维试验确证产AmpC酶,并经PCR测序等实验分析该菌株的基因型。 结果 在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8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88.37%和77.91%;以同产ESBLs和AmpC酶为主要形式,占47.67%,单产ESBLs和单产AmpC酶分别占40.70%和30.23%;AmpC酶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型:62株为DHA-1型、5株为ACT-1型。 结论 台州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检出率较高,AmpC酶以DHA-1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在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情况与分布特点。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MIC;PCR检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qnrB和qnrS及相应ESBLs和AmpC酶基因;接合试验检测qnr基因是否可通过质粒转移;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检测qnr阳性菌株的同源性。结果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含qnr基因菌株99株(14.1%),其中qnrA、qnrB和qnrS的检出率分别为1.1%(8株)、4.0%(28株)和9.5%(67株),其中3株菌同时含有qnrA和qnrB,1株含qnrB和qnrS。在99株qnr阳性菌株中,有88株(88.9%)检测到至少1种bla基因。20株qnr阳性菌株通过接合试验传递成功。相对于受体菌,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提高了2~125倍。ERIC—PCR显示99株qnr阳性菌株有不同的DNA条带,提示其可能属于不同的克隆株。结论在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携带率为(14.1%),qnrS为最流行的亚型。88.9%的qnr阳性株携带1种或1种以上bla基因。  相似文献   

16.
范树养  刘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64-2165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分析。 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ESBLs和AmpC酶,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11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 42株,AmpC酶12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6株,检出率分别为38.2%、10.9%和5.5%;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我院产新型肛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方法614株临床分离的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采用NCC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ESBLs,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株,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p内酰胺酶;KB纸片法检测产酶株对11种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9种抗生素对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单产ESBLs的检出率为31.8%,单产AmpC酶的检出率为2.6%,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为1.1%,未检出产金属肛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非产酶株显著升高;产AmpC酶菌对含酶抑制剂抗生素耐药率比产ESBLs菌高;同时产ESBLs和AmpC酶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三种酶型均未见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但产新型肛内酰胺酶菌株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应高度重视产酶株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临床无重复分离的161株大肠埃希菌,利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s,Tris-EDTA纸片法测AmpC酶,K-B法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61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产酶菌(包括单产ESBLs、单产AmpC酶、同时产ESBLs和AmpC酶)63株,占39.1%,其中以单产ESBLs为主.产酶菌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菌,以产AmpC酶菌更为严重;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 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酶菌株普遍,耐药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治疗产酶菌株引起的感染首选碳青霉稀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耐头孢西丁的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其AmpC酶基因型别.方法 对49株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平皿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产酶株的药物敏感性,提取质粒用多重PCR技术检测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型,设计引物进行结构基因的全长扩增和测序.结果 29株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59.2%)产质粒介导AmpC酶;其中检出DHA型16株,CIT型6株,EBC型7株,发现新的基因型2种,自命名为ACT-3和MIR-4,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F125013和EF587233.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菌株耐药性严重,且呈多重耐药,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全部敏感.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AmpC酶发生率高,以DHA-1型为主,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2株新基因.治疗相关感染以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现状和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株的分布情况、基因型特征及耐药现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耐药株以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筛选高产AmpC酶株;PCR和DNA测序分析质粒ampC基因型;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并用质粒接合试验确证ampC基因是否位于可接合质粒上;最后用K—B法测定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结果11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质粒AmpC酶株10株(8.7%)。各质粒ampC基因型中EBC5株,DHA4株,CIT2株,EBC和DHA同时阳性1株。1株EBC阳性株和1株CIT阳性株测序证实为新的ampC基因型。10株菌均含有1个约54.2kb的大质粒,其中7株质粒接合试验阳性。产酶株对除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外的大多数B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检出率已较高,并存在多种基因型,产酶株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应高度重视产质粒介导AmpC酶细菌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